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曲特別貢獻獎:台灣鼓王黃瑞豐/從秀場打進電視台、國家音樂廳,見證50年音樂史

    2020-10-06 10:40 / 作者 張佩雯

    2020年金曲獎將「特別貢獻獎」頒給台灣鼓王黃瑞豐老師,中華文化總會在《匠人魂》單元介紹他的故事。






    甫榮獲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的黃瑞豐老師。(圖片來源/中華文化總會)



    無心課業,父親曾氣到拿吉他砸他的頭



    「 one、two、three、four」鼓手敲擊銅鈸,引領其他樂器一同進入歌曲。當樂隊齊聲共鳴,有一陣看不到也無從想像的氣流湧動,那是音樂的浪潮,瞬時吞沒一名14歲少年。



    自此深陷音樂之海的少年,正是彼時初入樂團的黃瑞豐老師。



    有「台灣鼓王」之稱的黃瑞豐老師,土生土長的音樂之路,呈顯台灣當代流行音樂史的切面。他的樂手生涯,從八歲時父親買的一把吉他開始。體認到心向音樂的兒子課業無以為繼,雖然曾氣到拿吉他砸他的頭,父親仍讓他到屏東向鍾正德老師學習吉他,後經友人介紹,將黃老師送進樂團當學徒。



    過去台灣音樂圈為師徒制,入團後黃瑞豐老師並未如想像中的苦練琴藝,而是從打雜開始。清潔樂器的同時,也摸遍所有樂器,他在這段時間摸會了鋼琴、低音提琴,也吹小號、長號、薩克斯風,最後定錨於爵士鼓



    1967年,17歲的黃老師在澎湖海宮飯店以鼓手之姿正式出道,成為團內年紀最小的成員。在絢麗的異國秀中,繚亂於來自世界各地的樂風與樂手,培養迅速識譜的基本功,是他做為鼓手的第一擊。隔年在台北喜臨門飯店匯集全台知名樂手的舞台上,見識到上流社會的燭光晚餐,樂手身著正裝,以嚴謹的姿態演奏。年輕的黃老師穿上不合身的西裝,在舞台上初聞經典爵士樂曲,此後成為一生的主調。





    黃瑞豐老師的樂手生涯,從八歲時父親買的一把吉他開始。(圖片來源/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六O年代至今錄製逾十萬首樂曲、見證每個年代的獨有共鳴



    以脫口秀為主的台中清泉岡美軍俱樂部,則為他迅速磨練鼓技及應變能力。面臨語言隔閡與排練不足,黃老師依靠累積的舞台經驗與臨場反應,以眼耳偵測氛圍,找到出手下鼓點的時機,由於不容出錯,每次登台都像上戰場。此間也受到大量西洋流行音樂洗禮,俱樂部勞軍活動常見國際級的表演,如當時國內爭相模仿投機者合唱團,各種盛大的音樂現場在在衝擊他的內心。



    由知名作曲家翁清溪老師引薦進入台視大樂隊,成為黃瑞豐老師音樂生涯一段精彩的的過門。電子合成音樂尚未獨佔電視圈以前,老三台都有自家專屬的樂團,隨節目性質及場面調整伴奏編制。台視大樂隊在全盛時期多達24位固定成員,1973年加入的黃老師,參與「群星會」、「五燈獎」、「兒童世界」、「銀河璇宮」、「歌星之夜」等節目,習取面對鏡頭及收音麥克風的技能。錄音機是耳朵,攝影機是眼睛,黃老師的鼓藝生涯,自此不只有音浪震耳,也在螢光幕前現身。



    電視台錄影與現場演出截然不同,有錄製存檔節目的需求,為黃瑞豐老師往後的錄音室工作奠基。陳蘭麗《葡萄成熟時》專輯是他第一張正式錄製的唱片,曾參與李行導演《汪洋中的一條船》的電影配樂,以及李泰祥老師的廣告配樂,六O年代至今錄製逾十萬首樂曲。老師憶及唱片產業的轉變,彼時每一位歌手、每一張專輯風格分明,需要為整張專輯編寫專屬的鼓譜。如今老師通常僅參與其中一、兩首,其他可能按照不同的編曲,以midi或其他方式多元呈現,將各種風格冶於一張專輯中。每個年代製作的音樂,隨著時空的差異,展現出獨有的共鳴。



    當昔日戰友紛紛謝幕,依然沉浸在音樂之海的黃瑞豐老師雖感孤獨,手中的鼓棒始終沒有停下。「如果音樂是海的話,那我就是住在海邊的人;如果音樂是生活的話,那我就是生活在海上的人。」黃瑞豐老師長駐音樂圈五十年,隨時觀測其浪湧與風向。





    黃瑞豐老師比喻:如果音樂是海的話,那我就是住在海邊的人。(圖片來源/中華文化總會)



    打鼓不是工作,而是生活 任何體驗都能增長創作能量



    對持續開創新局的黃老師而言,打鼓不是工作,而是生活。任何體驗都能增長創作能量,他在鑽研鼓技之餘也培養廣泛興趣,成為提升音樂技能的豐沛能量。喜歡玩相機,就將鏡頭原理延伸至鼓技,自創變焦急奏法。江湖人稱「Mr. Click」的黃老師,也是第一位把節拍器帶進錄音室的樂手,他將拍點比做游泳跳水,不同的輕重快慢,濺起的聲響各有差異,以節拍器輔助錄音工作也可以不死板。



    自幼著迷廟會活動中喧鬧的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曲藝,黃瑞豐老師挪移民俗音樂的鑼鼓聲至西洋爵士鼓技法之中,以師承本土的鼓技,創發出「其鐵ㄎㄨㄞˇ」元素,為台灣音樂定音。或可說是接近台語諧音「緊來看」(kín-lâi-khuànn),「其鐵ㄎㄨㄞˇ」取自台灣人共體生活經驗,在老師的作品中柔和與喧騰並陳。好比台灣庶民美食滷肉飯。當樂曲加入「其鐵ㄎㄨㄞˇ」,就像淋上燉煮入味的滷肉,油蔥、八角等調料醍醐,台灣味就出來了。



    不同於主流留洋樂手所展現的共性,黃瑞豐老師的爵士樂並非建立在西洋流行音樂基礎上,而是奠基於個人修習鼓技的過程,以及日常生活所蓄積的在地能量。老師的音樂作品跳脫理論,展現截然不同的風景。



    生活是節奏,有音樂相伴的歲月,黃瑞豐老師的生命節奏始終是七上八下。一如歌曲有快有慢,面臨各種現實境況,心跳也隨之變速。黃老師接受了生活的無常,於是心裡沒有節奏,家裡沒有鼓。想練鼓的時候,就用手拍、用頭腦想,於是作夢也會solo。



    自謙做音樂不為創造紀錄,而以為聽眾服務為目的,黃瑞豐老師如他打過的名曲〈愛拼才會贏〉,從秀場打進電視台、打進國家音樂廳,在鍾愛的爵士樂與本土曲風中搖擺,磨練自己成為一個柔軟、能配合一切曲調的人。「我到了海,我一定會帶一個游泳圈,因為我不會沉下去。」順隨音樂的浪潮,黃瑞豐老師如沉穩的鼓點,在音樂圈敲響屬於台灣的節奏。



    作者:中華文化總會、原文出處:《匠人魂》#26 海上的人





    更多太報報導

    94歲新竹燈藝師蕭在淦:花燈是把一樁故事做成燈,當我們離開,時代的記憶就留下來了

    金曲獎的多元語言反讓人唏噓!承載四面八方不同文化的台灣、弱勢語言正在逐漸死亡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