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看電影有助心理健康!荷蘭學者發現:幫助宣洩與減少孤獨感

    2023-12-10 06:30 / 作者 胡順惠
    透過電影劇情能讓人們釋放壓力。示意圖
    看電影除了是一種休閒娛樂,更被發現有助於心理健康!荷蘭阿曼達奧布萊恩博士提出「電影療法」概念,發現人們透過電影情節可以更深刻了解自己,進而達到情緒宣洩的效果,甚至能當成人生借鏡或作為反思,促成所謂的療癒。

    阿曼達奧布萊恩提出的「電影療法」(Movie and Cinema Therapy)包括四大階段:(1)認同:與電影中的角色有共同行為和目標而產生認同,並注意到這些角色的感受和情緒。(2)宣洩:可能會發現自己透過角色的經驗來學習。(3)自我覺察:內化角色的經驗,並由共同經驗建立連結。(4)普遍化:電影反映了自己的經驗,不再感到孤獨。

    研究顯示,電影療法有助於增強憂鬱症患者的樂觀情緒和減少無望感,幫助患者了解憂鬱症的成因,促使他們做出改變;另一項針對正經歷父母離婚的前青春期兒童的小型研究,也發現電影治療幫助他們處理父母離異所引發的感受,透過電影和後續治療,兒童能夠更清楚地辨識和表達自己的感受,經歷憤怒和悲傷的情感宣洩,並發展出因應父母離婚的技巧,感覺較不孤單。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也說,電影原為非治療目的而製作,但情節和電影中的角色,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建立連接而達到情緒的宣洩與慰藉。

    陳質采指出,觀看電影過程,電影所呈現的人生故事與生活經驗,可作為借鏡與反思,帶來新觀點,促成所謂的療癒,是心理健康促進很重要的資源。

    不過,陳質采也提醒,礙於情節,自殺細節過於寫實的影集,亦會讓青少年模仿,因此,家長或老師最好能了解有精神或是心理困擾的青少年所看的電影,提供討論的空間,才能更了解影片對兒少的衝擊與影響,以促進正向的改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這篇針對電影療法整理的專文,對專業或非專業的人都很有幫助,電影能讓不同文化、身分與年齡的觀眾產生不同的共鳴,像是以愛情為主題但在不同歷史背景與文化的《亂世佳人》、《鐵達尼號》、《海角七號》…等電影,對生長於不同年代的民眾帶來的感受皆不同。

    葉雅馨指出,電影讓人有陪伴、轉移注意力的效果,當人們處於悲傷、焦慮的狀態時,可透過電影來撫慰心靈、緩和情緒,電影雖然會結束,但觀看時得到的勇氣和希望,皆有助於面對未來。

    葉雅馨舉例,觀看緊張與刺激的電影時,能幫助我們轉移負向情緒;愛情片則會讓人有所嚮往,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困苦的電影往往會讓我們看見並珍惜自己已擁有的幸福,正向面對生活的艱難。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