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半夜痛醒、無法走路竟是髖關節有問題 骨科醫教這招先自我檢測

    2023-04-19 16:24 / 作者 胡順惠 / 記者
    臺北榮總是全台首家進行髖臼矯正手術。胡順惠攝
    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台灣發生率約1.3%,大多數髖關節退化需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不過大多數的人都難以發現是髖關節出現問題,小呈(化名)與媽媽熱愛舞蹈,半夜經常痛醒,到醫院檢查膝蓋問題都找不出病因,只能吃止痛藥仍無改善,直到臺北榮總醫院照射X光才發現是髖關節出現問題,進行髖臼矯正手術,才終於回歸正常生活。

    臺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許逵翔表示,人類從爬行到站立演化過程中,有骨頭可以支撐,但部分人前面跟側面骨頭未發育完全,髖關節因為不穩定造成早期退化,像是小呈術前股骨頭與髖臼接觸面積只有1.2平方公分,一般人應該是15-20平方公分,因此髖關節承受壓力是一般人10倍左右。

    臺北榮總是全台首家進行髖臼矯正手術,許逵翔指出,小呈術後4周幾乎不需要拐杖、6周就能將拐杖拿掉,透過雙側矯正後,髖臼接觸面積明顯進度,髖關節才能得到穩定性,媽媽也受到鼓舞接受治療,小呈術後3個月還能幫忙照顧媽媽。


    小呈(右)與媽媽都接受髖臼矯正手術。胡順惠攝

    小呈熱愛芭蕾民俗等現代傳統舞蹈,但受到髖關節問題影響無法跳舞,她今天現身分享,從2-3年前開始睡覺都會痛醒,沒辦法行動,只能躺在床上,直到手術後很快恢復正常生活繼續跳舞,希望有相同症狀患者跟她一樣恢復正常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小呈媽媽也說,當初選擇開刀,是看到女兒恢復相當好,大概在30-40歲時膝蓋上側開始疼痛,屁股後緣像是刀割,相當痠痛,一直以為是膝蓋關節退化或風濕,看醫生一直看錯科,後來透過朋友介紹進行X光檢查,才發現是髖關節出現問題,希望大家也都能進行髖臼矯正手術,回歸正常人生。


    小呈經過手術已回歸正常生活。胡順惠攝


    小呈經過手術已回歸正常生活。胡順惠攝

    臺北榮總骨科部主任蘇宇平補充,髖臼矯正手術要在骨盆上面做出巧妙切格,還要不傷到關節,還要能夠轉位,是非常困難手術,手術除了靠醫師腦海中地圖,還有3D列印技術導引,大大縮短恢復時間。

    至於成人如何檢測出髖關節出現問題?蘇宇平指出,如果發現與同儕之間相比,較容易膝蓋上方出現痠痛,該區是髖關節疼痛反射傳導區,或不舒服時,做盤腿或二郎腿動作更疼痛,就代表痠痛來自髖關節,可請骨科醫師進行評估。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