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任恩儀|你記好了,我們的人生大部分時刻都不是贏家,但又如何?

    2021-08-03 22:47 / 作者 陳玠婷

    至8月3日,東京奧運台灣至少獲得11面獎牌,真是振奮人心。不過呢,這並非是這個夏天唯一代表台灣的出賽,以高中生為主的生物和物理奧林匹亞比賽,我國都有很好的成績。八月底還有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Paralympic Games,身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熱門活動羽球桌球,也確定有台灣代表會出賽。



    有比賽就有贏家和輸家,研究發現得銀牌比銅牌更痛苦,因為銀牌得主容易覺得,只差一小步就是金牌。然而,在技藝高超的殿堂,輸贏往往只是零點幾的差異,除了技巧,還要能抗壓,最後當然也要有點運氣。




    圖片
    比賽有輸贏,背後都是多年苦練的毅力和輸了再戰的勇氣。欣賞運動美技,也學習運動家的風度。(圖片來源/Unsplash)

     




    李智凱的鞍馬決賽,從他上馬到完美落地,是我此生憋氣最長的一段時間。戴資穎幾次出賽,不論贏輸,最後一顆球落地,許多人緊繃的心情舒緩,會忍不住流下眼淚。更不要說麟洋配最後那顆壓線球,判決確定,大家用尖叫和歡呼釋放觀戰的壓力。



    看比賽的都如此緊張,更遑論場上選手所承受的。



    參加比賽和隨之而來的獎勵,傳統上被視為外部的強烈動機刺激。有人主張如果人喜歡一件事情,自然會有強烈的內在動機,有錢沒錢都會去做。確實如此,要長期做某件事要真心喜愛。然而,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對有才能的人來說,接受高強度的挑戰,同時在歷程中得到修正建議,是持續進步很重要的原因。



    李智凱透過國際大賽的磨練,從幾次摔馬,到世大運奪金,持續練習,即使在全能賽掉馬,仍然能在個人比賽穩定發揮得到銀牌。相信自己的能力與價值,而且同時相信透過努力和練習可以修正錯誤,提高表現。是成功者發揮才能,自信心和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結合的最好例子。



    說來都是簡單易懂的道理,然而又有多少人可以持續性地承受反覆苦練?因此獎牌或獎金,就成為繼續走下去的重要動力。贏輸不只是金錢或外部獎勵,也是對努力練習的肯定,形成繼續練的內在回饋。



    有贏當然就有輸,如何調整輸的情緒,輸了再站起來,小戴說的,運動員要學會面對挫敗就是「輸了一次又一次,卻不斷努力著。」怕輸而不嘗試,被稱為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最典型的就是「是我不去做而已,不是我做不到」的放話心態。




    圖片
    運動看人生,即使不站上運動場,職場或學業上都會面臨各種競爭,而我們有時是參賽者,有時可能是旁觀者,都有學習之處。(圖片來源/Unsplash)




    男子雙打金牌教練陳宏麟的激勵金句是「一年要輸20幾場,差這場嗎?」職業運動員,必須學會調節輸的情緒。所以得建立對輸的健康認知,即使常常輸給特定人士,也要把「這個人」和「這個人展現的對戰技巧」做區分。



    我們不可能變成這個人,但我們可以去找出應對這些技巧的戰術。同時也理解,即使能力很好,失誤仍然可能發生,不斷的練習,包含針對弱點的刻意訓練。把技巧練成反射本能,會減少失誤,增加勝算。



    運動看人生,即使不站上運動場,職場或學業上都會面臨各種競爭,不一定有獎牌,但總是有壓力,同時旁邊也有各種不加入這些競爭但指指點點的群眾。於是我們可以從觀賽中學習。



    奧運期間,全民看比賽。如果有機會和孩子共同觀戰,除了感受熱血,大人還可以主動談贏輸的意義。引導孩子注意到贏家怎樣歸因自己的成功,現代社會分工精細,強調團隊作戰,生活中,有些人滿篇都是「我我我」,對於成功,不感激也無意識周遭的協助,這種人就算好一次,大概也很難有第二次。



    同時也提醒孩子去覺察輸家可能的感受,人們固然會安慰輸家,但多半重在激勵,比較深層的不甘心、羨慕或嫉妒情緒,尤其是最後一個,或許帶點負面觀感,容易被刻意忽略和否認。然而現實生活中,一昧地壓抑忽視輸所帶來的難受情緒,不僅不健康,最後也可能變成害怕嘗試害怕失敗的自我限制放話心態,長遠來說惡性影響深遠。正視它們,好好面對,才能正向地疏導情緒。



    比賽有輸贏,背後都是多年苦練的毅力和輸了再戰的勇氣。欣賞運動美技,也學習運動家的風度。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