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WSJ:美軍募兵危機浮現 連軍人家庭都勸孩子別去從軍

    2023-07-03 12:09 / 作者 林宜萱
    2023年3月31日,美軍在羅馬尼亞參加軍演。路透社
    美國採募兵制,不過近年越來越難招募到新兵。以陸軍而言,去年募得新兵比目標人數少了25%,今年可能也會少23%左右;約8成新兵來自軍人世家、或家族當中有人曾服役,但越來越多退伍軍人不希望看見自己的子女也「簽下去」,美國國防部現正設法爭取年輕人的心。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軍新兵中,軍人家庭的子女佔多數,但現在這種承襲機制能夠延攬到的人越來越少;美軍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Mike Mullen)說,「對年輕人有影響力的長輩現在不會支持他們從軍,媽媽爸爸、叔叔伯伯、老師牧師都不覺得這是個好選擇」。

    2001年911事件後,美軍在全國一片愛國精神爆發下,增添了很多生力軍;但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一共打了20年,沒有出現決定性的勝利,還暴露了許多弊病,例如軍營環境和軍隊醫療,或者低階士兵的薪資低到家屬必須去領食物券,罹患創傷後症候群(PTSD)、甚至自殺的士兵比例也越來越高。

    與此同時,美國勞動力市場現正處於數十年來最吃緊的狀況,剛畢業的年輕人有許多工作選擇,服志願役不會是首選。

    美國去年募兵情況和今年展望

    美國進入與中、俄對壘的大國競爭時代。先不提還陷於戰爭中的俄羅斯,中國目前約有200萬名現役軍人,美國只有不到140萬;中國的軍事能力穩定進步,尤其在南海;美國與中國更可能因為台灣問題而發生衝突,如果美軍真如拜登所說的會馳援,那將會需要快速且持續的反應行動。

    美國陸軍去年募得的新兵比目標數少25%,是1973年以來最低;今年目標是招募6.5萬人,但預計可能會差1.5萬。海軍今年目標是約3.8萬人,預計會差1萬。空軍目標2.7萬人,預計將差3000人。

    唯一有可能達標的是海軍陸戰隊。去年募得3.3萬人,成功實現目標,今年預計也差不多,但高層表示,招募任務充滿挑戰。

    美國國防部數據顯示,去年的16-21歲年輕人當中,只有9%考慮會服兵役,比疫情前的13%還低。
    美菲自2023年4月11至28日進行「肩並肩」聯合軍演,圖為13日美軍發射標槍(Javelin)肩射式防空飛彈照片。路透社

    國防部官員表示,他們在「消除誤解」方面做得不夠好,很多家庭希望孩子高中畢業後繼續深造,從軍只會是人生中的絆腳石、而非墊腳石;年輕人一旦進入了職業教育,之後就不大可能會簽志願役。

    越戰結束後,美國結束徵兵,改為募兵制;美軍承諾會提供良好的職涯發展、退休福利、健保、教育福利,讓士兵退伍後的生活無虞。這個策略奏效,陸軍募兵通常可以達標,但也嚴重依賴退伍軍人和軍人家庭來延續兵源,因此才會導致近8成新兵都有軍人家庭背景。

    但這情況在阿富汗戰爭後已經改變。

    退伍美軍:「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2021年8月,阿富汗神學士(Taliban)攻克首都喀布爾,美國匆匆撤員,阿富汗戰爭就這樣突然、且不光采的結束,讓一些退伍軍人感到落寞。前海軍士兵加斯柏(Catalina Gasper)和她的陸軍丈夫現在經常和兩個兒子討論未來,試探會不會想當海豹突擊隊隊員。

    加斯柏2019年7月在阿富汗因神學士的炸彈攻擊而受傷,被送回美國治療,留下後遺症,對聲音和亮光很敏感,經常頭暈、忘記自己要說什麼,膝蓋也不好,還有椎間盤突出。得知美軍撤離阿富汗、喀布爾落入神學士之手後,她說她心裡滿是苦澀,「這一切到底都是為了什麼?」

    加斯柏自認很愛國,但她已決定要盡力避免孩子也去從軍,「如果這個機制只會一直把年輕人當免洗筷,我看不出來這樣如何能長久維持下去」。
    2021年8月27日,美軍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為前一天死於伊斯蘭國自殺炸彈攻擊的同袍抬棺。路透社

    22歲的絲凱(Sky Nisperos)來自軍人世家:祖父來自墨西哥,在美國海軍服役而取得公民身分;父親是服役20多年現役空軍軍官。絲凱也想加入空軍,「我想駕駛戰機,這件事一直在我腦海裡」。

    絲凱說,爺爺從海軍退伍後,開始會想到2005年在伊拉克的狀況,有時候莫名高喊說他必須找掩護。而她擔憂爸爸最後也會像爺爺一樣。

    絲凱的爸爸尼斯裴洛斯(Ernest Nisperos)說,有一回他在睡覺,其中一個女兒伸手想用戳的把他戳醒,下一秒就被他用關節技中的鎖踝(ankle lock)壓制在地,然後他才驚覺自己是在家裡、不是戰地;2019年他從阿富汗回來,帶著家人去迪士尼樂園,煙火的聲音讓他不自覺縮成躲避姿勢,讓全家人和打扮成《玩具總動員》角色的演員們都不知所措。

    尼斯裴洛斯不希望孩子將來過得和他一樣,因此他對絲凱說,從軍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

    薪資福利不再吸引人

    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軍事及退撫專案負責人庫茲敏斯基(Katherine Kuzminski)說,新冠肺炎疫情也使募兵更難,「軍方已經兩年沒派人去大學與高中校園招募新血了」,除非親友當中有人就在軍裡,否則許多人認識軍事生涯的唯一機會就是這些招募員。

    但招募員也面臨就業市場的競爭。美國現在失業率低,許多基層職缺和入門門檻低的服務業都在徵才,這些職位都可以保證快速發薪,不必畫大餅,不用等待體能測驗和結果通知。

    軍中階級最低的單位,每月薪資不到2000美元(約6.2萬元台幣),由於享有健保、供餐和住宿,所以生活基本開銷幾乎是零。但如果不是住在軍營,或者還有家人要養,開銷就可能超過薪水。據官方數據,有超過2萬名現役美軍需要領食物券。
    2023年1月8日,日美英澳在日本船橋進行新年聯合空降軍演,美、英空降部隊從日本自衛隊的飛機跳傘。路透社

    軍眷福利倡議組織「藍星家庭」(Blue Star Families)執行長羅斯-杜凱(Kathy Roth-Douquet)說,士兵被調到其他基地時,經常必須自掏腰包應付一些瑣事,但其實軍方應該要負擔這些費用,「如果從軍還要花這麼多錢,家人通常也不會支持」。

    現役士兵已點出更多軍中問題,例如軍營發霉、職權騷擾、缺乏托兒服務、對於自殺等心理狀況沒能提供足夠協助。陸軍部長沃穆斯(Christine Wormuth )說,「家長當然會擔心,如果我的孩子從軍,能住得好嗎?會不會被性騷擾?會不會想自殺?」

    新兵素質問題

    美國國防部指出,由於身體素質不佳、考試成績太低、有吸毒等前科或其他問題,目前約77%美國青少年不符合服役資格。2013年,這個數字是71%。

    美國陸軍評估,因應疫情而採取的遠距教學、社會隔離措施,加上疾病本身影響,來應徵入伍的新兵軍職適性能力測驗(ASVAB)分數平均下降9%。那些筆試或體能測驗沒達標的人,必須設法提高分數,否則就不能入伍。

    美國陸軍特種部隊(俗稱「綠扁帽」)的教官海耶斯中校(Dan Hayes),負責南卡羅來納州傑克遜堡基地(Fort Jackson)候補新兵訓練的。他表示,「我們現在正在研究一些社會問題,然後發現我們對招募新兵這件事真的必須將就將就」。
    美菲自2023年4月11至28日進行「肩並肩」聯合軍演。圖為美軍士兵13日試用機槍。路透社

    為了吸引年輕人,陸軍還在口號上煞費苦心,研究哪種口號更吸引人。冷戰時期的陸軍口號是「盡你所能」(Be All You Can Be),2000年代初期一度變成「一人成軍」(Army of One),以為這種獨樹一幟的感覺可以吸引更有性格的新生代,後來發現效果不好,因為根本無法反映出軍隊的團隊合作精神。

    努力留住現有兵力,也是一種方法。但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政治家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邦多拉(Gil Barndollar)說,這代表即使表現不佳,現役官兵也不會被開除,「如果你不砍掉表現最差的那10%,對表現好的官兵會造成長期影響」。

    新兵不足,還要裁減現有官兵?

    美國陸軍參謀長麥康維爾將軍(James McConville)去年表示,將裁撤旅級部隊;另一名國防部官員則說,陸軍部隊數不會變,但每支部隊的配員會減少,這是因應募兵緊縮而進行的重組。

    雖然新兵招募不足,但美國陸軍實際上想要縮減部隊。陸軍部長沃穆斯說,回顧美國過去50年歷史,「你會發現陸軍有點像手風琴,戰時人力才會擴張。坦白說,這就是開國元勳們對軍隊的看法,他們不想要有一支龐大的常備軍隊」。
    美國與南韓2月1日舉行2023年首場空中聯合軍演。圖為2022年12月20日在南韓群山空軍基地的美軍F-22戰機。路透社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坎森(Mark Cancian)說,美國陸軍最後可能裁減人力而重組,導致每個排人員太少;承平時期,這一點可能會被忽視,但如果要部署戰力,陸軍就必須從其他部隊抽調人手來填補空缺,而這些被調來的人和其他成員可能默契不足,「你就會看到這些部隊其實是空殼」。

    如果徵兵危機持續,美國國防部勢必得處理戰力問題。《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國防部現在似乎沒準備好討論戰力會否受到影響;沒打仗的時候,戰備不足的情況容易被遮掩,但如果太平洋開戰,美軍可能就會暴露出人員不足、無法有效部署軍隊、或無法部署有戰力的不對等問題。

    陸軍部長沃穆斯說,陸軍現在非常專注於逆轉募兵不足的局面,也已規劃很多措施。然而,這對那些即將從高中或大學畢業的人來說,可能已經有點太晚了;那位曾經想和父親一樣加入空軍、駕駛戰機的絲凱,今年5月從奧克拉荷馬州大學畢業,她現在的職涯規劃,是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
    林宜萱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