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巴金森氏症有吃藥以外新選擇!她治療2週後「不靠輪椅就能走」

    2024-01-24 15:51 / 作者 胡順惠
    龐小姐原本無法行走、只能靠輪椅(左),經過電擊治療能自行行走(右)。家屬提供
    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雖然第一線仍以藥物治療為主,不過仍有部分患者使用藥物後會出現行動不良的副作用如想吐、異動症等,隨著醫療進步現在能透過「腦深部電擊刺激術」(DBS)延緩病程,像是57歲的病患龐小姐從原本只能坐輪椅,術後2週即可行走,甚至能做菜、打毛衣。

    巴金森氏症罹病初期不是一個容易診斷出來的疾病 ,臨床表現有顫抖、僵硬、步態異常等,一旦診斷出巴金森氏症後,需開始使用增加腦內多巴胺或是改善巴金森症狀的藥物,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此時這些藥物會引起一些行動不良的副作用如異動症。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冠穎表示,巴金森氏症是中腦多巴胺神經死亡超過8成,目前仍不確定引起病症的確切原因,不過仍可確定腦炎後、藥物、血管性、處於重金屬的神經毒性環境都可能會引起。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冠穎(左)與病患龐小姐(右)。胡順惠攝

    曾冠穎分享,巴金森氏病是種循序漸進的疾病,一開始症狀相當輕微,有些病友分享只是手寫字比較不好看,不過走路狀況還好,通常會請病患進一步分析、做影像檢查,症狀最嚴重時是第五期,此時已無法行走,吞嚥、咳痰、翻身都很困難,甚至若產生併發症嚴重可能死亡。

    左旋多是治療巴金森的最有效藥物,不過容易產生異動症,曾冠穎說,目前有微創手術治療,裝置可放在深部腦區的「視丘下」處,還會放電池在左邊鎖骨下,治療時間約5至6小時,不過放置裝置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其他時間大多都在測試放電狀況。

    曾冠穎進一步說明,放置裝置前要先確定好位置,先在頭骨要鋸出一個小洞,放電後會讓病人完全醒來,等到麻醉退後再開電進行測試,再請病患的眼睛往上下看、動動左右手,手術過程有神經內科醫師判斷,再調整電量高低。

    曾冠穎說,目前已經納入健保給付,但必須是原發性帕金森氏症患者,且無法用藥物控制,還要有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有國外研究發現,病患越早期接受深腦刺激器,生活品質跟自主性效果越好,且優於藥物治療,晚期則無明顯差別。

    龐小姐分享,當初發病連走路都有困難,都需要靠輪椅、看護才能行走,經過手術後2週就能站起來自行行走,現在生活已恢復正常生活,甚至還能做菜、打毛衣,真的很感謝醫院團隊的幫助。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