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李佳燕醫師專欄|學校不是製造考試機器的地方!能否從自己作起,找回教育的初衷?

    2020-07-22 17:19 / 作者 張佩雯

    好久好久以前,網路流行一個笑話,孩子問父親:「要怎麼樣長大才可以住大大的房子呢?」爸爸回答:「要用功讀書啊!」孩子再問爸爸:「那你小時候為什麼不用功讀書呢?」這雖然是個笑話,卻道盡了台灣現今社會大人要求孩子用功讀書的可笑理由。


    適性發展才是教育的初衷。(圖片來源/Unsplash)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千年遺毒,還要繼續毒害孩子嗎?

    自有科舉制度以來,師長們早已把好好讀書與功成名就、榮華富貴,畫上等號。即使到了2020年的今日台灣,依舊歷久不衰,甚至聽說現在國中升學率掛帥得更是嚴重,比起過去號稱填鴨式教育的年代,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千年前的遺毒,留到2020年,還在繼續毒害我們的孩子嗎?



    我聽過太多家長抱怨學校老師或校長,說他們開學時,即宣布:「本校就是要拚升學率!」學業成績不好的孩子,在班上被老師排擠與貼標籤。我更常聽到許多老師抱怨他們就算想教學生德智體群美兼具的教育,會接到許多恐龍家長的抗議,因為他們堅持孩子來學校只需要專心拚升學,其他都不重要。我也聽過老師抱怨如果他不重視學業考試成績,校長開會時,會點他名,讓他不好過。



    而也有校長告訴我,他明明已經告訴老師不要處罰孩子不准下課,不要罰孩子一直抄寫,甚至在一個演講的場合,校長直接告訴老師:「我自己小時候就是字寫得很醜很亂的孩子,你們真的對字體的要求不必這麼執著……。」可是,老師們依舊不甩校長的建議,依舊繼續罰孩子抄寫到孩子喪失了學習的胃口。 

    發掘才能、培養興趣、適性發展才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要幫助學生發掘才能,培養興趣,適性發展,不是嗎?學校應該是教育專業的守護者,如果連學校也只追求學科考試成績,不擅長學科考試的孩子,即使他創意十足、勞作做得很精彩、很會畫圖、有許多好朋友、球技精湛等等,都無法得到師長的誇讚。這些孩子在學校將失去自信心,更會在價值觀混亂中迷失。



    教育,需要堅持,它不該是媚俗的事業。學校,應該是發掘學生潛力之所在,不該是製造考試機器的場所,更不該是壓抑甚至毀滅孩子專長的地方。而家長應該是站在協助學校引導孩子往專長發展的角色,不該強迫孩子實現你自己當年無法完成的進士夢,更不是考高分讓你臉上有光的工具。



    演講時,我經常會放一張投影片,上面寫著「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讀台灣這種書,會讀台灣這種書的,沒有比較高尚;不會讀台灣這種書的,也沒有比較遜。」世間百種人,有人適合做公務員,有人適合做老師,也有人適合當健身教練、適合修理機器。

    每一個人都適性發展、社會才有蓬勃發展的可能

    正因為每一個人可以因著自己的特質,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與未來的職業,社會百業才有蓬勃發展的可能。



    如果大家都不管每個人的特質,就是要孩子專心讀書考試升學,將導致許多孩子自我放逐,諸多可貴的專長被摒棄,除了白領階級之外的各行各業開始斷層,這絕非國家之幸。



    現代教育的趨勢,是希望能打破過去明星高中的標籤,回歸社區。雖然許多父母、老師仍然無法認同,因為大家還是無法打破第一志願、第二志願的「榮譽」,其實說穿了,只是不願拋棄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的概念罷了!



    台灣的教育仍停留在追求「功名」的階段,讓孩子不快樂、不想學習、生活能力不足、興趣無法發展,家長老師更是承受高壓,也不快樂。這樣的現象,絕對不是單純某一方的問題。只是,無論你是家長、是老師、是校長、是……,能不能讓我們從自己做起,找回教育的初衷?否則被犧牲的不僅是孩子,更犧牲了整個國家的未來發展。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