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憂「米酵箘酸」讓米食污名化!王必勝:本週專家會議討論更名

    2024-04-01 11:34 / 作者 綜合中心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驗出14例「米酵箘酸」陽性。資料照片
    北市「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食物中毒案,衛福部今(4/1)公布已累計31例通報,其中驗出14例「米酵菌酸」,包括2死5重症。不過,因為米酵菌酸事實上與「米」無關,有專家指出避免污名化應予以更名,衛福部長薛瑞元、次長王必勝今天都指出,並不排除進行更名,會在專家會議討論。

    衛福部長薛瑞元今赴立院衛環委員會報告並備質詢,民進黨立委黃秀芳指出,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讓全民人心惶惶,許多人憂心「米酵箘酸」中毒,不僅粿條,連米麵都不敢吃,然而有專家指出米酵箘酸事實上與「米」關聯不大,呼籲應該改名。

    薛瑞元回應,衛福部的確有考慮改名一事,將在專家會議中討論。至於為何一開始會用「米酵箘酸」來稱呼,他則指出,可能一開始是參考中國的翻譯,因為之前中國有出現這種毒素,所以才用這樣的稱呼。

    針對「米酵箘酸」更名一事,王必勝今受訪時也透露,本周將召開專家委員會討論是否更名,看是否要使用音譯,像是「邦克拉克酸」、「波克拉克酸」,或是「椰黍菌酸」,但又擔心椰子、玉米受影響,這些都會考慮,希望能避免汙名化常用主要食材,並透過專家會議更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與因應方式。

    王必勝強調,「米酵箘酸」的生成,除了唐菖蒲伯克氏菌之外,並需要有澱粉、玉米等介質,且在22至32度、中性環境,加上有微發酵的狀況下,過去在中國、印度等國家有出現過,但案例還是比較少。他強調,目前「米酵箘酸」個案僅在信義店有驗出,饒河店通報個案並未驗出,顯示目前寶林案無外擴跡象,還是希望請民眾不用擔心。
    綜合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