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莫羽静專欄|德國一天數萬確診,防疫生存經驗分享

    2021-05-19 11:10 / 作者 莫羽靜

    由於近來多起本土群聚導致的中國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大多數民眾仍不知道,自己能為這場病毒之戰做什麼,又如何躲避病毒的炮火,德國目前疫情趨緩,但仍然每日平均近萬確診,友人於年初簽證到期被迫回台,本文藉由友人在德國一年的生活經驗,歷經德國一日3萬人確診,同時居住於風險最高的都市,希望藉由過去的經驗分享,能讓台灣民眾了解如何在與疫情直接接觸的情況下自保。




    圖片
    德國就連機場都缺乏防疫意識。(圖片來源 / 莫羽静提供)




    生活分組來製造家庭接觸斷鏈



    最理想的情況下,自然是每個人獨立防疫,一人一室製造最多的疫情斷鏈,也就是一人一組,但這樣缺乏彈性的生活,相對也非常容易疲憊,所以她們兩人選擇的方式,是與伴侶一組共同生活,盡力以最少的可能人數來成立組別,甚至不惜將同家庭的人員,拆散成多個組別。



    組別之間的風險是共享的,只要有一人染疫,可以說同組的成員都會一起受到感染,這是額外的風險,也是一種激勵手段,因為你從事任何風險行為,同組的另一人也會被迫處於相同風險,你不再是你一個人的事,你必須為了同組的人捨棄不必要的社交與風險。



    只要彼此之間,對於防疫觀念與風險管理差異極大,不要考慮,為了自身安全,寧願一人為一組,也不要與不信任的對象成為生活分組,這樣的分組,能確實的降低家庭群聚風險,這是目前台灣最缺乏的,只要沒進行生活分組,處於共同生活的情況,感染風險也是共享的。




    圖片
    德國從顧客到店員都沒有配戴口罩。(圖片來源 / 莫羽静提供)




    沒有僥倖只有假想敵



    在不同組別之間,就必須把對方當作可能的確診對象看待,必須維持室內1.5公尺以上,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並且一律配戴口罩,只要兩組之間無法維持這樣的安全性,就只有拒絕接觸與遠離這個方案,不要心存任何僥倖,把組別以外的人,通通當做有傳染力的確診病患,存有僥倖心態就是給自己,還有相同組別的人帶來風險,只有這樣的心態,才能確保自己不被感染。



    建立分級汙染區意識



    1.零汙染區,常態性消毒清潔,所有可能沾染病毒的物品,都不能進入這區,只有在這一區可以鬆懈,但維持這樣的環境有一定難度。



    2.低度汙染區,只有相同組別的人員可以進入,區域內的物品可能沾有微量病毒,只要雙手碰觸過這區的物品,就不能再碰觸臉部尤其是口鼻與黏膜組織,必須確實進行清潔後才能碰觸。



    3.感染可能區,也就是與其他組別共用的空間,只要進入這個區域,就必須要配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否則就必須進行回避,就算你只是下樓倒個垃圾,或是去對街的洗衣店洗衣服。



    以同一居所只有兩人一組生活為例,離開居所即是感染可能區,玄關有設置丟棄外衣與口罩的地方,此處即是低度汙染區,必須再更進一步清潔才能進入的區域即是零汙染區,但這樣的嚴格管制有一定難度,但請至少一定要維持低度汙染區與感染可能區的區隔,至少她們兩人以這樣的方式,在危機四伏的每日數萬人確診下,戰戰兢兢的安全生活。




    圖片
    不要隨意探望親人,否則下次看到的可能是墓碑。(圖片來源 / 莫羽静提供)




    社交生活已經是過去式



    建立組別斷絕接觸鏈,並保持正確的衛生習慣,是確保自己不會感染的唯一途徑,在餐廳內用已經成為過去,縱使有實名制,在感染可能區脫下口罩,就是風險,並不是不能外出,而是只能去可以保持安全距離,並且確保不會遇到沒戴口罩者的區域,組別以外的人不能有任何近距離接觸,為了同組人員的安全,必須捨棄全部不必要的聚會,縱使是親人的離世與至交好友的生日會,清楚明白接觸的底線在哪,不要讓自己越過風險底線,也不要讓自己重要的同伴陷入風險,這就是她們在德國嚴峻疫情之下,在德國最危險的都市,渡過一年的生活之道。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