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金屬爭奪戰2-2】中國在綠能掌控龐大影響力

2023-08-27 07:18 / 作者 陳家齊
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Atto 3系列。路透社
在全球正朝著低碳、無碳綠能轉型的浪潮中,中國近幾年來突飛猛進,現在綠能的各項關鍵產業鏈,都扮演極具壟斷性的角色。《金融時報》的報導分析,這些改變並非一朝一夕,然而,今年7月北京宣布將管制鎵和鍺的事件,尤其敲響廣泛的警鐘。

鎵和鍺在生產一些戰略重要產品時使用,包括電動汽車、晶片和一些軍事武器系統。北京去年底開會討論應對美國對高性能晶片的出口限制,最終就是決定,以限制鎵和鍺出口來進行反制。一名當時直接參與會談的中國官員對《金融時報》說:「我們有很多選擇。這還不是我們最極端的手段......目前這僅是一種威懾。」

這起事件凸顯了,中國正在控制被美國歸為對經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數十種礦物的供應鏈。這起事件還表明,中國準備將其用作地緣政治籌碼。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中國專家福納樂(Matthew Funaiole)說,這一行動是一個「對西方的警告」,讓華府的人措手不及。

令西方不安的事實是:中國是許多清淨能源技術關鍵組件、原料的最便宜與最大供應商。鎵和鍺金屬是能源轉型中的幾個關鍵原料之一,中國在其中佔主導地位。

中國也供應全球約90%的稀土金屬,至少80%的太陽能發電板,以及60%的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電池。在一些電池和更專業的產品使用的材料中,中國的市佔率接近100%。

中國對清淨能源技術供應鏈的宰制,被比作沙烏地阿拉伯在石油市場上擁有的影響力。就像石油生產為波斯灣國家提供了不可撼動的戰略防護一樣,中國對這些清淨能源部門的主導地位,可能成為中國與西方對抗時的籌碼。

西方想取回供應鏈開關

諮詢機構新電力合作夥伴公司的合夥人格雷戈里(Ross Gregory)說:「人們開始意識到控制供應鏈非常重要。否則,若讓中國可以輕鬆關閉供應,就會形成系統性風險。」

西方政府現正拼命追趕中國在關鍵礦物和綠能工業供應鏈中的地位。美國總統拜登和歐洲的領導人,已開始動用數千億美元的納稅人資金補貼。

然而,分析師對西方要多久才能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以及能否實現擺脫依賴,有很多不同看法。

許多人認為,如果歐洲不與北京保持緊密的關係,將無法實現其雄心勃勃的減碳目標。即使美國擁有更豐厚的資金和更強大的政治支持,想要建立一個剔除中國的新能源供應鏈,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伯恩斯坦公司能源研究負責人貝弗里奇(Neil Beveridge)說:「美國必須進入戰時狀態,建設這些行業,才能夠競爭。事實是,中國仍然是世界的工廠。」

北京的加工掌控力

在力拓(Rio Tinto)位於蒙古南部戈壁沙漠的奧尤陶勒蓋(Oyu Tolgoi)礦山的龐大場地中,數十輛卡車等待裝載每袋2噸重的未精煉銅,然後運往南部的中國邊境。

在接下來的幾年內,這裡將成為全球第四大銅礦,這種金屬對能源轉型至關重要。與世界上許多其他採礦項目一樣,這裡挖掘的所有東西,都會被運到中國進行加工冶煉。
中國在鈷銅鋰鎳四大金數中是最主要的冶煉國。太報製表

儘管許多西方政府都在推動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力拓執行長石道成(Jakob Stausholm)指出,這家英澳集團近幾十年來的成功,一大部分都歸功於中國的需求。他7月在奧尤陶勒蓋接受訪問時說:「我們與中國客戶合作良好,因為中國客戶和我們一樣,具有長期的遠見。」

高盛公司分析師班達里說,中國對原材料的控制遠不止表面看到的規模。這歸功於中國企業長年在海外採礦事業的大規模入股投資,像是浙江華友鈷業、比亞迪電動車公司,以及電池巨頭寧德時代(CATL)。例如,在鋰方面,中國出產的鋰礦只占少數,但到明年,中國企業透過股權掌控的鋰礦規模,將超出中國國內需求。

而且沒有跡象表明,中國對資源的投資興趣已經獲得滿足。上海復旦大學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在海外金屬和礦業投資方面今年將達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的投資金額達到了100億美元(約3,200億台幣),超過2022年的總額,預計今年的投資總額將超越2018年創下的170億美元紀錄(約5,440億台幣)。

冶煉高汙染 西方放棄中國接手

專家們指出,供應鏈不太顯眼的部分,尤其是材料加工和精煉方面,凸顯了西方在競爭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幾十年來,富裕國家逐漸退出這類高汙染的礦物冶煉產業,把汙染問題「外包」給中國承受,在中國處理也更便宜。

根據美國內政部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分析,在54種對美國至關重要的礦物資源供應鏈中,中國在其中35個種的供應鏈裡,至少取得某一階段的掌控優勢。

中國在某些特定礦物的地位更似乎無法替代。根據CSIS的數據,全球98%的鎵原料來自中國,而美國倚賴鎵來生產先進的雷達與飛彈系統。

又譬如在電動汽車電池中,根據高盛公司估算,中國所需原材料僅不到20%可以從中國開採,但如果是計算這些電池材料精煉冶煉後的產品,中國生產的市佔率就高達90%。

鋰電池中正極所使用的石墨就是一個例子。儘管中國石墨的礦物儲備僅佔全球20%,但根據高盛的數據,其石墨加工材料的市佔率接近70%。精煉石墨的最便宜方式是使用氫氟酸,這是一種劇毒材料,有很大的環境風險,而中國也是氫氟酸最大的生產國。

風電也被中國掌握

而在其他幾個以前由西方公司主導的重要清淨能源技術行業,像是風力發電渦輪機,中國現在也佔有穩固的地位。

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的數據,今年新安裝的風力發電機逾半是在中國安裝。在渦輪機艙外殼生產方面,中國市佔率達60%。目前,中國已有100多家機艙外殼生產裝配設施,還正在建設60多家新廠。

在風力發電機供應鏈的更下游,全球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在許多關鍵零件,包括鑄件、鍛造件、轉盤軸承、法蘭盤等各方面市佔率超過70%。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高級研究員郭良平(Lance Guo)表示,幾十年來,世界一直對中國的體制集中資源、專注發展重大國家項目所能取得的成就,感到意外。他說:「世界其他地方對此毫無準備。如果你按照自由市場的方式去做,動作不可能這麼快。」

CSIS的中國工業政策專家馬佐科(Ilaria Mazzocco)表示,儘管許多清淨能源技術行業的增長,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台之前就已開始,但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已更加強對工業政策、戰略性行業和氣候變遷的關注。

她還指出,中國發展這些關鍵供應鏈的方式與西方有顯著的不同,中國比西方謹慎得多。

謹慎的中國不在墨西哥建汽車廠

當瓜哈多(Jorge Guajardo)於2007年抵達北京,擔任墨西哥新任大使時,他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說服中國公司在他的家鄉建立工廠。鑒於墨西哥已有低成本的汽車工廠,中國新興汽車集團去墨西哥似乎相當自然。

但是,瓜哈多與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會面時,中國人顯然不這麼想。當時比亞迪還是一家不太知名的電池製造商,為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等公司供應電池,王傳福剛剛收購了一家失敗的國有汽車企業,他直接跳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討論,向瓜哈多說:「電池佔電動汽車成本大約50%,而我永遠不會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製造電池。」

瓜哈多表示,當時是2007年,這聽起來毫無道理。但事後在今天回顧,王傳福拒絕進軍墨西哥「完全有道理,他有願景,他只想要進電動車事業。」

如今,比亞迪看來已經成為歐美日傳統汽車大廠的強力挑戰者。根據上海咨詢公司Automobility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在中國賣出了115萬輛車,佔插電式混合動力或者純電動汽車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比亞迪還是世界第二大電池生產商,擁有一個讓特斯拉和福斯汽車羨慕的垂直一體化供應鏈。

與世界電池之王寧德時代放在一起,比亞迪是中國私營企業如何發揮聰明才智,與北京的工業政策結合,開創出電動車與新興綠能主導地位的絕佳例子。

CSIS估計,自2009年至2021年間,北京在電動汽車行業的累計國家支出超過1,250億美元(約4兆台幣)。而且北京的行動毫不留情,從2016年開始切斷對南韓LG、SK與三星這些電池大廠的補貼,使比亞迪與寧德時代迅速崛起。

中國綠能產業的規模經濟難以匹敵

現在,中國在製造綠能產品方面擁有的優勢,已有巨大的規模經濟效益支撐。

高盛的數據表明,中國可以在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內建立一個電動汽車工廠,而美國建造一個電池工廠的成本將比中國高出近80%。伯恩斯坦公司估計,在某些方面的製造,美國的成本可能是中國的三倍。這凸顯中國的競爭對手不僅需要面對有限的原物料資源,必須投入前期技術成本,還需應對勞動短缺、工資上漲和更高的環境保護標準。

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領域也有類似的情況。除了中國國內有龐大的需求,中國生產的多晶矽(太陽能板原料)和其加工處理的成本,根據IEA估計,是歐洲產品的三分之二。根據標準普爾估計,中國風力發電機的價格是西方競爭對手的一半。

在這些行業中,馬佐科表示必須給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中國企業正當的評價,她說,外界常認為中國綠能產業崛起只是因為政府補貼,實際上,這些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也非常優秀。

武器或野火

隨著中國綠能產業的擴張,分析師們注意到中國廉價鋼鐵、水泥和鋁多年來湧入國際市場所造成的貿易與外交紛擾,現也在綠能領域重演。例如,根據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的數據,目前歐洲的倉庫中堆滿價值約70億歐元(約2,439億台幣)的中國太陽能發電板,供過於求。這些太陽能板幾乎可以為倫敦和巴黎的所有住宅提供一年的電力。

然而,更深層次的擔憂是,中國看來正傾向「武器化」使用這些綠能上的優勢,就像對鎵的管制。

CSIS的研究員福納樂表示,儘管中國在某些行業中的控制似乎不可能解決,但美國仍可以逐步減少依賴的風險。他說,美方可以一項一項檢視,優先考慮對國防工業最必要的原材料,削弱對中依賴性。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郭良平則警告說,北京也需謹慎利用對綠能產業的主導地位,因為中國在許多高科技產品,仍然深度依賴西方。他警告說,北京武器化這些優勢,與西方撕破臉,最終會讓中國受害。

然而,其他專家認為,西方施政者最終將面臨一個抉擇,是要追求國家安全而試圖與中國脫鉤,還是與中國合作實現氣候和經濟目標。

伯恩斯坦公司的貝弗里奇說:「一方面,你確實希望保護西方的這些產業。另一方面,地中海區域正有野火蔓延。你該怎麼辦?」
陳家齊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