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520建言-1】食安連環爆五環有漏洞 「食、藥」應分家建立專責獨立機構

    2024-05-13 08:00 / 作者 洪敏隆
    寶林茶室中毒案,目前仍找不出確切食材導致中毒。資料照片
    2024年年初至4月,台灣接連爆發食安事件,從辣椒粉驗出蘇丹紅事件、「寶林茶室」食物中毒致死事件、知名連鎖餐廳如王品、藏壽司、漢來海港也爆發食物中毒案,以及台中頂級和牛餐廳使用過期食材等,擴及食品製造與餐飲業,顯示食安問題不是個案而是系統性問題,不只影響民眾健康甚至性命,520上任的新政府,須對食品安全管理有更高度的關注。

    食安問題一直是國人最關切的民生議題之一,也是即將卸任的蔡英文政府任內視為重要的施政項目,蔡政府提出的「食安五環」政策,希望從食品生產、製造、流通及販售等歷程,串連政府、廠商與民眾之間的合作,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安全體系。但是,從今年初至今的食安危機遍地烽火,「食安五環」政策明顯有破洞,待新政府正視解決。

    食安五環包括第一環「強化源頭控管」、第二環「重建生產管理」、第三環「加強查驗」、第四環「加重惡意黑心廠商責任」、第五環「全民監督食安」。從源頭控管及阻絕毒物或污染物進入食品供應鏈,整合跨部會的化學物質之流向分析;重建從源頭做起的生產履歷,擴大食品追溯追蹤,督促廠商做好自主管理;增加政府查驗頻率及強度,加強查驗高風險產品及稽查模式;修改相關法規,嚴懲重罰、加重刑責;讓全民與消費者都能夠監督食品安全,提高檢舉獎金。

    食安五環漏洞


    源頭管控破功 四處救火難補牢

    過去三聚氰胺、塑化劑等食安風暴,往往是亡羊補牢、緊急應變,重創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因此食安五環成敗的最主要關鍵,就是第一環的做好源頭管理、流通足跡、追溯系統。然而,蘇丹紅事件暴露的問題是,我國的食安管理體系的「老症頭」沒改,依舊本末倒置,未放在最上游的源頭管控,導致問題擴散到中下游之後,才四處救火、疲於奔命。

    第一個警訊是蘇丹紅食安問題在國外已有多起案例,政府早已清楚辣椒粉等相關產品是摻雜蘇丹紅的高風險食品,政府也將蘇丹紅列管為毒性化學物,卻沒有做相關「風險控管」措施。

    警訊二是沒有事先的「風險控管」加強查驗,邊境一般抽批把關都已查到不合格,卻是採20%至50%的加強抽批,直到蘇丹紅事件遍地烽火,才改100%逐批查驗,但相關產品已在全台流竄近1年。

    在「重建生產管理」環節,蘇丹紅事件也暴露「仰賴食品業者自主管理」的問題,不只是有不肖業者敢竄改檢驗資料,就連政府建置的「食品雲」系統,要求食品業者在系統登載產品資訊、來源與流向,建立完整食品履歷,卻僅要求資本額3千萬元以上食品業者需要登錄,約僅佔2.6%,導致蘇丹紅事件爆發,無法快速掌握問題產品去向。

    邊境攔截中國辣粉含蘇丹紅的把關機制有漏洞。食藥署提供


    《食安法》第7條第1項明定「食品業者應實施自主管理,訂定食品安全監測計畫,確保食品衛生安全」,並要求上市櫃公司自設實驗室,對產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進行自主檢驗。然而,蘇丹紅事件中,營業項目包括「調味品製造」的上市公司八方雲集也踩雷,此機制有無真正落實也讓人存疑。

    高價和牛店賣逾期食品更凸顯資本額未達門檻的業者,不須系統登載產品資訊、來源與流向的問題;接連的連鎖餐廳食物中毒案,也暴露只能仰賴餐廳自主管理的問題,當業者未落實「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造成民眾食物中毒,只能事後稽查罰款、要求業者改善。

    蘇丹紅案有列管的沒把關 寶林案從未列管的無從檢驗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致死事件暴露食安五環的「加倍查驗」的不足,因為被認為是食物中毒的禍首「邦克列酸」,雖然在中國等地都有發生過中毒案例,但是台灣檢驗未能「超前部署」,政府原本並沒有檢驗標準品,一度要從國外訂購「邦克列酸」標準品,幸好民間的彰化基督教醫院有檢驗標準品,才加速檢體採驗釐清。

    台大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教授吳焜裕指出,蘇丹紅與寶林茶室事件暴露的兩個不同的食安問題;前者是蘇丹紅三號雖有檢驗方法,進口的辣椒粉也曾在海關被抽檢出含有蘇丹紅三號,仍進入國內市場造成影響廣泛的食安事件;後者是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有關的唐蒼蒲伯克氏菌與邦克列酸為非列管項目,即使符合《食安法》做好自主管理,也不會檢驗這兩個項目。

    台灣對於食品添加物採正面表列,目前合法可使用的800多種添加物都不一定有分析方法,更不用說國內合法可用的8萬種以上化學物質。吳焜裕說,麻煩的是每年約有三分之二的食品中毒案例,是病因物質不明,查不出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這些結果告訴我們,過去普遍以源頭控管與自主管理為主的食品安全政策,已無法下降急性中毒案例,更不用說沒有數據的慢性中毒案例,如要確實維護民眾健康免於受食品中有害物質的威脅,需要輔以積極主動的疾病預防政策。

    歷年食品中毒案件統計


    雖然《食安法》修法後,已經有加重違法廠商的裁罰金額,但是以行政罰來說,只要是初犯,通常都會以最低額度輕罰,很難起到嚇阻效果。針對不實登載的業者,立委也曾希望衛福部能改以《刑法》偽造文書罪懲治,但至今仍是以行政罰為主,無法達到督促業者自主管理的功效及目的。

    不僅是罰則過輕,相關確保消費者權益的機制,政府也未積極管理。寶林茶室案被發現茶室產品責任險過期恐讓受害者無法獲得賠償,現行相關管理也出現漏洞,衛福部才亡羊補牢,要求業者都要主動登錄資訊。

    人力不足稽查量能低 吹哨多為離職者

    蘇丹紅事件及高價和牛餐廳賣逾期商品,都是靠吹哨者檢舉才揭露,但是像和牛餐廳案是在員工離職後才檢舉揭露,很多都已被民眾吃下肚,顯示現有制度在保密及保障工作權方面,如何讓在職員工願意勇於檢舉黑心商家,還有待努力。蘇丹紅事件也彰顯,民眾對於辣椒粉還是停留在要「鮮紅才是好的」,顯示相關食安教育也有待加強。

    一名已退休的地方稽查人員透露,人力稽查量能不足是問題核心,導致只能仰賴業者自主管理,例如雙北的食安稽查員編制,北市約60多人要負責2.9萬家食品販售業與餐飲業,新北40多人負責1.5萬家餐飲業者,有些縣市會將稽查員集中較熱鬧區域,偏遠區域幾乎都沒在稽查,或是原本實施的輪調駐點管理,因稽查人力不足,幾乎各縣市都沒在落實,稽查員容易與餐廳業者熟識,會有易忽視稽查狀況。他認為政府若真的重視食安,就應先把相關人力補足。

    地方食安稽查人力不足。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投入食安運動30多年的台灣食品安全及受害者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陳曼麗呼籲,食品安全要有專責管理機關,該是讓「食、藥」分成兩個機構,將食品和藥品分開來專責管理。她直言,「食、藥」合在一起,現在都是以藥為主責者,可是兩者的管理心態和專業度都不一樣。

    陳曼麗說,以管理對象及影響層面來說,大街小巷都有餐飲業者,食品從生產、進口、保存、販賣,規模大小和複雜程度也與藥品不同,所有消費者都可能受到影響。新政府要正視食安問題,食品安全要有專責而非「附屬」機構,從中央到地方都必須有系統的管理,專責機構預算才會足夠,人力才能到位、查察量能及處理速度才可提升,才能落實食安五環。

    吳焜裕也認為,負責食品安全管理單位僅是衛福部下的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的食品組負責。不僅層級低,還是一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單位,應該建立食安專責機構,才能針對國人最關心的食安議題做有積極作為。

    獨立單位評估政策 決策要公開透明

    吳焜裕建議,台灣應仿傚歐、日設置獨立的食品安全政策評估與分析單位,一項食品安全政策的決策不僅影響民眾的健康甚鉅,同時也會影響食品業者的經營與成本,這也使得台灣常因為受影響的業者透過政治力影響決策,導致有些食品有害物質標準太過寬鬆,這可以從國健署統計國人癌症發生率是50%,遠比歐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要高的原因,從維護國人健康,降低健保給付支出角度來看,應把食安當作重要的國安議題。

    因此,吳焜裕建議,負責食品安全組織,除了必須走向根據科學證據,執行獨立客觀的國家食品安全政策評估與全國性食品監測工作,也須負責與民眾和受影響的業者溝通,提出政策落實執行,決策也要公開透明。此外,針對台灣獨特的不同規模食品業者分布,以維護民眾健康與消費者安全為基礎,進行獨立客觀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評估,及小型與微型食品產業的輔導。

    在食品餐飲業者自主管理部分,吳焜裕呼籲台灣應全面落實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系統制度(Hazard Analysis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這個在食藥署官網簡介是「世界各國普遍認定是目前最佳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台灣目前僅針對安全風險較高的水產食品業、肉類加工食品業、餐盒食品工廠業、乳品加工食品業,及五星級旅館的附設餐廳等5個產業,要求落實HACCP,相對日本是全面要求,「台灣顯然是不足」。

    知名餐飲集團王品旗下的初瓦、嚮辣西門店爆出食物中毒案件。廖瑞祥攝


    吳焜裕說,台灣只要求絕大多數食品業依照「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落實製程、環境及人員衛生等項目,卻又沒有落實,應該大破大立,全面規範HACCP,以事前分析,從原料到產品製造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分析可能產生的危害,然後依危害的機率與後果嚴重性,訂定重要管制點,有效預防控制危害的發生,或者在危害產生時,可立即採取矯正措施去除危害,才能達到確保產品安全為目標,提升食品業者的水準,台灣食安管理才能真正提升。

    層出不窮的食安個案連環爆,凸顯整個食安把關是系統性地出現很多漏洞,新政府應徹底檢討漏洞原因,展現更重視食安的態度、更積極解決問題的方法,人民的食安不能靠僥倖,需要更積極作為及管理,民眾才能真正食的心安。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