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不採中國製品、堅持純台灣手工 鑿花技術保存者張旭輝

    2019-07-24 15:52 / 作者 蔣佩庭

    「這塊木雕是五層的雙面雕,同一塊木頭雕刻成內外五層,這都是我親自雕作完成。」古蹟修復技師張旭輝老師笑著說。在甫完成修復的麥寮拱範宮裡,他抹著汗,為遠來的我們細心解說。


    修舊創新並陳 拱範宮經典傳世

    很難想像,一塊木頭經過藝師細細雕琢,竟能呈現複雜精緻的紋飾。讓張旭輝引以為傲的五層雙面雕「祈求吉慶」,位於雲林麥寮拱範宮太歲殿的過水廊上。經過彩繪與安金的木作,展現飄逸仙氣,彩帶雲紋中蝙蝠圍著旗、球、戟、罄飛舞,鮮活靈巧。

    問起張旭輝,在拱範宮的作品中,哪件是他的得意之作?他想想,說:「那一對鑿空的八角錢紋吊筒花籃吧!」那精雕的吊筒上有飛天童子,八角各有獅頭銜環固守,上頭中空的錢紋球體是師傅手工雕刻,將整塊木頭刨至空心,豐富的花草變化,作工細膩。張旭輝直說,那才是真工夫,當時在拱範宮進行修復作業時,他畫好的手稿直接由合作的木作師傅著手雕刻。據說,那群師傅可是兩排坐滿!



    木雕應用層面之廣,在傳統廟宇中讓人大開眼界。拱範宮也祭拜龍神,原本只有一顆龍頭簡單擺放在供桌上,張旭輝重新設計了一個雲座和精緻的供桌,組裝安座之後,宛若龍神自祥雲探首,更顯莊嚴。張旭輝還為拱範宮設計了多座神桌與神轎,所有樣式都是他現場原創,再交由木作匠師製作完成。

    八角錢紋吊筒花籃。(圖片來源/fubobi)

    雜學博引打基礎 闊斧鑿刀出細活

    除了木作工藝之外,張旭輝創作繪製圖譜的功力也有目共睹。他在2016年底獲雲林縣文化處提名為「木雕鑿花技術保存者」,參與許多全國國定古蹟修復。回顧學藝過程,他說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靠自己多學、多練。

    「最早時候我是在萬華學刻匾,後來陸續在西園路一帶學了一些平面雕,才開始精進到其他方面的雕刻。平時,有時間就練習畫圖,看多做久之後就能活用自如。以前做這種學徒的很多,像我的師兄弟就三四十位了!」張旭輝在那段期間,看見其他師傅正在雕刻龍柱,他說:「那時候心中很欣羨,不知道自己這輩子有沒有機會可以雕刻龍柱。」後來練習了一段時候,一直到退伍之後,才正式和師父一起踏上廟宇雕刻的路。

    古蹟修復技師張旭輝老師。(圖片提供/張旭輝)

    市場環境轉變 傳承木作工藝有難度

    「該然做什麼就做什麼。」六十多歲的張旭輝說出他的藝師觀點,「現在學徒專業分工,專做粗胚、專作施藝就只會單一技術;我們以前學徒時就必須畫圖、粗胚、施藝都學足,從頭到尾的一貫流程。」即使經過扎實的訓練,張旭輝終究認清市場環境的變化與傳承工藝的困境。

    廟宇施作的工作幾乎以廟為家,流動性大。「哪怕這樣,我最驕傲的是,我手下的工作至今都堅持不進口不採用中國製造的半成品,完全純台灣工。」台灣廟宇的木雕曾經沒落一陣子,過去因為水泥灌模的技術快速、低成本等優勢,大量侵蝕木雕的市場,許多木雕藝師改行轉業。



    張旭輝說,自己因為從事古蹟修復這塊領域,必須採用傳統工法,還能堅持「臺灣工」。「很多人說,為什麼你兒子不傳承這項工藝?我總說,不是我有工作,大家就都能有工作。總也要認清市場環境轉變,不然也不要誤人子弟了。」張旭輝豁達的笑著說。



     



    蔣佩庭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