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寶林食安風暴】掀外食族恐慌!醫點出做好這事就能安心吃飯

    2024-03-29 13:21 / 作者 胡順惠
    食品業者要多加留意廚房的食物保存。資料圖。廖瑞祥攝
    台北信義「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奪走2條性命,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昨晚大動作召開記者會公布,在一名死者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消息一出引發外食族恐慌;北市聯合中興醫院內科醫師姜冠宇今(3/29)日強調,關鍵是預防,只要避免將食物存放在高濕熱環境,吃飯無須害怕和恐慌。

    「米酵菌酸」對台灣人來講相當陌生,姜冠宇解釋,這是「唐菖蒲-博克-霍爾德-氏菌」的「椰毒病株」,是有親兄弟的,其實是整個家族的其中一支,只有米酵菌酸會產毒,不過產毒也有一定的條件,避開產毒條件即可,富含脂肪酸、含水份、有發酵機會的食物,就可能發生。

    姜冠宇進一步說明,但是要在擁有豐富的蔗糖、氨基酸、纖維素放在一起時,概念就是類似中華料理炒一盤的「合菜」,散裝放在那邊,且溫度大概介於25至35度,就是廚房的溫度,一段時間後,「唐菖蒲-博克-霍爾德-氏菌」的家族就有可能叢生。

    不過,姜冠宇強調,要產毒還要和親兄弟共生,在食品中,米酵菌酸菌株通常與其他博克霍爾德菌屬共存,例如洋蔥伯克霍爾德菌等,這種情況下,相同的培養皿未必每一盤都產毒,在實驗室培養皿的觀察,如不溶血的灰白色菌落、菌苔發紅等變化,才可能可作為產毒菌株的特異性表徵。

    換句話說,姜冠宇指出,即便這個菌種在台灣,在相同條件,也不一定每一盤都會產毒,「吃飯不用害怕和恐慌」,只要避免合菜複雜的食物儘速冷凍不要放常溫,絕對避免高濕熱環境,就不是個問題。

    姜冠宇補充,第一時間當然會害怕、有情緒,但慢慢有足夠資料時,可以試著整理避免未來事件,因為所有醫療處理方式效果都有限,預防仍是關鍵,現在環境變化、氣候變遷、或是想不到的因素,本來可能就會有菌株的遷徙,非常正常。
    胡順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