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老師專欄|拯救人類的口罩,成為海洋中最不堪的塑料垃圾

2020-04-28 19:26 / 作者 陳玠婷

當前疫情險峻,人們或許還尚未意識到沒有妥善處理的口罩,將成為海洋中最不堪的廢棄物。



目前經過政府檢驗合格的醫療口罩,大多由三層布料組成,分別為:



外層:聚丙烯(即PP、熱塑性塑膠)製成的防潑水不織布,負責阻隔飛沫及血液。



中層:由熔噴不織布製成,阻隔細菌、粉層。



內層:以超柔細纖維製成,吸附臉部汗水及油脂。



這些口罩要取得「醫材許可證字號」還得通過細菌過濾效率、壓差試驗、可燃性等檢測,可以想見口罩製作之精密、分解之困難。



在經濟學上,如果一項產品會對環境或其他非關此消費行為的人造成負面影響,我們會說這個產品的生產及消費過程帶有「外部成本」。簡單來說,整體社會額外承擔了本來應該是廠商要自行吸收的成本,例如工廠隨意排放廢水,使得河川生態遭到破壞、社會得用納稅人的錢加以整治即屬一例。面對外部成本,政府往往可以透過界定財產權(例如把排碳量變成商品,控制總量,並讓廠商以市場機制自由交易)、課稅及罰鍰等手段遏止,迫使廠商將這些外部成本吸收回去,或轉嫁給消費者以降低市場需求。

不要讓救命口罩傷害海洋環境

然而,在防疫期間,口罩市場的需求大增,且為了避免搶購恐慌、確保供貨無虞,政府不僅直接管制價格,更注資增加機具大開生產線,預計四月底達到日產2000萬片的驚人產量。這令各國稱羨的防疫能量,卻帶來海洋生態的重大隱憂。人們在棄置這輕薄短小的口罩時,不同於棄置大型廢棄物,很容易忽略自己的道德責任,而使數以萬計的口罩流入大海。



事實上,專注海洋問題的非營利組織OceansAsia,已在香港外海的索罟群島發現大批口罩垃圾。我國淨灘團體RE-THINK也開始在我國北海岸的海廢垃圾中發現口罩。這些口罩垃圾不僅不易分解,還容易因造型酷似水母而被海洋生物啃咬、誤食等。



目前各地方政府似乎也意識到口罩隨意棄置的問題,並試圖採取因應策略,如臺北撤除轄內500多個路邊垃圾桶、嘉義花蓮設置口罩專用棄置箱、屏東號召志工撿拾醫院周邊垃圾,環保署也加強稽核、鼓勵檢舉。



唯更因思考的是,當疫情過去後,政府應如何鼓勵廠商研發對環境友善的口罩材質,以及思考口罩作為醫療廢材,是否有其他重複使用及更具效率的回收銷毀SOP,務使人類生命存續的過程中,也留給海洋物種一條生路。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