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聯準會年會:央行官員憂慮通膨會變得更難馴服

    2023-08-27 21:56 / 作者 陳家齊
    2020年上海洋山深水港貨櫃碼頭。路透社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24日至26日在傑克森洞召開的全球央行年會,外界焦點放在聯準會主席鮑爾是否暗示何時會開始降息。不過,就年會中央行官員的討論內容而言,他們憂心在人口老化、綠能轉型、貿易戰的多重結構因素影響下,未來的通膨壓力會更棘手,更難處理。

    歐洲央行(ECB)總裁拉加德在25日發表的演講中說:「新的環境使得價格衝擊相較於疫前來說會變得更大。如果我們同時遭遇到更高的投資需求與更受限制的供給,我們將在大宗商品市場中看到更大的漲價壓力,尤其是對綠能至關重要的金屬與原料。」

    在冷戰結束後的數十年,全球貿易互動變得更為緊密,國際分工更加細緻,而美國消費者獲益於中國大量生產、愈來愈便宜的衣服、玩具與電子產品。這種全球化趨勢對於價格的抑制,被認為是通膨在本世紀以來長期保持穩定的主要原因。

    但是這種狀況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夕已經開始改變。美中交惡進行貿易戰,愈來愈多國際知名品牌把產線移出中國。美國與歐洲最近更是加碼補貼,要讓對於現代工業產品至關重要的晶片,回流到美國本土與歐洲進行製造,成本變高。而在中國掌控大量與綠能相關的供應鏈之下,中國開始管制鎵鍺這些關鍵金屬出口,作為歐美禁止高科技晶片出口到中國的報復,將使得綠能正在激增的需求,供應出現限制。

    而原本供應大量廉價年輕勞動力、製造廉價商品的東亞,現正集體進入人口老化、人口負成長的結構趨勢。全球一大廉價、高品質勞動力來源開始萎縮,對於經濟供應也套上枷鎖。

    美國聯準會與歐洲央行目前還在處理新冠疫情後期點燃的全球大通膨,而這些結構性演變,會讓他們未來的任務更加棘手。

    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說:「所有這些趨勢都將使產品更難生產,更加昂貴,這絕對是央行官員最不想看到的情況。」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奧法羅(Laura Alfaro)在傑克森洞年會中發表的報告指出,在2017到2022年間,中國貨佔美國進口商品的比率下降了5個百分點,但這些絕大多數都是由其他外國來源,像是越南、台灣所替代。她認為我們目前尚未進入「去全球化」的階段,而是正在面臨貿易模式的大移轉。但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消費者已經開始承受價格上漲壓力。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