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臺灣人的乾杯,一飲而盡的暢快

    2018-06-07 00:00 / 作者 鬆搗菜菜子

    要論飲酒,歷史太長、範圍也很廣,不同國家都有一套堅不可摧的飲酒文化。像是在韓國,在長輩面前喝酒得轉身遮起來喝;匈牙利將啤酒碰杯視為禁忌;比起喝酒,法國人更傾向「品酒」,倒葡萄酒時也不會超過半杯。



    在臺灣呢?無論相聚、離別,於公、於私的場合,想必你一定常常聽到「乾啦!乾啦!」。這聲口號的出現,總能炒熱現場氣氛,讓餐桌上的人們,從3%到60%的酒都能爽快地乾了!這點也時常讓來到臺灣的外國人大呼驚奇,甚至敬謝不敏。



    不過,若是在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理性飲酒的前提下,乾一杯又何妨?你喝下去的,或許不僅是酒精而已。

    拋開隔閡 一乾泯恩仇

    你可能聽過一句台語俗諺「杯底不可飼金魚」,有勸人將杯中酒喝光,乾杯之意。這其實是源自一首1949年發表的同名臺灣民謠,由音樂人呂泉生作曲、劇作家陳大禹作詞,曲調爽朗、明快,說它是臺灣數一數二的飲酒歌也不為過。



    不過,這首看似輕鬆爽朗的歌曲,竟曾被列入禁歌名單?



    當時臺灣社會剛經歷二二八事件的傷痛,身歷其痛的呂泉生,在「飲啦!杯底不可飼金魚,好漢剖腹來相見」、「情投意合上歡喜」、「朋友弟兄無議論」等歌詞中,挾帶了自己希望各族群能團結一致的期盼──本省人、外省人一起坐下來喝杯酒,杯底不要留下酒,一飲而盡,頗有一「乾」泯恩仇的意味。只不過,在當時敏感的戒嚴局勢,這首別具意義的歌曲,也只能暫時隱身於檯面之下。

    理性飲酒 也用感性意涵搏人情味

    這段故事如今已鮮少被提及,這首民謠也並非眾人耳熟能詳,但不可否認的是,臺灣文化形成的養分,都得取自於這些逐漸被淡忘的歷史。人們應該理解,也不應該忘記。



    下一次,當遇到對台式乾杯不甚認同的對象時,請驕傲的告訴他,這無關優雅與否,更不是一種毫無節制的飲酒方式。臺灣人喝的是搏感情的酒,乾的是願情誼天長地久,享受的是與親友同歡的浪漫。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鬆搗菜菜子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