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高雄特教老師葉世原,不是藝術科班出身,卻把自閉症學生「陪」成藝術家,作品還送到日本美術館展出

    2020-01-07 14:07 / 作者 林芳如

    我以前在家具工廠上班,27歲不小心考上彰師大,才去讀大學。讀完後先當了10年專任輔導老師,後來轉到楠梓特殊教育學校,今年是第22年。


    不會手語,卻能跟聽障生溝通

    我的學生中,有聽障、視障、自閉症。社會發給他們一本殘障手冊,要他們接受矯正,但對我來講,他們都不用矯正,他們是一個人,一個完全的人。他們只是有一些現象,不是病。



    所以,我跟學生溝通無礙。我不會手語,但是聽障生會用我聽的懂的話跟我講。溝通是態度的問題,你只要是包容、接納的,他跟你講了十遍,你還是聽不懂,他會想辦法寫來,或是找輕度聽障的同學來翻譯,因為他知道你還要聽。



    自閉症也一樣,我跟他們溝通,一點障礙也沒有。像我有個學生曾博笙,過動又自閉,他剛開始很糟糕,會大聲講話,還有很多反抗的行為。



    我想把學生引導成為積極的公民,所以會試著開展他們生命的潛能,陪學生去麵包工廠、上園藝、藝術設計。

    用藝術家的規格「陪」出學生潛能

    我教曾博笙藝術創作,阿我就是陪啦,沒有教,用藝術家的規格去面對他。他做出來,我都說:「很好。」這樣他就知道,藝術創作課是可以自由表現的課。



    陪伴的時候,他在摸索、探索,我就跟著摸索「他在摸索些什麼、探索些什麼」。我把這個方法教給父母,孩子進步的時候,父母、老師也有成就感。



    其實這個就是融合教育,如果孩子可以跟爸爸、媽媽、老師融合,就有本錢融入社會;而不是把他們丟進去一個班級,說:「你去融合!」



    一個人一定要展現強項,才能跟同年齡的人融合。他如果一直表現自己很弱、很不行,沒人要跟你融合,最多只是可憐你而已。



    曾博笙學主流的東西很頭痛,但是在藝術的世界,讓他發揮自己,他就可以掌控。他做什麼,我都跟他說:「很好、很好。」我只引起他的動機跟講一個方向,剩下的讓他體驗操作。



    他的許多陶藝作品,像〈媽祖遶境〉,做了報馬仔、媽祖、順風耳、千里眼,這幾年陸續在日本滋賀縣立陶藝美術館、京都等地展出,也開了自己的陶藝工作室「笙氣篷博」。



    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一個老師,我把他內在的老師引發出來,讓他自己教自己,他就開始走自己的路。

    過動又自閉的曾博笙,在葉世原老師陪伴下,能夠安靜下來創作陶藝,現在還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圖片來源/笙氣篷博-博笙的陶藝工作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按讚追蹤太報 Facebook,隨時關注好文章 




     

    林芳如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