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丹尼老師專欄|教職鐵飯碗早已是破銅爛鐵,我們寧願不要3860的行政加給

    2020-08-08 10:48 / 作者 陳玠婷

    這些年,當外人提到「教職是份鐵飯碗」、「你們很好欸有寒暑假」時,老師們多半面露尷尬、苦中作樂。被銬著學生受教權最大的枷鎖,教師非但不能罷課、與雇主議約,甚至當工會把意見上呈到了天聽教育部,都鮮少被當成一回事。108新課綱上路剛滿一年,筆者以高中教師的觀察,羅列當前教育現場的三大亂象:

    儲備教師年年盛產,教師缺額卻寥若晨星



    我國自1994年開放師資培育大門後,打破了過去由師大、教大壟斷的師培體系,使得普通大學也能申請成為師培大學,師資培育走入市場化時代。這當然吸引了滿懷教育夢的大學生,爭相成為師培生。然而,這條路並非坦途,除了本系的必修,師培生尚得修習額外眾多的教育學分,畢業後到中學無酬實習半年(還得繳指導費),再努力考過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流浪教師」。



    原因無他,因為那扇敞開的師資培育大門,背後是所有已開發國家都會面臨的少子化問題。更可怕的是,除了因為學生變少,而縮編教師員額;年金改革大砍教師退休俸,更導致大量資深教師延後退休,成為年輕一代無法進入教育現場的一堵高牆。



    依照98至107年度教育部公告的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在僅計算「公立高中職普通學科」的前提下,每年就有三、四萬的流浪教師,在爭取成為錄取率不到1%的正式教師。這些儲備教師的量與國家所需要的教師缺額,存在著明顯的「供過於求」,但這十幾年來,問題絲毫沒有改善,反而是越趨惡化。



    不同於國家考試,只要有大學學歷,甚至高中學歷就可報考;教師甄選的報考資格是上述通過一連串考驗,取得合格教師證的老師。國家從大學時期就給了當前這些流浪教師一個美夢,也浪擲了許多資源栽培;但拿了一張教師證,卻換不到一張聘書,逼著他們年年拖著裝滿教具的行李箱,繳納了高昂的報考費用、交通費、住宿費,南征北討地取得一張張的落榜通知。



    筆者並不反對師培走向市場化、競爭化,但每位儲備教師至少五年的栽培,卻換來不到1%的錄取率,這是整個社會人力資源的浪費,而這樣的浪費是不完備的國家師培政策一手造成的,但顯然主管機關對此束手無策也滿不在乎。

    筆者並不反對師培走向市場化、競爭化,但每位儲備教師至少五年的栽培,卻換來不到1%的錄取率,這是整個社會人力資源的浪費。(資料來源/教育部)

    每逢八月行政大逃亡,新進教師優先抓交替



    這個月初,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簡稱全教總)發布新聞稿,引述教育理論──「學校行政的目的是支援教師的教學與輔導工作」,然而中小學卻本末倒置,持續地逼迫教師在教學責任外,身兼全然陌生的行政工作。



    現實中,那些求神拜佛、傾一切努力擠進窄門的正式老師,在最滿懷教學熱情的前三年,是沒辦法戮力投入教學的,因為他們基本上都得兼任組長職(美其名是兼任,實則應改為全時公務員兼任教師)。讀者們熟悉的教學、註冊、設備、試務、實研、訓育、生教、衛生、活動、體育、音樂等各組組長,都被教育部以「宜由具教師資格的教師兼任」為由,成為老師們的惡夢。



    每年被抓交替的菜鳥組長們,於暑假一上任,就得參與大量研習、籌備校內各種大型活動慶典、學習簽辦公文、處理經費核銷等。制度的設計,等同要一個新進、完全不熟悉所屬學校制度及文化的一個老師,去承擔組長職所背負的行政與法律責任。然而,更糟糕的是,這些躬耕學術、雕琢教學,好不容易考上的新進老師,幾乎沒有人曾在大學接受過公務人員的訓練,以至於得從頭學起。此時,若前任組長腳底抹油、交接傳承隨便,又或者底下已經做了幾十年的幹事,名為下屬卻對你這個菜鳥組長冷眼旁觀,則必會有一連串的行政疏失產生。



    然而最糟糕也最殘忍的是,這些組長非但得像公務員在辦公室坐好坐滿,更得在沒有加班費的情況下,常常熬夜加班去處理行政工作。與此同時,仍須備課以應付教學。筆者當年以高雄聯招榜首考入現職學校,兼任註冊組長。除了處理新生入學、學雜費繳納、各類獎補助,還得謹慎處理多元入學管道下各種大考報名、選填分發,以及主管機關要求填報的各種資料。這些工作往往壓得我無法喘息,卻仍必須抓緊時間準備教材與課程,為學生的學習負責。可笑的是,這樣高壓剝削的責任,對照大學畢業的新進教師,居然只值3860元的行政加給,也難怪每個組長只要約定成俗的2~3年一到,都會毫不留戀地把這個「寶座」推給當年度的新進菜鳥。

    新課綱備課量爆炸,但基本鐘點絲毫未減、人力嚴重短缺



    新課綱上路一年,現場各種崩潰慘叫,教育部似乎充耳不聞。新課綱變革幅度巨大,多出了各種新課程──多元選修、校訂必修、探究與實作、彈性課程、自主學習、微課程,還有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就連過往不太變動的必修課程,內容上都與過去有著天壤之別。



    我相信老師們都很願意投入心血好好備課,但人的時間與體力是有極限的。在基本鐘點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教師的員額自然不增不減,但卻得因應新課綱,共體時艱地每人分配至少三種以上完全不同的新課程。結果就是備課品質低落、教師教學虛應故事,犧牲者自然就是學生。



    面對教育現場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教育部居然只想得出增加兼課教師員額、鼓勵中學多跟大專院校一起合作開課,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因應策略,著實令人感到悲哀。

    錯誤的師培政策,耗費龐大高教資源,製造滿街跑的流浪教師。(圖片來源/Pixabay)

    提出4點因應策略 希望解決教職亂象

    對上述三個亂象,筆者以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對我國中等教育經費運用的了解,提出以下因應策略:



    1.將目前各校「宜由具教師資格的教師兼任」的組長職,單獨規劃成為國家考試類別,並限定由具教師證的教師報考,幫助流浪教師轉職成為公務員。



    2.經由上述渠道考取組長職位的老師,不得同時身兼教學工作,以避免與當前現況換湯不換藥,造成學生權益受損。



    3.調降教師基本鐘點,並確實補足缺額,讓新課綱下沉重的教學工作得以妥適分配、承擔。



    4.前開所需經費宜由高中職免學費政策調整支應。(目前高中學生家戶年所得148萬元以下免學費、高職全面免學費的政策,有著極其寬鬆或缺乏的排富標準。建議應調整該制度,並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於解決上述沉痾)



    按照主計總處公告的10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單單教育科學與文化支出就佔了總預算的20.4%(共4282億元),實不能算是「無錢可花」,惟資源分配使用上往往未對症下藥。誠如前面所提高中職免學費補助,一年就花了近130億的預算,以筆者服務的高雄市區公立高中,全校居然有近7成的學生免繳學費,而補助標準就是那寬鬆的「家戶年所得148萬元以下」,這當然是資源的浪費。



    我們常聽「教育國之本」、「苦不能苦教育」,但焦點往往放在學生身上,卻鮮少有人關心肩負這個重責大任的老師,有沒有心力好好教書。錯誤的師培政策,耗費龐大高教資源,製造滿街跑的流浪教師;為了省錢讓專業與熱情在教學的老師,本末倒置地去從事行政工作,使其蠟燭兩頭燒,犧牲孩子的受教權;在基本鐘點不變、人力缺乏的情況下,強加各種新課綱的重擔給現場老師,壓得老師喘不過氣,無法好好準備課程。以上總總,都凸顯教育部的思維是「不能苦孩子」,但「可以苦老師」。然而,這樣體制下的老師能好好帶領孩子成長嗎?倘若積習不改,你還認為教職是一份人人稱羨的「鐵飯碗」嗎?

    更多太報報導

    桃園長大、花蓮教書 Tafong Angay如何跳脫都市價值在花蓮落地深耕?

    連結2 日本墮胎法起源:二戰最冷血護士殺害103名嬰兒,聲稱為社會解決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太報吧!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