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焦點人物】穿梭醫院、天災現場的人生縫補師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行醫40年不忘初衷

    2023-12-16 08:00 / 作者 陳玠婷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行醫40年,今年獲頒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陳玠婷攝
    人生樣態各有不同,總逃不脫生老病死的循環,而人們恐懼病、害怕死,擁抱生,也在醫院找尋最真切的希望。今年醫療奉獻獎在10月底舉行,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獲頒「特殊貢獻獎」,肯定他40多年來不斷突破舒適圈,忙醫院營運也不願意放棄開診、上刀台,為癌症、糖尿病等患者重塑因病缺陷的外觀,或者穿梭在國際天災第一現場與當局溝通、現身院內點亮手術房外黑漆漆的廊道,施展小魔法療癒疲憊的醫護人員,醫人又醫心,因此獲得台灣醫療最高榮譽肯定。

    簡守信在九二一地震當時曾赴災區服務,對當時的資深志工關懷也曾進行居家診療關懷。台中慈濟醫院提供,賴廷翰攝


    出生成長皆在台北 34歲舉家搬到花蓮當人生修補師

    簡守信今年70歲,出生台北,他從小受家人與美劇啟發,嚮往成為一名帥氣的外科醫師,遂從建中一路念到台大醫科畢業,留在台大醫院任職,選擇當時國內相當稀缺的整形外科專業,期待用雙手開啟修補病患的歷程。

    過去台灣的整形外科發展不像現在隨處可見,在簡守信醫科畢業前後全台僅有1百多位整型外科醫師,顯微手術與顱顏重建技術才剛發展,而且醫師、資源與技術都集中在都會區,若他願意,不難預見他的前方是一片坦途。

    只是,簡守信心裡總覺得工作缺了一點什麼,生活拼圖不完整,想了想才發現,過去生活相對單純,都在專心學習知識與專科技術,沒有機會學習怎麼給予病人家屬關懷,讀不懂他們沒有說出口的心情。

    簡守信回憶,以前當學生幾乎所有時間都埋在圖書館念書,連當慘綠少年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有「少年維特的煩惱」那樣的體驗,他說:「相較人文社科科系,醫科學生確實缺乏很多與人互動的經驗,但我覺得從事醫療工作也很需要理解探討人生道理耶,去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這部分可以透過重新整合精簡現有課程來解決。」而且他認為,人們需要很強的感受力,才能讓一件事走得長、走得遠。

    即便院務、看診繁忙,簡守信每個月仍持續進行往診。此為到台中龍井區探訪病患。台中慈濟醫院提供,卓冠伶攝


    有了這份領悟,簡守信前往沙烏地阿拉伯義診,在國內也參加台大醫院支援慈濟醫院的計畫前往花蓮,成為東部第一個整形外科醫師,而他看見花東病患迫切的需求,最初從一個月1次進化到兩個禮拜1次,後來決定從台大醫院離職,舉家搬到花蓮,到花蓮慈濟任職一待就是12年,「其實要放棄台大主治醫生的光環到花蓮也不容易,而且當時慈濟才剛創立沒多久,還沒有名氣,我兩個孩子才讀幼兒園與小一而已。」

    東部第一個整形外科醫師 他身肩重任

    花蓮地處狹長,從最北端的秀林到最南端的富里,直線距離有171公里,平地開車需3個小時以上,更遑論住在山地偏鄉,可能一天都沒有一輛公車經過的村落。

    這對當時的簡守信而言,這絕對是個考驗,或者說是新奇體驗,他說,從念書到當兵、工作都在台北,沒想到一出門就到這麼遠的地方,「那時我大概34歲,也就是說,35年前的花蓮更偏鄉、更遙遠,想回家一趟很難!」不過,踏出這一步後,他之後又轉調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台中慈濟醫院,至今仍未回台北。

    簡守信至今仍堅持每個月往診,到宅探訪弱勢病患。照片中是小腦萎縮症的家庭。陳玠婷攝


    交通困難對偏鄉有很大的影響,簡守信就說,在醫院就能很明顯察覺很多人都是急重症才就診,「社會確實存在不公平」,於是他開始每個月固定往診,親自到家境清寒、重度患者家中探訪,視患者需求連結不同科別醫師、社會資源幫助他們,推動社區醫療、老人照顧,這個習慣也保持到現在。

    他說,有次往診去一個單親家庭探訪,70歲的父親有心衰竭,獨自照顧40歲發展遲緩、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女兒,眼看這位爸爸病況已到需要住院開刀的程度,但因為擔憂女兒沒人照顧不願接受治療,「這個小女兒手腳都攣縮了,沒有語言能力,外人看好像很可憐,但他們沒有絕望的感覺,而是有很多愛的互動。」為此,團隊決定轉個彎,為女兒找到合適的機構,還有幫助爸爸整合藥物,用更少的費用達到一樣的治療效果。

    話說回來,提到簡守信的整形外科專業,其實,台灣每個縣市的病患對於整形外科的需求並沒有太明顯差異。不過,花蓮因產業關係,幾個重要路段總有大卡車、水泥車等呼嘯而過,為此有許多車禍重傷的病患。

    簡守信說,他曾遇過一個20多歲,車禍臉部骨折的女病患,送來的時候傷口已經處理過,「但是我看到傷口真的嚇一跳,她還年輕,正是愛漂亮的時候,怎麼傷口縫得像鐵軌一樣,太醜了,所以我拆線重縫減少疤痕,不然真的很可惜。」

    在部落推「以茶代酒」 盼從「有病治病」達到「沒病預防」

    另外,簡守信還得練就一身功夫,說服原住民病患戒菸戒酒,減少罹癌生病的機會。他說,當時原住民的平均壽命較全國國民平均約少10到20歲,不乏口腔癌、肝癌患者。舉口腔癌的例子來說,若患者切除腫瘤後,通常口腔會留下一個洞一般大的傷口,除了影響患者進食,也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因此,透過整形手術重建患者生活很重要,即便一台手術從早上開到下半夜也在所不惜,畢竟,每一針每一線都是希望,能早日讓病人恢復就好。

    簡守信行醫40年仍覺得自己的工作相當迷人,享受與病患互動的過程。陳玠婷攝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大約40歲的男性口腔癌病人,醫療團隊從切除腫瘤後交到他手上重建口腔,後續搭配化療,結果一年後還是過世了,令人不甚唏噓,「他太太那時一手牽一個孩子,一手抱一個剛出生沒多久的寶寶,那畫面看了讓人難過。」

    他說,大家看原住民樂觀快樂,可是實際上有多少是因為苦悶才藉酒消愁的呢?若沒有實際接觸恐怕很難知道,「為什麼一個唱歌如天籟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卻無法再唱出快樂的歌?我來花蓮之後有個體悟,不能因為同理原住民痛苦就縱容他們菸酒習慣,這是可以改變的!」譬如慈濟在花蓮部落推「以茶代酒」運動,堅持許久漸漸看到成效,他期許,未來能夠從「有病治病」,推展到「有病預防」,最終達到「沒病預防」的目標。

    到國際天災、難民營現場 「過程很辛苦但也有成就感」

    除了在台灣行醫,簡守信約莫40多歲得知菲律賓的醫療團隊對義診非常有經驗,可以在幾天內就看上千名病患、拔上千顆牙齒,動幾百個手術,讓他非常驚訝,決定親赴菲律賓一探究竟。

    他曾在《慈濟月刊》分享,菲律賓的「野戰醫院」就設置在學校,用摺疊式桌子拼成手術檯,把鹵素燈綁點滴架照亮手術室,又或者把可口可樂塑膠箱當手術腳墊用,一切隨手可得又「野」得不得了,讓他深刻體認到只要事前規劃周全有序,那麼醫療團3天內就可以幫助疝氣、甲狀腺腫、先天唇顎裂、牙齒疾病等等病患恢復健康。

    簡守信解釋,雖然甲狀腺腫與疝氣不會立即有危險,但了解當地人可能一輩子都沒看過醫生的狀況後,這些病症可能會讓病人呼吸窘迫或者腸阻塞壞死,屆時都有可能致命,「過程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後,簡守信仔細為當地孩子們檢查傷勢。慈濟基金會提供


    後來,簡守信的足跡遍布10幾個國家,到敘利亞、墨西哥、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中國四川的地震現場、非洲莫三比克的洪災、東非難民營,以及南亞海嘯等,當然,台灣921地震發生當天,他也立即從花蓮趕到南投埔里、東勢等災區,最後在中寮做長期社區關懷。

    他說,見證災難絕非是個人所願,但每次災難發生,他總是想去第一線,看看自己能給當地什麼幫助,即便後來自己在嘉義慈濟、台中慈濟擔任院長都從一而終。

    以院長身分調度公私資源 在社區提供長期服務

    簡守信直言,急難救助是必須的,可是災民的未來該怎麼辦?有人可以持續幫助嗎?他解釋,傷口可交給義診的急診醫師專心解決,他可以使用院長的身分與當地政府機構搭上線,迅速掌握盤點實際需求,便可在社區提供長期服務;另外,他在第一線同樣能調動後方資源,如此一來才符合他心目中的人道關懷目標。

    講起曾在巴基斯坦大地震遇到的孩子們,簡守信仍清楚記得他們的遭遇與模樣,心疼他們即便遭遇困難,眼睛仍很閃亮。陳玠婷攝


    他舉例,有次到約旦義診遇到一個先天性無肛症的2歲小女孩,之前曾接受歐美義診團協助做人工肛門,可是當義診團結束任務離開後,小女孩的傷口照顧不佳潰爛,讓經濟貧困的家長無所適從,所以得知簡守信一行人來就趕緊抱著孩子來求救。

    簡守信說,當醫師查看小女孩的傷口時,她痛得嚎啕大哭,「那哭聲讓我們大家都快心碎,想跟著哭……」待傷口處理好,他便請住在約旦當地的慈濟師兄師姐長期照顧,「他們語言通,也可以為小女孩連結當地醫療團隊、支付診療費用,這樣小朋友就可以健康長大。」

    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後,簡守信率領醫療團隊赴災區義診。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另外,他在四川遇到失去同學朋友的孩子,在巴基斯坦看到睡在懸崖公路旁的孩子,身體雖沒有病痛,但心裡創傷卻讓人心疼,在給予安慰幫助之時,他也盡力幫他們重建心理健康,並呼籲這個世界不要遺忘他們,「我在巴基斯坦的時候,有個小朋友第一次看到我們就很高興,沿著田埂跑過來揮手向我們打招呼,那個眼神明亮有笑意,讓我記到現在都沒有忘,當時為我們翻譯的大學生也是地震受災戶,都讓我看到苦難中的人性光輝。」

    不一樣的院長 在KPI前更想讓員工、病人能安身立命

    在慈濟醫院服務35年來,簡守信幾乎是陪著醫院共同成長,他從主治醫師到院長的位置,忙著讓一間偌大醫院順利運作,還堅持開門診、替院長開刀,放眼全台,幾乎找不到像他一樣的院長。

    他笑說,其實自己到現在仍非常享受看診的時光,開刀更是迷人,「我很珍惜跟病人互動的過程,我覺得,如果和病人脫離了會活在象牙塔裡,會忘記初心和醫療本質。」

    2009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簡守信在屏東林邊鄉勘災,背著醫療器材搭山貓去看診。台中慈濟醫院提供,黃小娟攝


    若回到醫院經營層面,簡守信直言自己不會把收多少病人當KPI、每年出多少論文研究、拚升醫學中心放在首要目標,遇到什麼行政困難也要直球面對,想辦法解決就對了。

    他指出,想要讓整體醫療品質提升,除了妥貼照顧病人之外也要好好照顧員工,「人不是商品、不是物品,如果說,我們解決員工在工作上的困難,讓他們能有休息好好生活的空間,讓醫院不停締造溫暖的故事,那麼病人對我們有信心,自然而然就會來了。」

    他舉了一個例子,曾有護理師反應說,每次從手術房走出來走廊總是暗暗的,又累又餓,後來他決定在手術房外設置2台投幣式販賣機,現在的走廊再也不會暗到教人灰心,「裡面一定要擺滿療癒人心的餅乾、糖果、飲料啊,他們都很開心,我有時候也會去投!」

    觀察全台護理師離職潮 「得想辦法喚起員工服務熱情」

    提起照顧員工,簡守信也觀察全台護理師離職潮,除了薪資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便是「無法直面生死」。

    從他的觀察中,看到這世代的年輕人確實生活不易,所以承接衝擊的能力很有限,只是逃避或冷漠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還是得想辦法喚起員工服務熱情才行,所以他決定用自己最擅長的藝術試試看,譬如提供藝文補助,或者直接帶他們到博物館、音樂會現場,若能讓他們有所觸動就好了,「這可以說是我的夢想吧。」

    簡守信研究歷史、藝術多年,每每講到相關話題眼睛會不自覺發光。他分享,今年11月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看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的《階梯上的聖母》,因為那天去的早,他一人獨享整座雕像,近距離、慢慢地看,非常感動。

    今年11月赴義大利時,簡守信在佛羅倫斯與羅馬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的藝術之旅。簡守信提供


    最近他才看完電影《拿破崙》,正在看小說《海神家族》,想去看韓國音樂劇演員如何與台灣合作演出林徽音的故事,這些細節,他都如數家珍能明確點出自己的看法,並用淺顯易懂的譬喻方式,呈現在無酬主持超過22年的網路節目《大愛行醫館》上,由於幫助許多受眾了解病情的緣由,簡守信因此在2014年獲得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殊榮。

    他分享,如果想感動別人就得先感動自己才行,「現在人的重擔太多,變成時間的奴隸,所以偶爾逃脫一下沒有關係」,他笑笑,用關心孩子的語氣說:「但還是不要被手機綁架啦,找其他興趣可以活得更自在。」

    回顧40年的行醫歷程,簡守信身分幾經轉變,但仍不改人文關懷的初衷,今年獲得台灣醫療界最高榮譽之醫療貢獻獎「特殊奉獻獎」,對此他是謙遜的,只是再次強調關懷與感恩的重要性,並說其實人生不需要非要達成什麼成就、找到什麼人生意義,「不要一直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若可以看看別人,會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他接下來的歷程也會如此浪漫前行。

    簡守信 小檔案

    年齡:70歲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
    現職:台中慈濟醫院院長兼任中西醫臨床整合研究中心主任
    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整形外科主任
    慈濟醫學院副教授
    台大醫院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2010年台灣醫療典範獎得主
    2014年第49屆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
    2023年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