快訊

    【通膨非罪4-3】綠色通膨只是補交長期未繳的環境成本 有配套將促成健康轉型

    2024-05-27 07:40 / 作者 吳馥馨
    永慶房產集團報告,國內缺工問題仍在,工資上漲加上碳費開徵,恐推升「綠色通膨」,導致營建成本增加。陳品佑攝
    2023年底,永慶房產集團發布2024年趨勢前瞻報告指出,雖然升息循環已到末升段,但國內缺工問題仍在,工資上漲加上碳費開徵,恐推升「綠色通膨」,導致營建成本增加,也就是說,通膨壓力依舊,房價當然難有下修空間。

    台灣開徵碳費在即,排碳前三大製造業分別是石化、電子、鋼鐵;而石化及鋼鐵更是廣泛應用在建材,小自水電管線,大至鋼筋水泥,都名列碳費徵收之列,也就是說,蓋一棟建物全都要反映「綠色通膨」成本。

    ERM企業永續及氣候變遷服務合夥人溫麗琪坦言,建築物占了三分之一的碳排,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宗來源,勢必要減碳。民眾買一間房子,用到這麼多建材,完全是減碳集合體的反映,為了減碳雖然會增加成本,但是否「那麼的高」,恐怕也要打個問號。

    溫麗琪表示,建築物占了三分之一的碳排,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宗來源,但建物成本是集合體的反映,減碳雖會增加成本,但是否「那麼的高」要打問號。廖瑞祥攝


    通膨成因未必是「綠色的」 須留意「葡式蛋塔」效應

    至於台灣即將開徵的碳費,對物價影響程度究竟有多少?溫麗琪表示,台灣碳費制度還沒真正上路,制度也在調整中,待量化數據出爐後可進行研究。但她也提醒,如果只是純粹關心「綠色通膨」議題,這是好事,但就怕萬物齊漲下,很多因素不見得是「綠色的」,尤其台灣一向有「葡式蛋塔」效應。

    溫麗琪說,過去這段時間,在多重因素疊加下,已讓通膨數據不易被壓低。但造成通膨因素實在太多了,包括疫情、俄烏戰爭,石化能源價格上漲、供應鏈調整…;可說造成通膨的原因眾多且複雜,已無法單純從數字判斷通膨來自何種原因,也就影響人們判斷導致通膨的原因健康與否。

    「但綠色通膨,我一直以來覺得我是『樂觀以對』,因為它代表著一個長期性的調整。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是綠色轉型的通膨」。溫麗琪表示,「綠色通膨」其實是企業補交了過去沒有繳交的環境外部成本,代表的是長期性的調整,這是健康的。

    造成通膨的原因眾多且複雜,已無法單純從數字判斷通膨來自何種原因。圖為台中大甲松柏漁港風車,民眾提供


    樂觀看待綠色通膨 是長期轉型的一環

    溫麗琪指出,長期漠視環境成本的結果,就是讓地球氣溫越來越高,災害和傷害越來越多,這些是都是不正常現象。現在是為了導正,才有所謂「碳訂價」,企業也開始減碳。

    企業減碳就是在減少傷害,因此過程中增加的成本,是反映市場結構中真實且應該承擔的成本,這是結構型的問題,當然會造成所謂成本增加、價格提升。

    但綠色通膨並非不利的,長期下,當結構性調整完成,大家都成功轉型了,很多新型產業因此建立起來,有好的就業,好的新產業出現,例如再生能源產業、低碳排放新原物料,這些都是正向的轉型。

    溫麗琪直言,過去人們長期未繳交環境外部成本,不覺得有「綠色通膨」,如今是因為碳訂價議題,才讓大家重新思考所謂「綠色通膨」會否助漲通膨的現象。

    溫麗琪表示,「綠色通膨」其實是企業補交了過去沒有繳交的環境外部成本,是健康的調整。圖為離岸風電施工船,經濟部提供。


    綠色通膨拉升物價有限 影響是健康的

    因此,相關研究單位也開始搜集資料,研究綠色通膨的影響,據國際研究指出,多數認為綠色通膨的影響是「Marginal」(邊際的),不太像是造成通膨的主要原因。

    溫麗琪舉例,為了實現《京都議定書》減碳目標,歐盟在2005年建立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 ,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參與EU ETS的各國必須符合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規定,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減碳承諾。

    德國也參與了EU ETS,為此,德國政府從2021年起對交通和建築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徵收碳費;最初採固定價格,之後逐年加,直到2026年起在不超過每噸65歐元的標準下,由市場拍賣方式決定碳價。

    根據上述條件,德國政府以2015年的 CPI 加權模式計算,2021年對CPI直接影響是增加0.63個百分點,2022年、2023年只增加0.11個百分點;預估2024年至2026年對當年CPI的影響也只0.2個百分點左右。

    溫麗琪表示,由德國調查數據得知,徵收碳費對於通膨的影響其實是很低的,每年對CPI的影響不超過1個百分點。太報製表


    溫麗琪表示,由德國調查數據得知,徵收碳費對於通膨的影響其實是很低的,每年對CPI的影響不超過1個百分點。所謂「綠色通膨」對物價的影響其實還好;即便從所謂通膨的角度來檢視,「綠色通膨」也是健康的。

    她預料,未來幾年會有很多綠色政策出爐,若變化很大,就會有很大的短期現象,但長期來看,不覺得這是問題,因為這是好的,健康的轉型。

    配套政策可緩解綠色通膨

    溫麗琪也說,其實,只要政府配套措施做得好,就不致於發生「綠色通膨」問題。例如,政府開徵了碳費,若能將碳費收入用在轉型相關補貼,就不致造成可怕的綠色通膨。

    又例如,我國貨品出口歐盟即將要繳碳關稅(CBAM),目前每噸約100美元左右,因而增加企業成本。若政府能快點建TBAM(台版碳關稅),藉由掌握供應鏈原物料排放量,也讓相關國外供應鏈負擔其自身排放成本,避免台廠概括承受所有費用,就能有效降低綠色通膨影響。

    至於營建業恐因減碳而推升營造成本,進而牽動房價上揚。溫麗琪建議,政府可以將收到的碳費用來鼓勵建商蓋零碳建築,透過政府補貼,避免建商的減碳成本一下子過度反映。又或是銀行提供綠色聯貸,對真正執行減碳的業者,享有更優惠的融資利率,都能有效降低「綠色通膨」對物價的影響。

    溫麗琪總結,只要政府配套做得好,各界對「綠色通膨」問題可以不必太擔心;但是,政府若沒有適當配套措施,我們就很難去面對或因應短期可能因為急需調整所造成的影響。

    溫麗琪表示,企業減碳就是在減少傷害,只要政府配套做得好,各界對「綠色通膨」問題可以不必太擔心。圖為美國東北部外海在建中的葡萄園風電場。翻攝Vineyard Wind官網

    吳馥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