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魯閣事故2週年3-3】罹難者家屬盼設外部單位監督台鐵 為何專家有異見?

    2023-04-01 06:21 / 作者 胡順惠 / 記者
    太魯閣事故發生後,罹難者家屬訴求成立外部監督單位。翻攝自林佳龍臉書
    台鐵2021年4月2日發生太魯閣號出軌事故,造成49人罹難和213人輕重傷。對罹難者家屬而言,逝去親人的傷痛永遠無法抹滅,他們成立「太魯閣的眼淚」,1年來不斷訴求,盼能在行政院下設「外部監督組織」,但至今未果,為何如此?這是好的解方嗎?

    成立外部監督單位是罹難者家屬共同的期盼,這主要著眼於,目前負責監理台鐵的鐵道局同時負責軌道施工與監理,不僅球員兼裁判,且與台鐵屬平行單位,無法發揮監督功用;負責重大交通事故調查的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運安會),雖能提出專業報告,但並無強制力,容易淪為紙上談兵。
    引發意外的工程車翻覆在軌道旁。翻攝自Facebook_阿美族的歌

    突然逝去親人的傷痛化成力量,支持著罹難者家屬組成「太魯閣的眼淚」,在事故後近2年間,緊緊將彼此牽繫在一起,因為歷經悲痛洗禮,他們更迫切期許台鐵能深切進行安全改革,並提出成立外部監督單位,不讓台鐵再次發生意外,但隨著時間流逝,與交通部及台鐵開過4次會議,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閣揆承諾設置 至今仍無消息

    留著一頭黑長捲髮的王薇君,擔任「太魯閣的眼淚」發言人,正因她也曾痛失姪子,自從事故發生後,溫暖陪伴在家屬身旁。《太報》採訪當天,大家親切稱呼她一聲姑姑,齊聚聊聊彼此近況,就像家庭聚會一般,氣氛相當溫馨。

    「太魯閣的眼淚」去(2022)年2月拜會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蘇承諾會設置外部監督單位,交通部長王國材也承諾同年4月訂定設置草案,但至今仍無消無息;王薇君痛批,去年12月6日鐵道局、交通部都沒來,台鐵竟說無法聯繫到交通部,但怎麼可能,當場直接打電話問部長,部長說要查狀況,「台鐵這種說法根本是給交通部設局!」

    台鐵2018年發生普悠瑪事故帶走18條人命,為示改革決心成立運安處,王薇君不解,當時提出140幾項改善措施,運安處呈報到交通部都說沒問題,結果相隔2年半後,再度發生太魯閣事故,這次更帶走49條人命,代表監督並未落實,「倒楣的還是旅客,誰知道誰會搭到下一班事故列車?」

    王薇君直言,依照台鐵德性,3到5年會再發生重大行車事故,運安會雖然有能力技術分析,但台鐵不做就是不做,外部監督要有權責才有能力監督,缺失也才能改善,不然都淪為紙上談兵,因此才會提出由家屬成立外部監督單位,督促台鐵提升鐵道行車安全、列車品質及教育訓練架構等。
    家屬認為監督單位必須掛在行政院底下,交通部與台鐵才會有壓力。翻攝自花蓮縣消防局臉書

    在事故中喪失愛女與妹妹的陳鵬年也是「太魯閣的眼淚」發起人,他表示,原本希望去年底就能成立監督單位,但經過多次籌備會議,交通部與台鐵擺明不想做,他認為組織層級至少要掛行政院底下,才有權責能力,成立後交通部與台鐵才會有壓力。現在交通部推給台鐵,台鐵把組織掛在平行位置,鐵道局本身監理與執行併行,相當矛盾,沒有事情做得好。

    王薇君補充,外部監督單位由家屬成立,好處是不會用內定的萬年學者,中間只要牽扯到利益糾葛,根本無法確切監督,家屬所做一切都是為了親人,絕不可能找裝飾的專家,組織也才有意義,待組織運行步上軌道後,家屬也能退出,留下專業人士運行,台鐵才不會永遠都在框架內綁手綁腳,什麼事都做不好。

    台鐵憂成立外部監督組織將無所適從

    對此,台鐵表示,已與家屬召開多次籌備會議,家屬要求應該立法,在行政院或交通部底下成立外部監督組織,但立法不易,且目前鐵道監理已有鐵道局,重大行車調查則有運安會,如果又在政府體制下成立以家屬為主的監督組織,眾多意見不同,台鐵將無所適從。

    外部監督單位遙遙無期,未來將改以每季召開「台鐵安全改革外部監督會議」,台鐵表示,改採這種形式進行,雖然家屬不是很能接受,但仍會持續召開會議,仔細聆聽家屬意見,盡最大誠意持續溝通。

    至於家屬批評這類會議中由台鐵報告淪為紙上談兵,台鐵強調,將會針對家屬及傷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調整改善,家屬意見將會進一步審視是否符合現行運作可行性,如果家屬有好的建議將納入調整,現場專家學者的意見也會記錄下來,進行研議。

    究竟監督機制應如何建立?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建議,台鐵可以邀請普悠瑪號、太魯閣號罹難者家屬代表共同成立外部監督會,由台鐵找1-2名代表參加,定期召開座談,讓罹難者家屬了解台鐵安全改善作為及成效,以示台鐵勇於進行後續負責的態度。

    不過,也有部分學者專家對於成立外部監督單位以及成效,持保留態度。

    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常務理事鄭羽哲認為,不應該把監督權責交給外部單位進行,因為目前行政院底下已有運安會,運安會已經是個外部單位,交通部本身也有監理單位鐵道局,都會進行相關督導安全作業,問題是給出監理建議後,台鐵執行率有多少。
    專家認為與其再成立監督單位,不如要求台鐵落實監理建議的執行。翻攝自蘇貞昌臉書

    鄭羽哲表示,交通部應該更清楚解釋台鐵執行成果、哪些部分還需要時間,因為從普悠瑪事故到太魯閣事故,已有許多監理建議,但目前成果仍有一段落差,應該沒有必要再有人提供新的意見,要由台鐵體系先改變。

    台灣大學軌道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廖慶隆也說,台鐵安全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解決,如果能解決早就解決,台鐵安全由3大部分組成,包括路況、車況及人況(司機),3部分都要顧及才能提升安全,路況弄好是安全第一步,不然即便找再好的車子、再優秀的司機員都沒用。

    廖慶隆進一步指出,但路況與車況,只有交通部及台鐵加強執行面,才有辦法改善,兩大部分不改善都沒辦法談,像是太魯閣號事故的問題,是因為列車從隧道出來後距離太短,看到工程車來不及煞車,換成是誰開車都一樣,但家屬只能監督人況,這個狀況跟人況一點關係都沒有,「應該想辦法加強台鐵的執行能力,執行能力強,安全性才能提升。

    廖慶隆直言,成立階級再高的監督委員會,路況不好還是效果有限,必須由前述3大部分加起來,才能提升台鐵安全,問題並沒有那麼單純,成立外部監督單位只能在旁邊講,沒法下去動手做。台鐵問題是全面性的,雖然了解家屬想成立外部單位的心情,但不應該是由家屬成立,應由台鐵先整頓好,並將家屬意見納入重要參考。

    太魯閣號罹難者家屬在意外發生後,用盡全力才能從思念家人的漩渦中脫離,堅強站出來發聲,為不讓台鐵安全改革淪為紙上報告,盼能在行政院底下成立外部監督單位;不過台鐵這座百年巨輪,透過外部監督是否真能達到成效,專家則持保留態度,這項主張或許見仁見智,惟解鈴還須繫鈴人,台鐵必須下定決心從組織改造做起,並積極落實各項改革計畫,才是通往安全最有效的解藥。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