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韓國瑜與中國的52億採購訂單,是包著糖衣的政治毒藥?

    2019-04-19 17:15 / 作者 上下游 News&Market

    52億元的農產品採購訂單,一副嚇死人的華麗,一趟港、澳、深、廈八日行,高雄市長韓國瑜率領的考察團帶回了「亮眼」的數字;兩岸農業展開交流以來,從來沒有一次如此「高度政治性」地去操作「農產品買賣訂單」,韓國瑜可以說是第一人,也說明了這筆52億元訂單的風險,絕對高於過去其他以往。



    這是「包著糖衣的毒藥」,還是解決台灣農業產銷問題的「萬靈仙丹」,得好好爬梳一番;農民也必須睜大眼睛、豎起耳朵,想清楚這筆52億元訂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再來決定自己的下一步!


    韓國瑜廈門採購簽約。(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引發騷動的52億政治訂單要交給誰?

    確實,這筆52億元的訂單已經在高雄的農民之間引發騷動。這就是中共對台系統希望達到的目的:攪亂一池春水!不過,頗有定性的農民也不少,特別是專業的「農業生產運銷合作社」的班員,他們七嘴八舌坐在集貨場看著自己一車車的芭樂,嘴巴念著:「這筆訂單最後一定還是交給『農會系統』去處理!」



    那麼,民間貿易商呢?他們難道不會去搶這一大筆訂單嗎?魔鬼藏在細節中,這52億元農產品採購訂單,最詭異的地方就在這裡:雖有買賣雙方,但具體要購買哪些品項,卻寫得不清不楚;甚至有些訂單,只是「合作備忘錄」(MOU),甚至是「早已進行的生意往來訂單」,也通通一筆算到這52億元當中。(同場加映:貨出得去,錢進得來?專家告訴你韓國瑜的MOU效益

    廈門採購簽約,中為高雄區漁會代表。(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甚麼是正常的農產品貿易採購訂單?

    過去生產者導向的時代,出口國生產甚麼,找地方(看哪個國家沒有這項商品)出口外銷,就能賺進大筆外匯;台灣香蕉出口日本的黃金年代,大概就是這個概念。



    在進入「消費者導向」時代,農產品出口必須「從掌握客戶端需求」開始,盡可能達到「工業化標準要求」的「客製化生產模式」,這是當前農產品出口的「主流」,也是「趨勢」。現成的例子,就是日本麥當勞向台灣的雲林麥寮下訂單採購「營業用結球萵苣」,台灣的生產端再依據客戶需求,展開一系列的「生產模式變革」:這個生產模式變革可大可小,簡而言之就是必須達到「符合出口規範的田間管理模式」標準。



    當然,不是每一筆海外訂單都是如此「工業化思維」。以筆者過去參與過的香港生鮮蔬果出口經驗為例,由於省去「防檢疫」條件,因此在供應端的選擇上,較出口日本的條件來得寬鬆,但仍有一個重點是,「如何讓生鮮果品『完好無缺』地運抵目的地」,這個就是考驗每一個出口商、農民生產者,以及包括中間的運輸端,這樣的一個「產業鏈結」能否順利串接。



    也就是說,單純農民很會種植,結果選擇了錯誤的運輸方式,這筆生意一定是賠錢;同樣的,有大筆訂單在手上,結果找不到合適品規的產品出口,一樣賺不到錢。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當年在高雄有一農民種植的「黑玉山」品種紅囊西瓜,特別受到香港市場的青睞,進口商也賺到錢,結果隔一年要再下單,卻出現氣候異常無法外銷出口。



    這時候也不能到批發市場去隨便去買同樣的西瓜裝箱外銷,一方面「熟度控制」非常重要,二方面要在一天內「買到一個貨櫃數量」的同品質西瓜,是不可能的任務,最終只能放棄這筆訂單。

    沒有計畫性生產的準備下,如何滿足這麼大筆的訂單?

    從這樣的實際案例,我們可以得出「生鮮農產品出口模式」,其實是一種趨向「計畫性生產」的模式;也就是說,在滿足消費者導向的前提下,供應端必須要有能力管理所轄的農民進行「計畫性生產管理」。要做到這一點,農民團體組織的「合作化模式」就變得十分重要。



    也就是說,假設我們同意且相信中方會兌現這52億元的訂單,在扣除當中至少三分之一為冷凍水產品之後,大約還有30億元的生鮮蔬果採購訂單,在沒有前期計畫準備好的情形下,「高雄及其他農業縣市的農民生產者要如何來滿足這麼大筆的訂單?」

    深圳海吉星簽約。(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沒有具體說明的採購清單,要如何執行?

    這時候,我們又得回頭看2010年中國首次對台啟動「政治性採購」的故事。當時這筆三千公噸的採購訂單,是基於台灣農產品出現「過產滯銷」,請注意「過產滯銷」這四個字,這種我們稱之為「政策性採購訂單」是有針對性,訂單的對象是「過產滯銷的農產品(當年的柳丁、及隔年的香蕉)」,被照顧的是柳丁農民與香蕉農民。



    但這一次大不同,就單純看30億元的生鮮蔬果訂單,其「照顧對象」變成了「空泛的高雄農民」,或是韓市長可以硬坳成「南南合作下台灣南部各縣市的農民」;問題來了,一個沒有具體說明「採購清單」的合約(或備忘錄、MOU,或意向書),請問要如何執行?



    我們易位思考一下,中方站出來簽約的買家,難道他們要「無條件」接受台灣出口方所供應的「任何一種生鮮蔬果農產品」嗎?中方的買主,當然會在「政治指導原則」下,無條件接受來自「高雄出口」的生鮮農產品;但問題是,這種「賠錢生意」能撐多久?是一個貨櫃出口做做樣子,還是一個可長可久的「穩定」訂單?

    看得到卻可能吃不到?買家身份令人起疑

    這次的52億元訂單,每一筆都載明了「執行年限」,深怕被外界抓到把柄,認為這是一筆「不穩定」的訂單。但,農產品訂單的穩定,不在買賣雙方合作幾年,而在於有沒有吻合農產品貿易三大法則:我有你沒有、商品賣得出去、貨物運送得到。



    過去已經有太多的中國對台政治性採購訂單,幾乎都沒有符合上述三大原則,讓台灣優質的生鮮農產品到了中國市場,反而成為次級品。而常規做生意的貿易商,他們並不需要這樣的政治性採購訂單,他們自然會依循上述三大法則去和中國的進口商,磋商談生意;只有買賣雙方都賺了錢,才叫做生意。



    回過頭來看這52億元訂單,在香港部分的簽約買家,扣除當地的商業會組織之外,其餘的六個買家,只有一家明確表明要購買鳳梨;不過依據高雄市政府農業局發布的新聞稿顯示,這個鳳梨的供應商也已經有固定的農民生產者在提供了。其他五張訂單,到底要向農會系統買甚麼東西,還在空中飄。



    與澳門供應商聯合會簽的7.3億元訂單,也是含糊的寫著銷售農漁及加工品,以澳門只有四十萬人口的規模,除非能夠打入高端的星級酒店市場通路,否則這筆訂單同樣讓人擔心它的兌現能力。

    深圳買家為中國國營企業,成就韓市長的政治企圖

    深圳方面起頭的是「深圳市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管理公司」,筆者過去在臺北農產公司服務的時候,曾經與這家公司進行過互訪交流。海吉星公司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軟硬體移植自法國,與台灣批發市場學習自日本並不相同,且中國的農產品運銷型態與台灣差異太大。由海吉星公司領頭簽約的主要原因不外乎這家公司是國營企業,且與過去的「韓總」熟識,一拍即合理所當然。



    不過,海吉星公司有多少銷售台灣生鮮蔬菜水果的能力,這一點是有疑慮的;畢竟,海吉星公司只是一個「批發市場管理公司」,它不是一個「農貿公司」,對於進出口業務是陌生的。



    廈門的訂單就更有趣,簽約金額美金三千萬元,都是高雄的個別貿易商與廈門當地的貿易商,原本就存在的「純民間」商業訂單,結果被錦上添花湊做堆,變成韓市長「政治業績」。



    農民千萬不要被這52億元訂單給沖昏了頭,要謹記在心的是,這52億元就是「政治性」採購訂單,訂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成就韓市長的政治企圖」,至於照顧農民,不過就是其手段與途徑罷了!

    深圳海吉星簽約。(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文章出處:上下游News&Market



     



    上下游 News&Market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