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鐵人大臣「業配」台灣到全世界!外媒問怎不休息?陳時中:每天都想,但病毒不等人

    2020-05-07 16:34 / 作者 張佩雯

    台灣防疫成果亮眼、受到國際矚目,衛福部長陳時中5/6上午召開外媒記者會,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德國、香港等國媒體的駐台記者踴躍發問,聚焦在台灣防疫及國際參與等議題。


    陳時中部長在外媒記者會中宣傳外交部建置的「防疫分享平台」。(圖片來源/外交部臉書)

    陳時中:台灣防疫目標—發揮人性、重視人權、適當法律

    記者會一開始,疾管署長周志浩先以英文開場白歡迎外媒記者,接者陳時中部長特別摘下口罩,以3分多鐘的英文致詞說明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現況,並分享防疫做法。



    針對日本《每日新聞》記者提問,從1月開始,長達100多天支持您不休息的原因是什麼?民主國家在限制人權及防疫之間常常會有所矛盾,為何目前看起來在台灣沒有遭受太大的反彈?



    陳時中坦言:「從1/20開始,每一天都想休息一下,但每天都有新的情況讓我們沒辦法休息,因為病毒不等人,所以我們必須及時行動,因為不斷變化,所以也沒辦法休息。」



    陳時中也點出防疫過程中最困難的,是要能兼顧人性、人權、法律等層面,還要考慮到不能讓國家停止運轉(Shut down)。他強調,每個國家會根據國情有不同做法,台灣希望能做到「發揮人性、重視人權,有適當的法律讓大家能夠遵守」。



    他說,具體作法之一就是每天召開記者會,針對社會在防疫上遇到的大大小小問題,不斷呼籲大家能有同理心,若是民眾能在人性光輝面中發揮同理心、達成共識,就不需要實施相對而言較有強制性的法律,或者侵害人權的政策。



    陳時中也特別感謝台灣人民,他說:「每天這樣講,認同度很高,大家知道我要配合政府自主性做一些事情,自然我們防疫就會做得好,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陳時中強調,防疫本來就是非常緊急的事,但我們能做到從人性出發,保障人權,用基本法制的條件讓大家可以遵守,這也是台灣在這一次展現高度民主化社會的素養

    防疫過程三大失算:口罩之亂、境管慢半拍、磐石艦染疫

    雖然台灣防疫成果國際有目共睹,外媒也好奇陳時中在防疫過程中是否有犯過錯誤?可提供其他國家借鏡。陳時中也坦率指出有「3大失算」:口罩之亂、境管慢半拍、磐石艦染疫事件。



    陳時中談到,在疫情爆發之初,民間開始搶購、囤積口罩,政府因應民眾需求,將戰備口罩大量釋出,剛好碰上過年期間工廠休息、產量銳減,而導致捉襟見肘。還好台灣迅速實施「口罩實名制」,同時經濟部也組成「口罩國家隊」,經過約1個月能穩定供應民眾最基本的量,並優先提供第一線醫護人員。



    第二,陳時中說指揮中心在3月初就預測歐美會新一波疫情反撲台灣,但沒料到來得又急又快,3月中才緊急宣布邊境管制,太過匆促造成相關人員的不便,所幸迅速調整1週後上軌道。同時,積極召回相關人員作檢疫,民眾也願意配合,及時發現一些確診個案,將可能的社區感染降到最低。



    第三,是磐石艦群聚感染事件。陳時中說,遠航軍艦缺乏精確診斷儀器,醫官想作判斷相對困難,造成官兵返國後部分染疫人員進到社區,一度造成恐慌,所幸緊急召回集中檢疫,14天過後沒發現第二波社區感染。他強調,這應該是軍隊實施戴口罩及艦上隔離,降低群聚感染的嚴重性,不致將病毒帶進社區。

    最困難是在「積極作為影響人民」與「觀察清楚再行動」間取得平衡

    回顧這三件「失算」,陳時中點出,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在「積極作為影響人民生活」及「觀察清楚再行動」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像衛福部疾管署(CDC)這樣的組織,平時要有所整備,一旦遇上疫情須根據事實快速作出反應



    陳時中也強調,疫情發生初期很難有國家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只能大致估算可能性,所以在世界資訊的流通變得非常重要,任何快速流通的資訊,都會給其他國家帶來相關的警訊,可以做即時的整備,把準備做得更好,反應就會快很多。因此國際間防疫資訊的交流和透明是最重要的事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