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彭紹宇專欄|《茱蒂》:離開堪薩斯州的女孩,後來怎麼了

    2019-12-19 18:39 / 作者 彭紹宇

    去年有《一個巨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今年有《茱蒂》(Judy)。但恰恰相反,《茱蒂》是「一個巨星的殞落」,由奧斯卡得主芮妮齊維格(Renée Zellweger)詮釋這位1940年代紅遍大街小巷的女孩,是什麼讓她遍體鱗傷,抑鬱而終?儘管她在臺上是如此備受喜愛。(值得一提的,《A Star is Born》1954年版本《星海浮沉錄》正是由茱蒂嘉蘭主演)






    童星出身的茱蒂嘉蘭(Judy Garland),留給後世最深的印象是《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中的桃樂絲,你可能沒看過這部1939年的老電影,但絕對聽過主題曲〈Over the Rainbow〉,這位踏入影壇的小女孩宛如處於彩虹之上,她從此離開了熟悉的堪薩斯州(註:「not in Kansas anymore」為《綠野仙蹤》經典台詞),搖身一變為無人不知的鄰家女孩(The girl next door)。 

    這位在1940年代紅遍大街小巷的巨星茱蒂嘉蘭,由奧斯卡影后芮妮齊維格所飾演。(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然而,成為最受寵愛的童星是有代價的,她長大後披露,電影公司強行控制飲食以維持體重,超時工作、用藥、抽菸,遑論當時她只不過是十多歲的女孩,視她為搖錢樹的母親摧毀了她的童年,令人難過的是,她人生的後半期,卻是為了成為一位好母親而四處奔波。



    此部傳記電影聚焦在茱蒂生前最後一年,當時的她經歷過婚姻失敗、事業一蹶不振、用藥過度導精神渙散、業界口碑盡失,同時還忙著與前夫打監護權官司,當時為了證明自身能力可撫養子女,她到倫敦重新開始一連串的秀,準備東山再起。



    電影以這段時間為主軸,不時穿插過往童年記憶,形塑她的恐懼、不安全感從何而來,有些人可能認為那是段最後的悲慘歲月,是她最黑暗的孤獨時光,但我看到的,是一個被溫柔簇擁的平凡人,終於能做她自己

    電影不時穿插茱蒂不堪回首的童年回憶。(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桃樂絲的朋友──同志偶像

    看見明星背後的不堪與掙扎一直是讓人感興趣的題材,正因他們看起來完美無缺,才讓萬人吶喊後的旅館空房顯得難耐,但他們也如你我般是普通人,卻被迫戴上面具、展現笑顏,成為一個別人想看的人,這便可理解為什麼茱蒂是最早期的同志偶像(電影中也有段相關設計);甚至有一說,被視為美國LGBTQ平權運動起點的「石牆暴動」,警民衝突激化也起因於她的死訊。



    無論事實為何,桃樂絲確實陪伴了許多不敢出聲的LGBTQ群體,在那個同性戀依然是禁忌的時代,「桃樂絲的朋友」(Friend of Dorothy),有好段時期更是LGBTQ的委婉說法。



    茱蒂嘉蘭曾在訪談中說:「我看見很多人從我身上致富,但我從來沒有得到那些財富。」許多委屈都是後人從回憶錄中得知。她死得早,也從未獲得奧斯卡女主角,但她的女兒,同時是奧斯卡影后的Liza Minnelli,在母親死後四年,為她完成了這個遺憾。如果要了解茱蒂嘉蘭的一生,這部電影或許不是最好的方式,但《茱蒂》仍是相當動人的作品,芮妮齊維格的表演是值得一看再看的,眼神中的游移、渙散與空洞,還有那略駝的身形,絕對是當年度最佳表演之一。

    芮妮齊維格眼神中的游移、渙散與空洞,還有略駝的身形都是本片看點。(圖片來源/采昌國際多媒體)

    片子最末幾分鐘,茱蒂唱著最經典、最有代表性的那首〈Over the Rainbow〉,雖然設計意味濃厚,但出現得恰到好處,台上台下的轉換,道出人被娛樂體制徹底商品化的可悲,又在最後回歸於人,觀眾帶給表演者的動力與熱情,可能是這個行業中唯一使人眷戀的糖衣。



    我想起張國榮在1997年演唱會上唱《追》時,說的那句「我希望你們可以永遠記得我,因為每一晚你們給我的掌聲、歡呼聲,我永遠都會記住」,被忘記或記得也許不是那麼重要,儘管再怎麼受愛戴也終究會成雲煙,真正留下的,是某些時候鼓舞人的勇氣,是從悲慘泥淖中再次站起來的淬鍊,傳奇之所以為傳奇,在於他與人們,與世代產生了共鳴,而那種共鳴是不會老去的。



    人會逝去,但表演會留下。



    彭紹宇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