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柯文哲說「兩岸一家親」 賴清德追問:他沒回答「戶長」是誰?

    2023-12-31 15:34 / 作者 歐芯萌
    賴清德前往桃園輔選。賴辦提供
    民進黨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今(12/31)上午,接連前往平鎮鎮安宮、東勢建安宮、中壢崇德宮參香祈福,並前往航空城靈糧堂進行禮拜。賴清德表示,支持劉仁照、彭俊俊進入國會,為平鎮、中壢爭取更多建設,共同堅定捍衛的國家主權、守護台灣。對於柯文哲主張「兩岸一家親」的議題,賴清德質疑,柯文哲並未回答昨天辯論會上記者提問「戶長是誰?」的質問。

    賴清德在平鎮鎮安宮主委王文發、建安宮董事長何庚生、中壢崇德宮董事長劉利添、總統府國策顧問范振修、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立委湯蕙禎、立委候選人劉仁照、前立委彭添富、彭紹瑾,以及平鎮區農會理事長莊玉輝和總幹事葉思緯、無任所大使暨桃園市賴清德後援會總會長吳運東、桃園客家後援會總會長黃傅淑香、劉姓宗親會平鎮分會榮譽會長劉泰漳、桃園市信賴台灣之友會理事長林瑞祥與多位地方黨公職的陪同之下參拜祈福,受到廟前廣場在地鄉親熱烈歡迎。

    在航空城靈糧堂進行禮拜,現場有牧師鍾漢騰、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立委候選人彭俊豪和多位地方黨公職,皆到場力挺賴清德、彭俊豪。致詞前,賴清德跟著牧師和弟兄姊妹們一起唱詩歌祝禱,期盼這次選舉能夠順利。

    賴清德表示,很榮幸是平鎮鎮安宮建廟100多年,第一個來參香的副總統,希望明年130年三界爺文化季時,能以總統身份陪同劉仁照立委共同前來,他也提到在擔任行政院長時,和當時的市長鄭文燦一起在平鎮、龍潭推動的相關建設,他表示,「未來當選總統,再繼續為平鎮爭取更多建設」。

    談到昨日的辯論會,賴清德說,他是3位候選人中,唯一正面提出國政藍圖,並從國代、立委、市長、行政院長到副總統,不管外交國防或內政都有經驗,都做好準備的人。未來當選,會穩健的推動台灣持續進步,並且守住主權,守住國家,保護中華民國。

    賴清德強調,侯友宜市長主張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但中華民國憲法並無「九二共識」,「九二共識」已被中國詮釋為一個中國、一國兩制。所以把中華民國憲法與「九二共識」混為一談,將對台灣不利,這種做法將無法護主權、顧台灣,保護中華民國。

    至於柯文哲主張「兩岸一家親」,賴清德質疑,柯文哲昨並未回答記者提問關於「戶長」是誰的質問?「兩岸一家親」是由習近平所提出,背後也是「一個中國原則」,是把台灣當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因此,只有賴清德、蕭美琴堅定捍衛的國家主權、守護台灣,維護中華民國,建設國家、發展經濟、造福人民,讓國人可以安居樂業。

    賴清德指出,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台灣人熱愛和平、與人為善,但追求和平要有方法,要靠自己努力,更不能寄託在侵略者的善意,因此,他提出「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強化國防、強化經濟、強化民主陣營合作,並在對等、尊嚴之下,與中國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人民福祉,以保護台灣、穩定兩岸,促進印太的和平。

    此外,賴清德也再度提到教育政見表示,他將推動「教育平權」政見,透過國家利用教育栽培人才,個人透過教育取得專業知識,不會因為家庭環境、城鄉差距而有差別。從明年開高中職全面免學費,在一定的家庭家所得下,再予以補助;並推動0到6歲國家一起養2.0 及推動長照3.0政策,以減輕三明治世代的負擔。

    賴清德重申,要選對人、走對的路,在總統蔡英文領導下,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堅定選擇踏實外交、國防自主,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贏得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也選擇經濟升級、能源轉型的道路,讓台灣經濟更蓬勃、更有韌性;因應氣候變遷,做好能源專轉型準備;選擇年金改革、婚姻平權,尊重世代的價值,支持年輕人的主張,選擇中華民國台灣這條道路,在面臨各項威脅及挑戰,團結各個族群、各個世代。

    他說,當前的台灣,是屬於台灣人共同創造出來的,讓國家更有尊嚴,人民更的自信,走進世界不在依賴中國市場,不屈於中國的威脅,選擇支持賴清德、蕭美琴,將持續在這條對的路走下去。

    在靈糧堂禮拜時,賴清德則是特別感謝在2023年最後一天在教會,能和牧師、兄弟姐妹共聚一起。他強調,主會照顧每個人,沒有因為所擔任的工作而分高低,不因為你的身份而有不同。過去從政30年,在每個職務上,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在競選過程中,也遇到非常激烈的競爭,一路以來與教會的兄弟姊妹走在一起,因為有共同的理想、抱負。

    賴清德表示,今天他站出來,希望能夠扛起更大的責任,為這塊土地,為所熱愛國家,還有為2350萬的台灣人民,再盡一點心力,讓國家、社會能夠更好會,經濟能更繁榮。他懇請鄉親支持2號賴清德蕭美琴一票、立委1號劉仁照一票、立委5號彭俊豪、民主進步黨6號一票。
    歐芯萌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