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評析/「戴高樂主義」實踐者 馬克宏兩面手法全解析

    2023-04-21 18:34 / 作者 郭宏章 / 資深記者
    法國總統馬克宏稱歐洲不該捲入台灣問題與美中之爭,遭到各方批評,但他與美國總統拜登4/21通話後,法國總統府聲明中對台灣隻字未提,內容也與白宮聲明稿不同,再度引起關注。路透社
    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訪問中國後,又與美國總統拜登通話,但雙方就台灣議題發表的聲明明顯不同調,法國總統府的聲明更通篇未提及台灣,令外界懷疑馬克宏已轉為親中。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林子立指出,馬克宏是使出兩手策略,試圖在中美對抗的大格局下,將法國利益最大化,這個傳統其來有自,是承襲過去的「戴高樂主義」。

    林子立分析,歐洲國家一向反美國霸權,但在國安上又需要美國,不過法國目前除了軍事國安,更多的是要面對經濟及退休金改革議題,因此也不想離開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而中國也是利用法國來裂解歐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認為歐洲應一致挺美,就算有歧見也應關起門來談;林子立直認為這個想法「和現實有一段差距」。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美國時間4月21日和美國總統拜登通話,法國總統府事後的聲明並未直接提及台灣,只表示法美雙方都希望「支持國際法,包括在整個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航行自由」。美國白宮則表示,雙方重申了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法國與美國明顯不同調,讓外界猜測,馬克宏是否已揚棄美國路線,轉向親中。

    東海大學政治系林子立副教授則分析,儘管在中國對台軍演之際,馬克宏對中國態度軟化,被視為民主自由陣營內的分歧,但馬克宏試圖在美國、中國大國競爭中,取得法國利益的最大化,這是承襲過去的「戴高樂主義」。

    馬克宏此次對中國的國是訪問所表現的,被外界拿來與1950年代末期起掌權長達11年的戴高樂總統相比。林子立表示,法國一向都有這種自主外交的傳統,被稱之為「戴高樂主義」。而戴高樂主義,其實就是法國版的「疑美論」。

    林子立說,1966年戴高樂把法國帶離開北約組織(NATO),迫使把北約總部從巴黎移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後,法國就一直奉行的原則,儘管美國是法國的重要盟友,但法國有自己界定的國家利益。在冷戰時期,戴高樂也認為美國過度強勢的作為,將反而導致蘇聯會進攻整個歐洲,因此採取自主路線。直到2009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又把法國帶回到北約的軍事協議中,是因為當時俄羅斯入侵喬治亞共和國,法國當時想要幫助喬治亞,但卻發現缺少了北約同盟的法國,面對喬治亞的武裝衝突與危機卻是一籌莫展。

    在馬克宏與拜登昨天通話時,對於維護台海和平的合作,都表示願意。但回到各自發布的新聞稿中,美國白宮展現了美國比較重視台海的穩定,相較之下,法國總統府艾麗榭宮卻不提這一點。

    林子立認為,這是因為馬克宏對於習近平也有一些承諾。這是非常符合法國在COVID-19疫情之後,要積極恢復經濟的思維,馬克宏知道,法國無法只依靠美國或歐洲的市場,不可否認的,中國還是一個最不可忽視的市場,因此馬克宏所做的,是基於法國自身利益所表現出來的「戰略自主」。

    不過,林子立強調,愈會喊「戰略自主」的國家,就是愈沒有自主性。從幾個大國來看,美國並沒有喊戰略自主,中國也沒有喊戰略自主,俄羅斯也不會喊。這就可以看出,在考量國家利益當中,馬克宏他認為他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上週就批評馬克宏犯下兩大錯誤,其中一項就是是助長了中國分裂歐洲,和離間歐洲與美國的野心。文章認為法國應該與歐洲各國,都一致站在相同的立場,一同支持美國,就算法國與歐盟其他各國有歧見,也應該關起門來談。

    但對於這種閉門討論、一致對外的途徑(approach),林子立表示,這是一種理想的途徑,可是跟現實有一段差距。即便看德國總理蕭茲,日前訪問中國時,並沒有受到像馬克宏一樣的待遇。而中國與德國的貿易額,卻是中國與法國貿易額的三倍以上,顯示現在習近平選擇全力拉攏法國來裂解整個歐盟,以及裂解跨大西洋的團結。因此,英國當然站在北約的角度,來批判馬克宏。

    法國於今年2月與台灣簽訂升級拉法葉級飛彈巡防艦升級工程測試艦-我國海軍西寧艦的「艦艇戰系儎臺零附件」採購案,金額高達台幣19億元。路透社


    但林子立也指出,馬克宏認為他跟美國的關係是不會破裂的,是想要玩「兩面策略」。在馬克宏離開中國時,派遣了一艘法國護衛艦「牧月號」(La Prairial,又譯為「普拉亞爾號」)於4月9日通過台灣海峽。另一方面,在去年9月,法國宣布對台重大軍售,同意幻象2000-5戰鬥機的「技術支援服務」,金額高達新台幣7億9096萬元。2月份法國也同意,台灣的拉法葉艦的性能提升計畫,雙邊簽署升級工程測試艦西寧艦的「艦艇戰系儎臺零附件」採購案,金額也高達台幣19億元。

    在美中對抗之下,馬克宏對台灣賣出武器,也對中國賣出160架空中巴士客機,很明顯的就是馬克宏知道「中國需要法國」,所以在中國利用法國的同時,馬克宏趁機擷取最多「法國利益」。這也是因為馬克宏認為,中國不會立即而明顯的武力犯台,北京更多的時候只是言語的恐嚇。

    另外,林子立表示,並不是所有歐洲國家的領袖都批判馬克宏,英國跟「新歐洲」,就是包括中東歐民主化的前共產國家,他們特別批評馬克宏這種兩邊討好的作為。但是「老歐洲」原有的西歐國家領袖,卻普遍認為馬克宏的作為,符合整體歐洲的利益,事實上歐洲各國觀點是很分歧的。

    法國總統馬克宏除了關注國安與印太區域議題之外,國內經濟問題與退休年金改革的衝突,也是馬克宏相當費心的。圖為法國民眾13日在巴黎抗議退休金改革,警方發射催淚彈驅逐。路透社


    林子立強調,馬克宏不夠信任美國,中國崛起之前,最強大的國家是美國,歐洲最討厭的國家也是美國,是因為美國展現的霸權。但歐洲也知道他們不能沒有美國,否則歐洲是不安全的,因為面對俄羅斯,歐洲自身軍事力量就是不夠。

    不過,林子立表示,疫情之後,法國要面對的不只是國家安全與軍事,更多的是內部的經濟、退休金改革等問題,這就是他的菁英思考,來自於對美國的不信任,卻又離不開美國。因此,馬克宏一方面要頂著罵名,另一方面又要在與拜登通話時,重申重視台海和平與穩定,也就是想辦法要在各方當中找到「最大公約數」。

    2023年4月9日通過台灣海峽中線的法國海軍護衛艦牧月號( FS Prairial (F 731) ,或譯為 「普拉亞爾號」)資料照片,於2014年參與美國環太平洋演習(RIMPAC),停泊於美國夏威夷珍珠港碼頭。美國國防部。


    至於日前在台海「自由航行」的法國護衛艦「牧月號」,被謠傳指「航行靠近台海中線以西」,暗指法國並非挺台,林子立表示,這種謠言並不成立,因為法國將領與台灣軍方都已經出面澄清,執行法國版印太戰略的法國軍艦,謹守國際法,既不靠中國大陸那一邊,也不靠近台灣陸地這一邊,一直穩穩地維持在台海中線航行。

    林子立並以用開車作為比喻,他說台海中線並非一條狹窄的「車道」,海上並非一直風平浪靜,航行時難免有些微偏移,但法國海軍仍持續維持航行在中線,外界不需有太多猜疑。

    林子立也說,在這次事件當中,法國、美國與中國都是贏家,但面對中國武力威脅下,維護台海和平、台灣的民主與自由能否延續等議題,反而也因為馬克宏受到更多的重視與支持。
    郭宏章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