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愛情依附為何受家庭影響?又如何跳脫「家」鎖?

    2020-08-13 16:14 / 作者 洪采姍

    熱播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男女主角明明對彼此動心,卻一再上演虐心劇碼,明明想擁抱對方,卻甜蜜沒多久就屢屢遇到挑戰。其實,這都和兩人的「原生家庭」及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有關。






    心理學家Hazan和Shaver(1987)將成人依附風格分成焦慮、逃避、安全等三種。我們可以據此剖析男女主角曲折的家庭經驗,對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他們又該如何掙脫過往傷痛與內心不安的束縛?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不安的內心,讓他們愛得虐心

    |想愛又想逃-逃避型依附



    劇中男女主角戀愛沒多久,男主鋼太就因哥哥的狀況,而害怕繼續戀愛會導致自己和哥哥的關係會失控,因而向文英提分手。甚至還形容短暫的戀愛「就像做了一個很美的夢,就像煙火短暫而絢麗」。



    看似不負責任、懦弱膽小,其實正是因為他害怕搞砸一切,因此從不打開自己的心門。正是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的特徵,和另一半疏遠,看似不在乎,對方在旁時冷淡以對,對方離開也不會表現失落,更不會渴求對方趕緊回來。



    |愛就要握在手掌心-焦慮型依附



    每當鋼太不在文英身邊,文英便會使出奪命連環call,編出各式各樣自己身體不舒服的謊言,讓鋼太趕快回到自己身邊。她「愛就要握在手裡」的性格,呼應掛在嘴邊的「好喜歡,好想擁有」,甚至在另一半提分手時,以炸彈自我比喻「我不是煙火,我是炸彈,我會炸死所有人」。



    然而,看似自大狂妄,其實內心卻是不安脆弱的。文英正是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 /Ambivalence Attachment )的代表人物,另一半離去時非常焦躁不安,但對方回來後,並不會特別開心,無法輕易被安撫,甚至伴隨憤怒及抗拒;但其實,他很渴望和和另一半有更多接觸。


    編按:此劇中男女主角分別為逃避、焦慮依附,皆為「不安全依附」。正也是他們愛情之路特別虐心的原因之一。


    童年的傷,不安在原生家庭種下

    其實,成人在愛情裡的虐心糾結,可以追溯至原生家庭與主要家長(最常見是自己和爸/媽)的關係。



    台灣學者調查185名大學生,分別測量生活人際常態(不鎖定特定依附對象)、和爸/媽的依附狀況,發現常態「不安全依附」者,將近七成(68.9%)和爸爸是不安全依附,約一半(46.7%)和媽媽為不安全依附。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成年後的人際依附其實和原生家庭有所關聯。

    (製圖/雞湯來了)

    由此可見,或許是因為許多媽媽和孩子有較多親密的接觸、擁抱、安撫,因而較多人和媽媽養成了較為安全的依附狀況。不過,每個家庭的主要照顧者都不盡相同,主要照顧者是孩子在長大過程中,養成依附的重要關鍵,更是未來有無安全感很重要的影響來源。



    |第一次轉捩點:用愛療傷



    值得慶幸的是,依附類型會隨著人生不同階段、依附對象不同,而隨之變化。或許童年經驗我們難以選擇,但長大後「戀愛」是我們療癒彼此的契機,養成安全依附的第一個轉捩點。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此研究進一步探討,「和爸媽的依附類型」與「和另一半的依附類型」之間的關聯,與爸/媽不安全依附者,在戀愛後有超過一半轉為安全依附(與爸爸不安全依附者,有54.3%於愛情轉為安全依附;與媽媽不安全依附者,有52.5%於愛情轉為安全依附)。



    由此可知,若好好經營彼此關係,是很有機會重拾安全感的!

    (製圖/雞湯來了)

    不過,愛情也可能是由「安全轉不安全依附」的轉捩點,因此不將療癒自己的任務丟給愛情是很重要的。「愛的力量很大」,但不一定萬能。需要我們更用心與有意識的經營。


    不是對方難搞,而是「不安的心」在作祟。


    如果幸運地,愛情成了我們療癒彼此的機會,我們需要正視療傷路上必經的困難,猶如爬在一座崎嶇而充滿荊棘的愛情之山,過程中需要披荊斬棘,需要克服彼此不盡相同的害怕與不安。



    像劇中女主文英較缺乏自信,需要別人的關愛與肯定;男主鋼太則較不願意將自己的情感表露出來,此時他們就特別需要看見彼此行為底下的「真心」。



    例如鋼太需要理解文英不是在無理取鬧、想要控制男友,而是因為對於感情的不確定感到害怕;文英則需理解鋼太不是真的不在乎自己,而是過往經驗讓他不習慣生命中有哥哥之外第二個重要的人。



    文英與鋼太雖然歷經了非常沉重的故事,但正因他們能夠看見對方的真心,所以再艱難都未曾真正逃走,而是能做協助彼此掙脫韁繩的那位關鍵助手。



    |第二次轉捩點:教養代間傳遞



    除了戀愛,生養孩子也可能是是終結惡夢的第二個轉捩點。研究發現,母親的「依附類型」會透過「教養方式」間接傳遞給子女,因此當我們有一天成為爸/媽,更須留意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



    掌握給孩子自由、也保有界限的原則,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讓孩子知道自己會被愛,能讓孩子養成「對愛的安全感」,不會害怕被拋棄,並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結語:把握愛情療癒自己、把握教養終結惡夢


    「我明明把不好的記憶都刪除了,為什麼沒辦法變得幸福呢?」



    「痛苦難受的記憶、深感後悔的記憶、傷害他人與被人傷害的記憶、被拋棄的記憶,唯有將這些記憶,埋藏在內心深處過活,才能變得更堅強、更熱情,更有韌性,那樣的人才能獲得幸福。所以,不要忘記並克服過去」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中童話作家(女主)文英創作的故事《吃噩夢長大的少年》


    那些讓我們痛苦的過往,正是讓我們變得更堅韌的力量,面對才能真正克服。或許不安全依附者的幸福來得比較辛苦,但也會有苦盡甘來的獨特美味。協助彼此克服的過程,正是一幕幕最動人的瞬間。



    不妨試著檢視看看,有無以下比較容易為關係帶來負向影響的特徵,試著調整成更安心坦然的做法:



    ・相互遷就與顧慮>>試著提升彼此自主性

    ・容易不安全感>>提升自信

    ・無法忍受差異>>互補不足

    ・習慣隱瞞>>練習肯定與信任對方 

    ・缺少快樂滿足>>從微小之處開始尋找快樂,或調整相處模式 

    ・彼此沉溺、成長停滯>>尋找彼此成長改變的方法 

    ・人際圈縮小>>開拓社交圈

    ・溝通不良>>尋找溝通策略

    ・容易摩擦衝突>>練習適切互動方式



    無論過往經歷了什麼,現在就是未來幸福的契機。如同英文劇名"It is OK to be not OK",把握愛情療傷、掌握教養終結惡夢。在培養安全感的路上,我們都是吃噩夢長大的少年,當我們能克服萬難,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我們就是最勇敢的少年了!

    作者:蕭子喬、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黃珮甄



    文章出處:雞湯來了,·本文獲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