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民間護地3-2】台灣能量更勝日本!卻卡在稅制不公 環境信託僅1件成功

    2024-01-22 07:10 / 作者 洪敏隆
    為保護石虎棲地,山貓森林在苗栗山區已購買100筆淺山土地,面積超過日本龍貓森林一倍。吳金樹提供
    2023年第三季統計,全台的公益信託有238件,總金額超過736億元,但是為什麼在台灣各地興起民間守護土地投入保育等工作,至今環境信託案例卻只有一件成功?


    英國的彼得兔和日本的龍貓,都是家喻戶曉的卡通人物,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牠們的創作原型,都與環境信託有關。

    創造「彼得兔」獨特世界的繪本作家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每年夏季都會至位於英格蘭西北海岸的湖區(Lake District)避暑,優美的景致與豐富的自然生態,激發她的創作靈感,以湖區為藍本,為彼得兔和其朋友們創造繪本中的世界。

    隨著傳統莊園農業的沒落以及鐵路發展,湖區面臨開發炒作的壓力,波特小姐將版稅收入運用於湖區土地的購入與農場經營,並將所擁有的4000英畝土地與14座農莊都捐給英國國民信託組織進行在地化管理,保護湖區、避免開發過度與小型農場凋零造成的環境破壞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崩解,也是全世界環境信託的濫觴。

    日本埼玉縣狹山村的「龍貓森林」,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經典作品《龍貓》的場景靈感來源,但是在80年代受到都市化的影響,財團開始大量收購該森林周遭土地意圖改為建地,埼玉當地民眾為守護這座森林,向宮崎駿提出了以「保護龍貓所住的森林」為訴求的募款信託計畫,在獲得宮崎駿授權後,龍貓故鄉基金會(Totoro National Trust)在1990年成立,透過向日本全民募款,已買下超過40塊森林地,總面積約7公頃的龍貓森林。

    由於東京都會區附近地價昂貴,不足以購買太多夠大片的森林,因此龍貓故鄉基金會以「化整為零」方式買地,透過在狹山丘陵間買下重要生態熱點或是要衝,除了可以成為幾個都立公園間互相連接的廊道外,也可以用小面積的策略擋住一些重大的開發。

    英國湖區的Hill top農莊由彼得兔作者波特小姐買下,並捐給英國國民信託組織管理。照片來源:blackplastic odysseygate(CC BY-SA 2.0)


    日本東京近郊的龍貓森林是著名的環境信託案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別再說日本能、台灣不能 山貓森林面積比龍貓森林還大

    受到龍貓森林啟發,長期關注環境生態保育議題的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老師吳金樹,早期看到台中大肚山百合棲地邀開發,卻全數被破壞殆盡,2004年興起不如「買地來做保育」的行動,效法「龍貓森林」搶在財團之前,同樣以「化整為零」方式當起森林地的「釘子戶」。

    選擇購買苗栗山林的原因是那裏是石虎重要棲地,石虎又是淺山生態系指標物種,如果計畫可保護好石虎,周邊的野生動物就能得到更多保護,他前後10多年投入2000多萬元積蓄及退休金購10多筆土地,希望能「養活生態活水,養死開發利益」。

    原先「山貓幫」的10位成員,都是認同吳金樹理念、來自學界、生態界友人或社大學生,幾年前因為石虎路殺頻傳,關注石虎議題民眾愈來愈多,經媒體報導吳金樹無條件購地保育的「傻瓜行動」,很多民眾主動去電吳金樹希望能夠響應,2019年他才啟動募資購地計畫,至今不到5年時間,成員已從最初的11人,到現在超過600人,累積購買已達100筆土地,總面積超過16公頃,已是日本龍貓森林的兩倍。

    山貓森林採審查制,申購者必須詳列資訊確認保育守護是志同道合,且認購有限制,最低額度2萬元、最高是100萬元,參與者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其中以幼稚園到研究所各階段的老師最多,也有退休的政府官員或企業高層主管加入,年紀最小的是一名國中生,婉拒母親代付,堅持全都用自己壓歲錢支付,成員加入原因除了關心生態,還有一些是愛貓養貓族,不忍石虎遭路殺,愛屋及烏的行動。

    吳金樹說:「在啟動山貓森林前,台灣談國土保育都會提到日本的龍貓森林,雖然山貓森林社員的人數還不如龍貓森林,但國土保育面積及土地數量已經是龍貓森林的兩倍,不需要再說日本能但在台灣不行,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

    山貓森林維持淺山系原始樣貌。照片取自山貓森林臉書粉絲頁


    山貓森林的做法是「讓土地保持原貌」,擁有土地後選擇不開發、不利用,保存現況,任憑生態自行演變,同時也謝絕外人進入,希望間接阻斷環境墾伐或動物遭盜獵的可能,唯一做的是生態紀錄,目前記錄到的這些苗栗潛山,除了有記錄到石虎,還有台灣獼猴、山羌、棕簑貓、穿山甲等,同時也是是螢火蟲的重要棲息地,每當看到影像紀錄到珍貴動物蹤跡,對山貓社員就是最大的鼓舞。

    吳金樹說,山貓森林的下一步是做相關保護土地的研究,及推動民間國家公園,計畫預計由山貓社員、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前處長許亞儒擔任執行長,透過國家公園概念,在政府做不到的區域由民間來做。

    許亞儒也提到,現在以國家力量推動保護區,能夠做的大部分都是公有地,現在能劃的也都劃得差不多了,但很多需要保護的物種,或者是一些生態系,是在私有地上面,政府沒辦法著力之處由山貓森林推動。

    台灣民間守護土地保育案例


    保留原貌 阿里磅農場11公頃只開放10%用於生態觀察

    新北市石門區的一處優美谷地的阿里磅生態農場,原本擔任藥師的農場負責人王德昌,在一次與友人的讀書會中,閱讀到1852年印地安酋長西雅圖寫給美國總統的一封信,信中寫道:「你們怎麼能夠買賣天空、土地和奔馳的羚羊……若這空氣的清新和水的漣漪並不屬於我們所有,又該如何賣給你們?」讓他為之震撼,1997年汐止林肯大郡事件,這個大自然反撲的災害,促使他毅然辭去藥師工作,擔任起號召人,秉持著「定存大自然」的理念,召集60個家庭一同集資購地。

    王德昌原打算找1000個家庭,每個家庭出一點錢,集眾人之力買下阿里磅11公頃的地,並計畫將此模式推廣到台灣各地,但是1999年的921大地震,導致募資失敗,只有找到60個家庭,一個家庭出25萬元,可是光是購地就要8000萬元,幸好遇到朋友介紹一位貴人,願意出剩下的資金缺口,讓王德昌的理念得以實現。

    阿里磅生態農場在2003年正式對外開放,秉持「保育為主,教育為輔」的原則經營,11公頃土地只開放其中10%作為生態觀察使用,其餘則維持原有地貌作為保育區,並且不蓋新建築或人工設施,盡可能維持原有地貌,達到保育目的。

    這些年在阿里磅園區內共紀錄了100餘種蝴蝶、70餘種鳥類、約20種蛙類以及70餘種蜻蜓,王德昌一直秉持信念「大自然是屬於下一代的,所以我們要定存下來,然後連本帶利還給子孫們。」

    阿里磅生態農場。照片取自其臉書粉絲頁


    唯一環境信託成功 自然谷證明荒地也能恢復生機

    台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環境信託成功案例,是位於新竹芎林鄉的「自然谷」。2008年,3位熱愛山林的朋友吳杰峯、吳語喬和劉秀美,有感於淺山區域容易成為被開發的標的,棲地上的野生動植物面臨迫遷危機,集資買下位於新竹縣芎林鄉南何山的山坡地,命名為「自然谷」,並以公益信託方式交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託管,持續復育這片山林特有種。

    原本自然谷是個曾開發又被棄置的荒地,小花蔓澤蘭大量覆蓋,造成許多樹木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經過清除芒草、藤蔓,並開始種樹後,發現只要給大地足夠的時間跟養分,森林是會回來的,自然本身也會復原。後來,原本離開的野生動物也回來了,可以看到穿山甲、食蟹獴等。

    自然谷保育有成的前後對照。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自然谷保育有成的前後對照。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民間透過集資購地方式推動山林保育的行動不在少數,很多機關團體也嘗試使用環境信託來保存自然環境,例如台東成功環境信託園區計畫、二格山自然保育中心等,可是為什麼至今只有自然谷一件成功案例?

    主因是現在的《信託法》、《所得稅法》,沒辦法鼓勵公民團體做環境保護的工作,依據《所得稅法》第4條之3的規定,信託的受託人必須是信託業者(金融業),才能享有免納所得稅的優惠,反而這些長期在台灣推動環境公益信託的公民團體,受託管理環境的公益信託,竟然會被課高達20%的稅額,不平等的政策使公益信託導向金融給付型發展,抑制了非金融型、營運型的公益信託如環境保護與文化保存公益信託發展。

    稅賦制度成關卡 想環境信託甚至得繳千萬元

    由於王德昌年紀漸長,已將阿里磅生態農場委託台灣環資協會營運,希望未來能夠朝向環境信託,但是,環資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溫于璇坦言,現有的賦稅制度若要進行環境信託是不可行的,算過稅制要繳的稅甚至可能超過千萬元。

    「環境信託是個工具,目的是在保育,我在乎的是用最小的資源做最大的效果。」吳金樹直言,現階段「山貓森林」沒有考慮環境信託,是因為目前公益信託除了繳納賦稅,還需花費投入自然教育或其他維護管理的開支,但站在保育動植物的觀點,不如拿這些不該有的額外支出買下更多土地,才能更有效地為野生動物們保留珍貴的土地。

    惡質公益信託成修法阻礙 劣幣逐良幣

    台灣在1996年成立信託法,當時是參考日本相關法規所設立,考慮層面多為金融給付型(如獎學金、急難救助金發放等)公益信託,然而日本於2017年與國際接軌擴展公益信託適用範圍之法令修正,已強化「營運型」公益信託成立,但是在台灣有關《所得稅法》的相關信託賦稅減免規定,至今遲遲未修改。

    雖然財政部對於修法的研議表示樂觀其成,但是官員在立法院回應立委質詢時強調:「法務部要先修《信託法》,財政部才能修稅法。」

    公益信託租稅制度問題


    「這是標準的『黑狗偷吃,白狗受罪』!」台灣樹人會執行長潘翰聲批評,財政部遲遲不願解決這問題,是「基於防弊大於興利」,擔心開了門會有假信託進來,希望防弊措施先做好。可是《信託法》公益信託專章修法遭到阻擋,因為很多糟糕或假借名義的公益信託相關財團或企業,不希望修法,立院歷經第九、第十等兩屆立委都遲遲未處理,該導正的不導正,真正想做卻被排除在外,「這不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從彼得兔到龍貓森林,英、日的環境共有財的恆久蓄積,影響的不只是達到當地生態的目的,更重要是喚醒更多人對生態保育重視的能量,這些年台灣民間同樣也蓄積很多能量及影響力,政府若不能成為有力的推手,至少也該積極修法,不要成為扯後腿的禍首。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