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焦點人物2-2】你的人情味不該有差別待遇 金馬導演蔡崇隆「專拍社會冷漠議題」

    2023-07-01 07:10 / 作者 陳玠婷
    蔡崇隆具有法律系與調查記者背景,在當紀錄片導演20多年以來,他對議題有多深入就有多關心這個社會。蔡崇隆提供
    被人否定存在的感覺是什麼?2022年11月,金馬獎的舞台上,紀錄片導演蔡崇隆與團隊用《九槍》告訴台灣,那是一種無力抵抗的感覺,足以絕望致命。而《九槍》紀錄片的主角,是一名蔡崇隆從未認識也再也沒有機會認識的移工阮國非,但不只是阮,蔡崇隆近30年的工作生涯中,大多的時間記錄社會底層的人們境遇,他描述沉重痛苦的方式,就像唱一首低沉的慢歌,真實好看。

    他獲獎無數,但對他來說最印象深刻的回饋,是2002年的作品《奇蹟背後》「台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污染案」的主角打電話告訴他得獎,她與有榮焉,可惜的是,她其實是因此案罹患乳癌的受害者,在蔡崇隆獲獎後沒多久便病逝了。

    調皮內向又敏感 他的青春期並不快樂

    說著一口流利道地台語的蔡崇隆,來自嘉義布袋的蔡家,父輩那一代,大多早已移民巴西,只有爸爸和叔叔留在台灣。蔡崇隆說,他爸爸在公股銀行任襄理,有2個家庭,他媽媽是第二個,媽媽平常顧家之外也開了一間美容院,家裡經濟無虞,他從不需要擔心房租與學費問題。而他有一個大7歲同父異母的哥哥,還有一個親弟弟。幸運的是,他哥哥對他並不生分,有空就帶他出門玩,幫他拍照留下許多珍貴紀念,也曾送他最想要的望遠鏡。

    不過,小時候的蔡崇隆開心時光並不多,他個性內向、不擅於交朋友,但本質是調皮的,心裡的想法情緒卻沒有因此減少。蔡崇隆為2018彰化電影節所拍的自述影片《生命中重要的所在》中,分享他們家隨著爸爸工作調動住過不同城市,他在苗栗出生,5歲時搬到彰化,上小學後因寫字速度慢,不喜歡寫習題,老師用盡各種方法體罰他,像是讓他整堂課跪在黑板前,或者打巴掌、青蛙跳等,「感覺我們的教育體制給我的痛苦比快樂還多。」

    《九槍》放映會後,蔡崇隆常把握機會與觀眾互動,目前團隊在募資期待能把紀錄片帶進各大校園播映,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能有認識不同族群的機會。取自九槍粉絲團


    有時,書可能是人們暫離現實痛苦的地方。蔡崇隆說,他哥哥有許多藏書,像是《少年維特的煩惱》等等經典文學名著,他閒時就拿來看,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看超乎年齡的作品,或許因為如此,他思慮相對早熟,看到爸爸當公務員的生活,他清楚知道自己渴求掙脫體制,離開沉悶無聊的彰化。

    另外,蔡崇隆的媽媽對他的學業表現要求高,難免拿他和「別人的孩子」比較,他像讀書機器般日復一日地埋頭念書;再加上他在國中被分配到升學班,好朋友則分配到放牛班,久而久之就斷了聯絡,心裡難免失落孤單,他認為聯考制度用成績好壞去判斷一個人並拆散了他和好友,以致國中、高中那6年心情很鬱悶。

    他說,在彰化高中念書那3年,他每天騎腳踏車慢慢踩上校門前的斜坡道,那場景就像西班牙小說家賽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唐吉軻德》裡的主角騎進風車般的痛苦。後來,他的大學志願全填了北部的學校,以溫柔的方式,順利成章離開家,到政治大學法律系開展新生活。

    共感能力太強 內心感受豐沛又複雜

    只是,想脫離體制並不容易,蔡崇隆才剛脫離聯考體制,轉頭卻念了前身是黨校的政大,當時台灣仍是戒嚴時期,校園裡處處仍有黨校痕跡,幸好,他透過大量閱讀「禁書」感受自由,受中國文學家魯迅和俄國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yódor Mikháylovich Dostoyévskiy)、卡夫卡、卡謬等人影響很深,直到現在還能清楚講述書裡的故事細節,彷彿自己也在故事裡歷經一切。

    蔡崇隆說,「魯迅把中國底層小人眾生相寫得很好,他的普世性超越地域與時間,像他筆下的白光是科舉制度的犧牲者,我覺得和現在的升學主義實在很像。」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筆記》把一個人的鬱悶、神經病患似的喃喃自語寫得很有畫面,這些都讓他頗有共感,他也因此相當關注底層人物的生活。

    問蔡崇隆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的共感?他說,小學4年級全家搬到和調里老家,他發現爸媽的爭吵減少了,而他也因為轉學的緣故在新學校過的如魚得水,功課好,又被老師選中下課間去福利社和年輕的姊姊一起工作,使他整整2年過得放肆又快樂。不過,他某天在福利社工作時,看到站在不遠的男同學咬一口剛買的麵包,臉卻皺成一團,「那表情很難以言喻,好像很難吃,然後他看了我一眼,我們一對視我就笑出來了,他氣得拿麵包丟我就走了。」

    蔡崇隆解釋,被人丟麵包他並不生氣,但心裡的感受很複雜,他清楚感受到對方的感受,當時笑出來是因為對方的表情扭曲成一團,不是嘲笑人傻傻買難吃麵包,「那種感覺好像我故意賣難吃麵包給別人一樣,我有種被錯怪冤枉的感覺,好像我是個壞人。」

    當記者實現嚮往的自由 紀錄片開啟人生另一篇章

    蔡崇隆從政大畢業後,恰巧遇到台灣解嚴,他當兵退伍後能清楚感覺社會氛圍已改變,新鮮蓬勃彷彿有無限可能,因此,他在研究所時期考上自立早報做司法記者,主要關心勞工、人權與社運等議題,「當時自立早報的立場可以算是最激進,我們什麼題目都可以寫,自由度很高。某方面來說,我覺得當記者算是釋放以前的自己。」蔡崇隆後來轉到電視台,在超視「調查報告」、民視「異言堂」開始做深度報導與調查報告,同時學習攝影、剪輯等影像技巧,轉到公視開始拍紀錄片。

    越在嘉文化棧的夥伴與志工們聚集在一起慶祝草草戲劇節圓滿結束。四周充滿越南與東南亞風情的布置收藏,都是阮金紅精心收集的成果。取自越在嘉文化棧


    他的紀錄片題目,多與社會底層有關,譬如《對岸異鄉人》講述一個經商失敗的台灣人到中國尋找新機會的歷程;《島國殺人紀事》系列,拍出蘇建和與盧正2人如何捲入殺人案,前者獲釋、後者被判死刑,而他們都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公娼啟示錄》講1997年政府如何在一夜之間,剝奪台北市轄區內128名合法性工作者的工作權,沒有給予緩衝期與配套措施,讓原本弱勢的人民更加弱勢,而他也在這些歷程當中,明白自己只是從升學體制跨到國家體制罷了。

    他頗有感觸地說,自己是個中產階級出身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照顧得很好,從不需要煩惱家裡的房租、生活費,受日本教育的媽媽甚至不讓他們做家事,在媒體工作有機會讓他認識了解各個階級的人過什麼生活,「這對我的世界觀影響很大,我真心覺得所有人的生命都是等價的,眾生平等,這個社會需要這種不同的人。」

    關心社會底層 他找到另一半也看到社會集體式悲哀

    若提眾生平等,那麼移工與新住民應是台灣社會需要面對的議題。蔡崇隆在2008年因緣際會下認識越南籍太太阮金紅,2人都是二度婚姻,特別珍惜這段緣分,而蔡崇隆也在太太身上,看見新住民在台灣生存有多不容易,於是後續拍了《失婚記》、《可愛的陌生人》,《再見,可愛的陌生人》等紀錄片,分享外籍配偶的婚姻困境、離婚後的遭遇,以及失聯移工們如何一邊躲避警察查緝,一邊找工作棲身。

    蔡崇隆(中)與太太阮金紅(右)一起拍公視「誰來晚餐」節目,2人目前是親密家人也是很好的工作夥伴。取自越在嘉文化棧臉書


    蔡崇隆分享,太太在上一段婚姻是家庭主婦,與前夫有個女兒,那段8年婚姻她沒有獲得一個人該有的人權,被家暴看管,剝奪想法和興趣,過得相當痛苦,後來離婚後到電鍍工廠做女工。直到他們倆交往結婚後,太太跟隨他的腳步變成一名紀錄片導演,她會越南語、懂中文和台語,對社會議題有獨特見解,能力一點都不輸自己半分。

    蔡崇隆認為,許多越南人都很優秀,只是因為國家勞動力過剩,工作少、薪水差,鄉下一個月收入可能只有人均的1/3到1/4,生活普遍貧窮,無論男女從小除了念書之外,會學習手工藝與下廚,用水泥與木材自己蓋房子,生活技能並不比台灣人差,可說是受過「全人教育」,可惜來台灣工作結婚卻被當作附屬物品輕賤看待,「所謂的台灣人的人情味,也不應該有差別待遇,他們並沒有低人一等,我認識的移工當中,無論是不是來自越南,有很多都擁有大學文憑。」

    越在嘉文化棧不只是一個移工與新住民的聚集地,更是一個文化橋樑。此為今年6月初大家參加「六團媽」繞境的紀錄。取自越在嘉文化棧


    有鑑於愈來愈深入了解移工處境,蔡崇隆與太太在嘉義民雄成立「越在嘉文化棧」,在稻田與工廠林立的一處平房,打造一個愜意舒適的東南亞風格的空間,邀請移工與新住民們來此聚會交流與休息,這幾年來他們也積極參與當地文化活動,譬如嘉義當地很熱鬧的「草草戲劇節」、「六房媽遶境」等活動,一大群人熱熱鬧鬧好幾天。在這裡,他們不再是苦悶的異鄉打工人與新住民,笑聲連連,而蔡崇隆也透過紀錄片與越在嘉文化棧,為以前那些痛苦的共感,找到可以落地的地方,他說,雖然體制難以撼動,但台灣還是有往前進,在這裡生活是幸福的,「我的成長過程沒有那麼多夥伴,但現在,我有一起往前走的夥伴了。」


    蔡崇隆 小檔案

    生日:1964 年(59歲)
    現職:紀錄片導演、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作品:
    島國殺人紀事
    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獎(2001)

    公娼啟示錄
    亞洲電視獎評審團推薦(2001)
    漢城女性影展(2005)

    奇蹟背後
    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入圍(2002)
    卓越新聞獎最佳專題報導獎 (2002)
    島國殺人紀事2
    南方影展開幕片(2003)

    徐自強的練習題
    南方影展不分類首獎(2017)
    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2017)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入圍(2017)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最佳紀錄片入圍(2018)

    九槍
    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2022)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