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醫人者,醫國也」—後藤新平與陳時中的政治哲學判斷

    2020-03-18 19:09 / 作者 鄭仲嵐

    聲望不墜陳時中


    台灣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近來因為席捲世界的武漢肺炎風暴,帶領著台灣站在第一線的防疫前端,成為台灣人民健康的守護神。每每在確診案例增加時,他不斷地以果決地態度面對困難,加上台灣媒體造神不遺餘力,讓他民間聲望也屢屢高漲,連帶地讓蔡英文政府與蘇貞昌內閣民意支持度再創新高。






    一般來說,醫生的危機感都會比其他人還要來得敏銳。陳時中本是牙醫出身,過去除了臨床經驗豐富外,也在90年代台灣制定健保政策時發揮很大的影響力。他始終在醫界發揮所長,同時關懷國家與社會,必要時貢獻其力,這讓筆者想到日治時期,擔任民政局長的後藤新平,同樣也是醫生出身,必要時為國盡力。



    出生於1857年的後藤新平,原來是江戶水澤藩士之子,因為當年家族在戊辰戰爭時與薩長同盟為主的官軍對立,一家子因而被貶為平民。小時務農的後藤,並沒有放棄學業,也勤於唸書,師事安場保和。後藤從安場的恩師、也是江戶末期思想家的橫井小楠身上學到「政治是因以萬民作為判斷基準,應該步於王道,應該排除權謀樹術而生的霸道」。這樣的公共精神,深深影響後藤,讓他決定成為醫生。

    後藤新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由醫學走向政治

    後藤17歲進入福島當地醫學校,畢業之後前往愛知縣行醫,24歲就成為愛知縣病院長,隨後在26歲時到東京的內務省衛生局任職。他的著作《國家衛生原理》就提到「國家乃如生命體」,將城市當作生命治理,在東京引入「預防醫學」原理來整備下水道。



    後藤在33歲時再度留學德國2年,學習最新衛生知識,回來東京後就任衛生局長,並在治療甲午戰爭的傷兵時,成功防止霍亂入侵日本,因而受到重用。



    1898年,他受到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賞識,來到新殖民地台灣擔任民政長官。當時台灣還是游擊隊不斷、衛生欠佳、治安不良與積習難改的土地。當時後藤曾言「台灣有如橫臥在床的病人、不好好加以治療的話很難健康」、「民心不安定則統治不安逸」,將台灣視為病人來治理。



    那8年間,後藤採用後來歷史學界相當有名的「生物學原理」來整治台灣。他認為社會的習慣與制度,一定跟生物一樣有其相應發生的理由與必要性,如果刻意改變,只會招來很大的反撲。因此治理台灣,熟悉當地、找出相呼應的施政方針才是最重要的。



    他找來各大學者專家,對台灣全島做有系統地調查、從林業、糖業、民間習慣等,掌握台灣資源分配外,開始改良各項作物。並請來中國哲學家、史學家等研究調查,整理「清國行政法」,掌握台灣民眾心理。



    最後採取分進合擊策略,將鴉片、纏足等惡習逐漸禁止,並同時改善衛生設施與建設下水道、引進自來水源等,高壓與懷柔同時並用下,讓台灣在8年內脫離財政困境。

    醫人者,醫國也

    回到這次的武漢肺炎,台灣當初也是在疫情發生之餘,國內一片混亂,媒體推波助瀾下一度還造成口罩及酒精搶購潮。隨後在疫情中心開設後,陳時中臨危不亂的調度,還有關鍵時刻的果斷與因為病例增加而落下的眼淚,讓許多國民看到他一直站在第一線拼鬥的身影,朝野也難得放下歧見,先以防疫作為第一要務。在各方面分進合擊,切實做好防疫,拯救即將生病的台灣衛生體系,跟當年後藤理念不謀而合。



    雖然「防疫視同作戰」已經是老生常談,不過就如同後藤當年在台灣,看到痢疾、傷寒、霍亂、天花等病肆虐,許多人得病後卻無助死亡的樣貌,讓後藤下決心迎戰台灣衛生環境。120年後的台灣,同樣在因武漢肺炎面臨衛生環境崩壞之餘,陳時中率領全體醫護人員站在第一線迎戰,依舊是令人肅然起敬。



    回顧當年後藤新平醫生轉政治家的契機「比起醫好每個病人,更想做醫治國家的醫生」,一生歷任遞信大臣、內務大臣與外務大臣等,戮力國家建設,而在此時此刻,陳時中部長同樣與當年後藤一般「醫人者、醫國也」,必定會在台灣衛生醫療史上寫下新的功績。



    鄭仲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