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彭博觀點:中國經濟減速 美國及盟國看到機會與風險

    2023-09-01 18:04 / 作者 國際中心
    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引起全球關注。圖為2023年8月18日天津建案。路透社
    中國經濟衰退引起全球關注。彭博新聞分析,當前中國經濟遭遇陣痛,美國和其他七國集團(G7)國家發現越來越多深層結構性問題,這或將導致中國及西方在地緣政治競爭中此消彼長。

    最近彭博新聞在華盛頓、羅馬、東京和其他首都城市和一些官員交流,他們語中都透露出一種訊息:主導全球資本流動數十年的主流經濟的 劇本正在快速反轉。這些官員多要求匿名。

    若說中國曾經看來勢必取代邁向衰落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那麼現在情況變了。華盛頓及其他國家越來越開始琢磨,中國即使尚未進入絕對衰敗的境地,但很可能已經接近實力巔峰。

    中國房地產危機重重,恆大集團2019年9月在遼寧省大連市建案。路透社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今夏稍早的競選活動中就透露出這種越來越強烈的看法,稱中國經濟因從債務到人口等長期挑戰,成為「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週二(8/29)搭乘高鐵從北京前往上海的途中表示,美國企業向她反映中國變得越來越「不具可投資性」。

    華盛頓新美國安全中心執行長方登(Richard Fontaine)表示,「傳統觀念似乎正從擔憂中國勢不可擋的崛起,轉變為擔心中國經濟和人口無法挽回的下降」。

    這種觀點在拜登政府內部悄然滋長。在6月訪問北京前夕接受彭博新聞採訪時,財長葉倫(Janet Yellen)稱中國當前人口下降「對成長和投資構成挑戰」,並指出了其他問題,例如青年失業率飆升和房地產行業滑坡。

    美國官員認為,中國的錯誤在於,數十年來對於加大經濟開放的建議置若罔聞。官員表示,現在就稱中國正在見頂或已經見頂還為時過早,但長期問題會阻礙經濟成長。美國財政部副部長艾迪耶摩(Wally Adeyemo)本週對彭博表示,「中國人正在造成一種對外國直接投資和外國公司不太有利的環境」,這呼應了雷蒙多的說法。

    全球七大工業國(G7)各國官員們也在考慮,中國經濟困難會如何衝擊國內市場。一些人擔心,中國身為全球經濟成長的發動機,如果進一步減速,會令原本就黯淡的前景雪上加霜。在倫敦,有些認為中國的通膨放緩,或許會有利於他們遏制本國的通膨。

    這種心態的轉變還不限於官場。最新一期的美國《外交事務》一篇文章,就宣告中國成長奇蹟的結束和停滯時代的開始,讀來頗有悲涼之感。

    在8月21日「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一場聽證會上,私營部門分析師爭相談論的首要話題是經濟脆弱性。這是美國國會的一個兩黨委員會,負責監督和調查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國家安全及貿易問題,常對中國的崛起發出警告。榮鼎諮詢的中國市場研究主管萊特(Logan Wright)在作證時就說,「北京永遠無法說服外界其可能成為全球經濟霸主」。

    中國經濟放緩究竟會持續多久仍是未知數。G7官員指出,中國擁有刺激經濟、避免經濟崩潰的財政資源。儘管北京不斷推出政策支持遭遇困難的地產行業,但迄今仍未推出全面刺激措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其經濟幕僚希望打破對過度舉債的依賴。

    在全面支持地產業和促進成長之際,這種財政的緊縮會讓北京更難取捨或平衡其他的優先順序。彭博經濟研究高級地緣經濟學分析師迪皮波(Gerard DiPippo),這些問題不會妨礙中國為產業政策買單,「但可能會降低這些政策的效力」。

    過去全世界似乎都肯定,有朝一日中國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現在出現越來越多的懷疑聲音。彭博經濟研究的分析顯示,在美元走強的助力下,美國經濟最近大幅拉大了對中國的優勢,而且這種趨勢似乎可能會持續下去。迪皮波在上個月的報告寫道,「成功可以自行強化」。

    不過,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官員堅持認為沒有理由額手稱慶,因為各自都面臨著自己的挑戰,同時也憂心中國需求減弱對全球經濟和本國公司的影響。

    西方政策
    有跡象顯示,這種心理的轉變也開始影響西方政策,儘管官員們堅持認為他們沒有必要改變路線。

    拜登政府8月份公佈了醞釀已久的對外投資限制,但力度較弱、範圍較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國投資者游說的結果,華府也有意克制。一名政府官員私下表示,部分原因在於,白宮看到就抑制投資而言,中國自己日益敵對的政策及其經濟壓力,可能會比美國任何限制措施都更有效。

    華盛頓和歐洲各國官員堅信,中國經濟放緩,證明了他們在疫情過後努力減少對出口大國的依賴,並重新審視自己的貿易、投資和產業政策,已經出現成效。儘管是美國引領了「去風險」行動,但G7都有共識。

    官員們也認為,中國在許多戰略領域仍是一個巨大挑戰,未來很多年也可能如此,這意味著他們將努力通過加強自身的產業政策,來支撐替代的供應鏈。

    美國向中國進口有減少趨勢。圖為2022年4月上海貨櫃。路透社


    今年才卸任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官員哈里斯(Jennifer Harris)多年來一直主張美國加強貿易和產業政策。她向彭博表示,「有兩點是對的」。首先是「中國將未富先老」,但這第二件事也很重要,就是北京在電動汽車等特定戰略產業歷練出來的產業政策的潛力。

    華府朝野也有分析家認為,中國經濟放緩,是因為北京不願進行重大改革,不願降低國有部門的重要性。

    曾長期擔任美國高級貿易談判官員的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ASPI)副主任柯特勒(Wendy Cutler)表示,「我們看到一個樂觀的美國,以及坦白說,一個再次在各方面都面臨一系列經濟問題衝撞的中國」,「話雖如此,美國也不用得意忘形。這或許會削弱競爭,但中國是個強大的經濟對手。」

    中國其實還在繼續深化與南方世界經濟體的聯繫,很多國家都有興趣加入金磚國家,顯示其在新興市場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中國經濟放緩意味著對大宗商品和其他進口產品的需求減少,這可能會導致地緣政治驅動的中國投資減少,影響也削弱,例如在非洲等地。

    這也意味著中國作為富裕國家經濟合作夥伴的地位下降。部分美國官員認為,中國經濟放緩有助於他們說服有時持懷疑態度的歐洲和其他盟友離開中國,而現在也不乏證據證實這一點。

    法國智庫「戰略研究基金會」(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Research)研究員博達安(Antoine Bondaz),中國結構性放緩的後果是,歐洲公司選擇撤出,或對印度或東南亞進行新押注,「歐洲正在遠離中國」。

    中國經濟減速,也有助德國將經濟關係從中國轉向多元化。新任德國駐華府大使米夏埃利斯(Andreas Michaelis)8月28日在「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活動上表示,「中國經濟沒有以前的成長速度,」,「中國市場不像以前那樣充滿希望」。

    與此同時,義大利看到了機會。政府將於10月公布新的外交政策倡議,目的擴大義大利與非洲的夥伴關係,並在從非洲向歐洲的能源流動中發揮更大作用。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經濟減速,以及烏克蘭戰爭讓俄羅斯分心,只會讓義大利受益。

    義大利最近通過一項法律,允許政府行使特別的「黃金股份」權力,以阻止人工智能、半導體和能源等戰略領域的對外技術轉讓,這被廣泛視為是為了限制向中國轉讓。義大利政府還必須在今年年底前決定是否續簽「一帶一路」倡議的協議。中國經濟放緩削弱了羅馬續簽的理由。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有意退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圖為2022年12月29日。路透社


    歐洲部分人士警告,如果中國經濟再次以超出預期的速度恢復,戰略平衡可能很快就會發生變化,然後還有一個變數:川普可能重新當選美國總統。

    跟美國相比,歐洲有更多重商主義的成分,也意味著兩國的政策總會有差異。在20年前創造「金磚」(BRIC)這個縮寫的美國高盛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歐尼爾(Jim O'Neill)表示,「在歐洲,德國永遠不會批准美國想要的規模。如果德國要繼續作為出口國,那麼它就不能真正改變與中國的關係」。

    在英國,官員一直試圖在把中國視為經濟夥伴或國安威脅之間劃出一條線。根據一位消息人士指出,英國大部分的官員都樂見中國經濟放緩,認為這有助於對抗頭痛的通膨問題。英國面臨G7國家中最難纏也最嚴重的通膨。國際貨幣基金7月下調全球通膨0.2%,「大部分就是因為中國的通膨放緩」。

    在東京,官員聚焦在日本可能會受到的影響,密切關注中國領導高層如何處理問題,例如人口老化。

    大問題
    對於華府和其他西方國家決策者及其顧問而言,這一切都歸結為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中國的經濟困難是會讓中國變得更加好鬥,還是更加隨和?

    部分人士擔心,受傷的中國可能導致主政者把其經濟困境歸咎於美國等外部力量和對手,並加劇緊張局勢。

    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上個月試圖防範這種可能性,稱美國沒有「尋求放緩中國經濟或削弱中國經濟成長」。他和拜登多位幕僚都強調,兩大經濟體持續對話的必要性,並不尋求和中國脫鉤。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強調美國經濟不追求與中國脫鉤,圖為8月18日在馬里蘭州。路透社


    曾與蘇利文共事的前官員哈里斯就擔心,中國經濟放緩會導致北京的高層更魯莽,「中國雞經濟停滯可能促使北京出現更嚴重的地緣政治動盪」。

    另外一派更溫和的觀點是,經濟放緩將打擊中國倡導其經濟模式可以作為西方模式的替代品。這或將導致中國領導人專注於國內問題,在全球舞台上變得不那麼強勢。智庫ASPI副主任柯特勒(Wendy Cutler)表示,「你可能會看到,這導致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降溫,特別是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競爭。」

    儘管眾說紛紜,但權力核心人士都認為,即使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會暫時緩解競爭,但北京在未來多年仍將是全球經濟的強大競爭對手。

    華盛頓新美國安全中心執行長方登表示,「在關鍵領域,北京仍然強大而雄心勃勃:其國防開支和軍事力量可能會繼續成長,其外交是全球性的,而且它參加了一些美國沒有參與的經濟合作安排」,「關於其地緣政治競爭已走到盡頭的報導,其實還為時過早」。
    國際中心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