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專訪】喚醒隱沒山林30年巨人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設計師藍傑鴻團隊如何用700天斬獲國際4大獎

    2024-01-27 08:00 / 作者 陳玠婷
    法國Michèle &Miquel設計的景觀設計師藍傑鴻,分享他與團隊在台灣創建許多美好的公共工程,這都得歸因於對文史研究田調熱愛,可以說比大部分的台灣人多有熱情。陳玠婷攝
    新北市的東北角,在1950年代前後曾是台灣煤礦重鎮,其範圍涵蓋猴硐、三貂嶺、瑞芳、平溪城鎮,當時地方為之投入許多大型能源建設,最廣為人知的就有水湳洞的十三層遺址,以及2022年重見天日、2023年陸續斬獲4項國際大獎的「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了。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前身是舊三貂嶺鐵道,位於瑞芳區與雙溪區交界,隧道一端在三貂嶺,另一端在牡丹,整座隧道長達1852公尺,還有距離幾步之遙的三瓜子隧道,屬宜蘭鐵道之一,當時在運輸煤礦上承擔至關重要的角色。只是,1970年代起,台灣能源產業逐漸轉型,石化取代煤礦、採礦成本愈來愈高、人力逐漸缺失,再加上新隧道通車後,舊三貂嶺隧道便被封閉停用,逐漸隱沒在山林整整30年。

    近年,新北市政府為觀光決定重啟,找來各方設計師拚稿比圖,最終交給台灣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設計師吳忠勳以及法國MICHELE&MIQUEL景觀設計師藍傑鴻(Jérôme Lanche),他兩帶領團隊從設計、營造到完工,在保留原始場域以及不干擾大自然的原則下,運用超高標準工法搭建全台第一條鋼筋自行車道,全長3.19公里,邀請人們或走或騎自行車,走一趟時空之旅。

    走入黑暗卻不害怕 最自然的沉浸式場域

    藍傑鴻來自法國,他從小傾心於梳理歷史與文化脈絡,20年前到台灣定居,每接一個案子就花大把時間找史料、作田調,試圖將自己融入當地,找到貼近居民與使用者的解方。

    藍傑鴻指出,做設計不能浪漫,他期許自己頂著景觀設計師的身分,不只是擺弄花草藝術,而是將上到天文氣候、下到地質土壤,佐以文史,縱橫相織,不要以外來者的身分蠻橫破壞當地。

    舉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來說,藍傑鴻與夥伴得知新北市政府這起標案時曾實地探訪過,結果在雜亂林蔭之間找到它,大家完完全全地被它原始、幽靜折服,不自覺地把動作和聲音放緩放慢,就怕打擾這一座沉睡的巨人。

    藍傑鴻憶起當時,他甚至與夥伴達成共識說「不接這個案子了」,讓舊三貂嶺隧道保持原樣,對它就是最好。只是沒想到團隊後來看到一張改造設計圖後,「嚇得」趕緊參加競圖,順利「救回」隧道。

    他說,隧道就在群山中,鄰近基隆河,需要在有限空間中妥善處理坡面、懸崖,而原有的設計圖中,為了方便自行車牽引,便在舊三貂嶺隧道與三瓜子隧道中間的空地上畫一座迴轉型的水泥高塔,不僅相當突兀,還擋住大量光線與綠蔭。

    三貂嶺生態友善步道包含舊三貂嶺隧道,以及三瓜子隧道。兩隧道間有著一塊空地,藍傑鴻與團隊做研究發現,原來這塊空地是基隆河的河床。此時綠意蔥蔥,相當宜人。陳玠婷攝


    藍傑鴻解釋,他翻閱史料,發現這塊空地應該是基隆河的河床,水從山上流經此處,穿越隧道間再流向基隆河,讓四周生態得以保存,如果在這裡建一座水泥塔太可惜。諸如此類的事多如繁幾,幸好整個團隊堅持「保留原貌」原則,獲得新北市政府工程處的信任,給他們相對自由空間發揮。

    不過,讓工程保留原貌聽起來很簡單,其實這個決定才是最困難之處,「我們當然被質疑過,為什麼要花3億工程經費保留原貌?所以要怎麼說服業者能接受花錢卻『看不到成果』變得很重要。我們認為,做三貂嶺生態隧道,要以它本身為主,保留它的原貌,讓生態重新回到隧道裡,」然後打開門讓人來作客,那會是環境與人們的最佳平衡。

    而所謂保留原貌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保留隧道自然生態與歷史軌跡,讓隧道口的葉鼻蝙蝠繼續住下來,保留壁面上的鐘乳石和鑿痕,還有頂部被火車行經煤炭燻黑的痕跡,用最少人為干預的方式完成隧道整建。

    幸運的話,在鄰近隧道口時就可以發現葉鼻蝙蝠吊掛休息著。此時遊客需要小聲地通過,避免打擾這群小住客。陳玠婷攝


    藍傑鴻也笑說,團隊為了做好,與新北市、地方居民與民代、工程專家等各方代表開過無數會議,每場會議都長達3到4小時,每走一步都得經過審查,如果有人意見不同就得重新來過,還遇見有民代帶頭反對抗爭,可是問他們原因卻說不出所以然,整個過程相當痛苦,「說真的,我每個禮拜都想放棄。」

    做設計前先大量研究文史與田調 決定溫柔喚醒沉睡巨人

    回到設計,藍傑鴻為了三貂嶺隧道,當時特地從高雄搬上來,這一住就是3年,剛開始他用了許多時間翻閱瑞芳史料,到三貂嶺、猴硐等地方做田調,深入了解後對台灣煤礦業發展史頗有感觸。

    他指出,自己曾去猴硐礦工文史館參訪,發現一個民營的小小文史館收藏竟不輸政府博物館。裡面史料多元豐富,器具也保存地很好,而且導覽員各個都是礦工出身,講起故事來身歷其境,還有深度與見解,「他們的博物館學很厲害,從親手採礦到國家發展、到國際團體互動都有涉略,我在他們身上清楚感覺到,台灣經濟不是從平地開始,而是從礦坑地下300公尺起飛的。」

    基於這個概念,團隊將三貂嶺生態隧道取作「The Dark Line時空暗線」,僅在隧道地面兩側打光,隱隱照亮步道,整個隧道幾乎只有4分之一的亮光,用以凸顯隧道本身的時空背景,至於怎麼做到的?其實處處都是不可思議的細節。

    舊三貂嶺隧道長達1.8公里,在這個幽暗無止盡的空間哩,隨著底部打上來光,彷彿引領人們進入時空隧道般,回到過去。而這份巧思,也展現隧道的存在、歷史定義,才是主角。陳玠婷攝


    藍傑鴻說,整個工程經費3億元,都是納稅人的錢,每分錢都很珍貴,必須精打細算,他舉了幾個例子。首先,要開啟一個從1922年就封閉的百年隧道就是一件大工程,「我們第一次進去隧道裡面,裡面水都淹到胸口了,必須涉水而過,而且為了瞭解隧道結構是否需要修復,慎重請日本專家用專業雷達掃過一次,幸好只有3處(共60公尺)有疑慮,為了確保安全,在這3處裝防護網,光是這步驟就花了400萬元。」

    另外,隧道口的道路原本只有3米寬,不符合政府法規6米,為此他們也傷透腦筋,曾假設硬將道路往山坡拓寬,等做好3億元也就花光了,無法再進行其他工程,而且這方法也不符合「保留原狀」的初衷,幸好團隊最後成功爭取不變動。

    即便三貂嶺隧道的工程已完成2年,藍傑鴻仍清楚記得每一處的細節,包括隧道口道路設計、沿山坡而建的通道,以及讓團隊嚇到決定接案的關鍵。陳玠婷攝


    從隧道口到尾端鋪設的鋼筋模板,其實也是幾經考量的選擇,他說:「全程鋪設鋼板,可以讓視覺規律,底部的光線也能穿透孔洞,給人引路。可是為了人們視覺規律,工程團隊卻需要捨去規律、方便的做法,因為隧道臨山,環境地形並不是一致的,需要訂製不同尺寸的模板才能做到,這部分幸好有台灣工廠,如果是法國廠商可能沒辦法配合生產。」而且鋪設時架高,採取鋪到哪再延伸出去,盡可能不破壞隧道地面,讓原有的生態能有空間重新發展起來,新到來的生態也得以生存下來。

    藍傑鴻說,整個工程也堅持不砍一棵樹的原則,「這些樹原本就在這裡了,人類不應該為了自己方便破壞,所以我們也用很多時間和不同工班、廠商和業主溝通解釋,很感謝大家很用心一起達成這個目標。」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當初在施工過程中,團隊在樹上繫上「身分證」,創下不砍一棵樹的奇幻紀錄。藍傑鴻提供


    有趣的是,為了不砍樹的目標,團隊特地設計「樹的身分證」,將30棵樹的樹種、位置等等特徵條列清楚,然後把身分證繫在樹上,「其實這些樹並沒有出現在任何文獻、報告裡面,也就是說『他們如同不存在』沒有法律保障,假使今天有人砍了,我們也沒辦法依法追究,所以能達成不砍樹的目標。」

    他補充,等工程結束後,團隊不忘把身分證拆下來,確保人們不會特別對這些樹另眼看待,這也是他們尊重每棵樹生命的用心,讓它們真真實實地回歸自然,不受人打擾。

    從藍鴻傑的分享中,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是集眾人力量而成,有新北市工程局前局長朱惕之(現任副市長)的信任,與夥伴吳忠勳的默契、工程團隊的技術等等,「整個工程時經700天,有超過400天在下雨,工作環境很不友善,做完大家都很有榮譽感,我很希望這個社會能看到這些工人師傅們的超高專業。」

    即便三貂嶺隧道的工程已完成2年,藍傑鴻仍清楚記得每一處的細節,包括隧道口道路設計、沿山坡而建的通道,以及讓團隊嚇到決定接案的關鍵。陳玠婷攝


    不到兩年的時間,三貂嶺友善生態步道隧道裡已經有蕨類植物的蹤影了,團隊將隧道以「THE DARK LINE時空暗線」命名,2023年多次斬獲「AFEX 2023法國建築師境外設計大獎」首獎、「2023 WLA Awards世界景觀設計獎」優秀獎、「LILA Awards 2023國際景觀獎」年度大獎等獎項,近期再拿下「2023魁北克設計大獎」年度大獎等4項大獎,同年底再添一座「台灣光環境獎」,被國際媒體稱讚是「了不起的公共工程」。

    做公共工程一點都不簡單 團隊緊踩原則處處皆是細心考量

    提起文史與公共工程之間的關係,藍傑鴻曾客觀分析過。

    他指出,台灣50、60年代正值戒嚴,若做文史工作很有可能會被出征,因此文史研究發展並不發達,20年前他到台灣的時候,就發現當時研究文史的人較少,但現在政治和環境發展成熟了,年輕人開始去找自己的歷史,促成現在各地文史漸漸被社會看見,這對設計工作很有幫助,「做設計最怕歷史空白,那真的不知如何下手。」

    藍傑鴻生性低調,分享公共工程時很有熱情,他說,不管做哪一個案子,他人就在哪裡,心思也就在哪裡。陳玠婷攝


    他也說,每個地方都是獨特的,很多外國人剛開始看不懂台灣為何同時存在閩南建築、巴洛克建築、日式建築,其實從歷史去看就懂為什麼沒有延續性,「這就是台灣的特色,各種元素層層疊疊,變成跨文化特色,才能造就台灣師傅一直在吸收新文化,可以一手蓋龍山寺,一手做日式建築。」

    藍傑鴻提到,1940年建成高雄「逍遙園」,其主人是日本淨土真宗西本願寺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與大正天皇是連襟兄弟,對宗教與探險聞名於世,為了做研究,選擇在高雄建一座融合日式與西式風格的別墅,裡面既有木頭鋪成的露台,斜瓦屋頂和圓窗,整個結構與空間動線有別於制式建築,非常有個人風格,而這些工程都是出自台灣師傅的手。

    藍傑鴻喜歡研究文史,曾受託研究高雄逍遙園的歷史與文物,提供整修團隊參考。對他來說這處原本如同廢墟的地方,處處都是寶藏。藍傑鴻提供


    他說,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接手台灣,逍遙園就逐漸沒落了,直到近年經過許多人奔走,高雄市政府決定重整,他受託做逍遙園歷史研究,「我一走進去,裡面是別人認為的廢墟、垃圾,但在我眼中,它們都是寶貝,都是很珍貴的史料,它們都有存在意義與價值。」而逍遙園在其他團隊手中完成整修,2020年底重啟,開放園區讓市民朋友來散步。

    至於承接公共工程,藍傑鴻與團隊有些道德底線守得很緊,有次工程都已發包出去,被業主踩到底線後乾脆喊卡退出。

    他回憶,那是金門的案子,規模比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大上許多,當時規劃要做大型公園,團隊投入2年的時間,等工程都要動工了,結果業主卻開始處處挑剔,要求團隊在公園旁拓8米寬的道路,踩到他們安全底線,道德上完全無法接受,果斷退出,「我們無法接受離小朋友玩耍的地方竟有條大馬路,很危險,所以那時候很難過,可能業主想藉此讓我們離開吧,後來也把我們的設計圖改得亂七八糟。」

    不過,相較上述公園旁建大馬路,說起公共工程的安全,藍傑鴻表示,安全確實是很重要的責任,可是要分不同層次來看。

    譬如說,新北福隆海灘旁的百年舊草嶺隧道,全長2公里,很多觀光客會騎自行車造訪,地面重鋪水泥、光線敞亮,隧道頂也全程鋪設安全防護網,是個大工程,可是在他眼中卻有些可惜,「因為很安全、很平坦,自行車很容易騎很快,大家來不及好好觀察體驗這個隧道,有些可惜。」

    他認為,人們對環境應要去認識,而不是被當作一個巨嬰一樣,就像當初做三貂嶺隧道的時候,團隊也被屢屢質疑「裡面這麼暗真的安全嗎?」、「遊客會不會摔倒?」、「國家會不會要國賠?」

    可是隧道的鋼筋自行車道很平緩,兩旁有欄杆,上面有安全疑慮的地方也有防護網,「在我們理解中,人不是笨蛋,因為空間暗,五感反而會更敏銳、更打開,會注意到很多細節,可以和整個空間做更多互動,」而隧道開放至今1年多,有人被樹枝打到頭、鞋子濕了都成體驗,沒有發生安全爭議問題。

    最後,藍傑鴻也說,在台灣這麼多年,他看見社會一直在改變,他很希望能把握這段時光,好好記錄文史,就如同三貂嶺生態隧道一樣,保存下來,不讓它們消失在歷史裡。

    猴硐遊客中心紅色棚頂有著流暢的線條,為的就是與周遭的紅磚民房呼應,而中間開放式長廊能讓自然光與風自由來去,處處皆是細節。陳玠婷攝


    藍傑鴻在研究三貂嶺、猴硐一帶歷史脈絡時,發現這不僅是淡蘭古道的一部分,也是礦產興盛時的交會地點,更是現代鐵路來往東西部的重要通道,從古至今都有人們穿越的印記,因此在設計猴硐遊客中心「小紅屋」時,特地將這些跨時代足跡描繪出來放在牆上,非常壯觀。藍傑鴻提供


    藍傑鴻 小檔案

    學歷:法國普瓦捷大學歷史系碩士
    現職:Michele&Miquel台灣分公司負責人、景觀設計師
    經歷:中央大學法國語文系講師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