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High媽。心理師專欄|你終究得想一想死亡這件事,說給孩子聽

    2020-11-16 09:27 / 作者 High媽。心理師

    劉真和小鬼過世的時候,有一些新聞談到了怎麼跟孩子談死亡,而這對大人來說,真的有難。因為這些生離死別,一腳踩進了為人父母,心裡那塊最害怕、最讓人傷感,但卻也最柔軟的禁地。  而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在有孩子以前,你很少想到自己的死亡。直到,孩子問你:「媽媽/爸爸,什麼是死掉?你會死掉嗎?」




    孩子幾歲可以懂死亡是什麼,你知道嗎? 



    其實,兩歲到四歲之間的孩子就可能會開始對死亡有一點概念,因為他們可能已經看過植物的死亡、昆蟲的死亡、小動物的死亡,或者,他們經驗到老人家的死亡。



    只是他們對於死亡的概念不完整,有些也不合理。



    七歲之前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逆的,不知道死了不會再活過來,以為像睡了一樣還會再醒來。他們也可能不覺得死亡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爸爸媽媽身上,只會發生在老爺爺老奶奶身上。或者,他們以為死亡也總是跟他們有關,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所以對方才會死去(這階段的孩子是極其自我中心的)。



    因此,你可以猜想得到,他們的小腦袋裡頭,對死亡會有許多疑問,「奶奶死了以後怎麼吃東西?」、「小兔子死了以後還會再起來跳跳嗎?」



    當然,他們也可能會有像青少年般的哲學發問,「我會死嗎?我什麼時候會死?」、「人死了以後去哪裡?」



    他們的每個發問,都該被好好回應,不該被敷衍。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都應該好好回答,包括「死亡」議題。(示意圖來源/PIXABAY)



    大兒子三歲三個月的時候,我們家老二早產過世了。



    那時候負責跟他談死亡的,是爸爸,而不是躺在醫院裡的我。我後來問先生,跟孩子談弟弟的死去,難不難?



    難。



    他說難在他不知道,孩子會問他什麼?他不確定自己該怎麼講,孩子才會明白?也的確,他告訴我兒子聽到消息以後很平靜,像是聽到又像是沒有聽到,但那幾天收留兒子的阿嬤告訴我,他在半夜醒來,哭泣。



    說看不到弟弟了。



    孩子不完全懂死亡是什麼,他只是知道分離,覺得難過。那之後的幾天,我想他懂了,但他也不懂,來醫院探望我的時候,時不時重新問我:「媽媽,為什麼弟弟會死掉?」



    沒有親眼見到,這一切都很難理解。



    你怎麼要一個三歲的孩子明白,一個本來只在超音波螢幕上看起來黑白又不清楚的胎兒,已經出生了,那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出生了又見不到他?他去哪裡了?死掉了然後呢?那弟弟現在在哪裡呢?



    弟弟火化前幾天的早上,陪兒子躺在床上聊天的我,問他想不想要去說再見,他問我:「為什麼要說再見?」我說:「因為弟弟死掉,就不會再回來了,你不會再看到他了,那,你想去跟他說再見嗎?」



    我等他,讓他自己決定。他說想,可是他不想看弟弟插著管子(弟弟原本插著呼吸器),兒子說:「這樣看起來很奇怪耶~」在這樣的時刻,你得認真地了解和回應孩子的焦慮和想像,幫助他感到安全。我說:「好,那我們去看他的時候,媽媽先幫你去看看管子拔掉了沒有。」



    我們見到弟弟的時候,他看起來像睡著了一樣。而看過弟弟之後,兒子不再問我弟弟為什麼死掉了。



    我們讓孩子參與生命的到來,不是嗎?

    那麼我們也該讓孩子參與生命的離開。





    讓孩子參與生命的到來,也應該參與生命的離開。(示意圖來源/PIXABAY)



    除了回答孩子對死亡的疑問之外,讓孩子參與告別的儀式、看遺體,也會對於孩子的哀傷適應有幫助。當然,事前你需要先做準備,確認遺體看起來是安祥的,也先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讓他知道他會看到些什麼?了解他有沒有什麼擔心?需不需要大人幫忙些什麼? 

    在孩子參與的時候,允許他用自己自在的方式參與跟表達,不需要去期待他應該要怎麼反應,也不要給他催促和壓力。

    你終究得想一想死亡,尤其是自己的死亡。



    畢竟,我們都無法像車瑜理(韓劇《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的主角)一樣,還能有那49天,還魂陪著孩子、再來一次的機會。



    如果有那樣一天,兒子還來不及長大,我就已經得離開,我希望先生能像失去弟弟的時候一樣,告訴孩子實話,不要告訴他媽媽睡著了,也不要告訴他媽媽去很遠的地方了。讓他來好好跟我告別,說他想說的話,畫一張卡片給媽媽。



    告訴他,想念媽媽的時候可以哭,可以告訴大人。

    告訴他,不要害怕,大人會保護他、安慰他、愛他。



    告訴孩子,有一天他的眼睛會不再能看見你,但是他的心要永遠看得見你的愛。



    不要害怕和孩子談死亡,因為那裡頭不是只有悲傷,還有很多很多的愛。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更多太報報導

    給新生兒的父親:你可以有三贏的方法,贏了愛情、親情、還有你自己

    作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當你在情緒的浪裡,會找誰說說話呢?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High媽。心理師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