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超載校園3-2】辦競賽、開課程…隔壁局處拜託一下做業績 學校慘淪政績提款機

    2023-10-23 07:10 / 作者 吳尚軒 / 記者
    校園各式各樣的「活動」,讓教育人員大嘆「行事曆都被塞滿了」,圖為防災演練示意圖。教育部提供
    隨著時代改變,為了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健全的人,教育現場不只課程結構、教學方式要改變,也要開始融入如性別、人權、資訊、環境等議題,在早已卡死的課程進度、考試壓力下,現場教師一方面缺乏穩定的人力與支援,一方面又要應對各路長官要求,往往也只能把這些本來最重要的小事,變成只是虛應故事。

    8月一開學就要處理親職教育,9月初要辦反毒講座、進行品德教育,9月中又有閩南語活動、防災演練、反霸凌宣導,10月緊接著是預防性暴力宣導、海洋教育融入課程,除此之外,還包括各式競賽、校慶、運動比賽……在北部擔任督學的強哥(化名)受訪時,拿出某國小的行事曆感嘆,「都被塞滿了。」

    日前,多個民間教育團體發表調查,顯示出在滿分10分的情況下,全台教師的平均壓力分數高達6.94分。台灣未來學會理事長、台大教授葉丙成當時便指出,老師們很大一部分的負擔,在於上級臨時要求的議題融入,比方說交通事故多的時候,主管機關就會要求學校做宣導、融入課程,老師也要填報相關數據,進一步加劇行政負擔,呼籲教育部、縣市教育局處扛住壓力,別讓學校成為其他部會、局處的業績提款機。
    108課綱上路後,各項非跟課程直接相關的議題,都會被要求融入各校課程裡。圖為台北市日新國小「校園詐騙防治」記者會。廖瑞祥攝

    108課綱上路後,除了課程的改變外,還羅列了19項重要議題,性平、人權、環境、海洋、科技、能源、品德、法治、資訊、安全、防災……幾乎無所不包,而強哥說,這些重要但又非跟課程直接相關的議題,都會被要求融入各校課程裡。

    他解析,在實際執行上,中小學的課程計畫都要送教育局審核,此時往往就會要求,比方說這學期安全教育、戶外教育要至少融入4小時課程,或者說有融入超過50%就會加分,可以獲得較多補助經費,但以經費為誘因的情況下,「往往老師覺得只要沾到邊就算。」

    隔壁局處拜託做業績 校長嘆:就因學校配合度高

    尤其這些議題常常是為了虛應故事而來。來自中部農業大縣的校長阿修(化名)便舉例,像他就遇過學期開始前,縣政府突然來文要求,希望將長照議題立刻融入課程計畫裡,當時他曾質疑教育處,為何要做長照教育?結果承辦人員跟他坦言:「是社會處希望能夠幫忙。」

    阿修指出,其實像消防安全、家庭教育這些題目,往往不一定是教育主管機關要求,而是其他單位希望配合,「可能就覺得學校配合度高,一聲令下就會去做課程、辦競賽,很容易就有結果。」

    「這些議題都很重要,但要用什麼時間來做?」阿修攤開課表,中學一週35節課塞得滿滿,而這些課程除了早就要確定外,更重要是配合大考進度,本來就有進度壓力,如果跟課程相關的還可以藉機融入,比方說他們地處農業鄉鎮,學校的特色課程很容易可以融入食農、環保教育,但其他課程呢?

    阿修說明,此時有經驗的行政團隊就會設法「一魚多吃」,比方說辦作文比賽,就會分配一年級寫性平,二年級寫防災,三年級寫交通,又要做反毒的話就叫二年級再來個表演、話劇比賽,「否則不可能一年到頭都在辦活動。你要我們做,我們就做給你成果,但這有多少幫助?」

    至於要求融入課程,他坦言,光是老師能把內容寫入教案,就已經該偷笑,「至於是不是有效傳達?又無法評估了」

    阿修認為,隨著時代進步,需要兼顧的議題只會越來越多,學校只能咬緊牙根應變,但希望至少能給予相應的支持,尤其人力上是否能給多一點支持,或是法規上,讓行政人員能有更低的授課時數要求?尤其小型學校,校長、主任減課之後還是要負擔課務,「但他們不會因為人數少,就要少填一個表格或少做一個調查。」

    談到上級交辦的議題融入教學,在嘉義擔任國中校長的宏哥(化名)則語帶憤慨,課程計畫都要經過學校的會議、教育局、國教署重重審查才能通過,「為什麼其他局處、議員要求我們就要馬上配合?」但實務上往往就是立委、議員質詢以後,上級就匆匆交辦,要學校滿足數字上的成績。
    「行人地獄」議題在開學時發酵,有學校臨時被要求做交通安全教育4小時。資料照,廖瑞祥攝

    宏哥坦言,比方說開學前,就因為當時吵出「行人地獄」的議題,臨時被要求做交通安全教育4小時,但各科進度都已經塞滿,最後就是各科抽籤,看誰要負責,像是數學科抽到,都會要計算紅燈的秒數、過馬路的路徑長、肇事率等等,「上有政策下都有對策,但這樣真的有用嗎?」他認為如果真的認為是重要議題,就直接編入相關科目的課綱,成為正式課程。

    無用的研習讓人更勞累?講師:關鍵在是否能給幫助

    隨著時代變遷,學校除了學科之外,也要大量融入議題,連帶的是教師需要進修增能,舉辦研習往往是最常見的方式。不過宏哥直呼:「根本就沒空!」除了日常工作繁忙之外,更常見的問題是,無用的研習其實也耗掉教師不少心力。

    張明旭目前是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種子講師,從2014年開始就會受邀到各單位擔任研習、講座的講師,他觀察,教師的主動性仍然是最大課題,如果是小型的教師團體自發性邀請,並有明確目標,通常都會有很好的效果,「最大重點還是,他到底覺得自己有沒有需要這個研習?如果覺得不需要,就會用各種方式迴避。」
    除了日常工作之外,無用的研習也耗掉教師不少心力。示意圖,廖瑞祥攝

    另一種常見的研習型態,是由學校舉辦,並強制教師要參與,對此,張明旭說明,自己就遇過儘管校長、主任非常熱情積極,但到了現場,卻有老師來簽到就走人,或直接帶一疊作業來批改,明顯只是虛應故事,而他認為:「關鍵是要如何讓他們知道研習的幫助。」

    前婦女新知開拓部主任林秀怡擔任講師已有超過20年經驗,她認為,有時候教師不見得是真的抗拒研習、學習新議題,「只是覺得這跟他的關係有點遠」,以性別為例,她就會提醒老師,現在學生的性別是多元樣態,比如台北市推動性別友善廁所、多元衛生用品,就是讓教師們有感的機會,此外,她現在也會融入散佈私密影像、《跟騷法》等議題,讓內容與時俱進,否則老師們也會覺得都是重複的內容,因而意興闌珊。

    高雄後勁國中校長蔡嘉興則從實務經驗指出,研習的重點,在於要明白老師們會遇到的狀況,而講師就很重要。他舉例,校內舉辦數位教學研習時,許多年過50歲的老師,很少碰觸3C產品、平板電腦的經驗,被要求要融入教學時就會感到害怕,對此他找的講師,也是最初從0開始學習使用資訊設備,並自己一步步摸索融入教學,可以清楚沒經驗的人會遇到什麼考驗,並手把手帶著老師操作,「這樣遠比純演講來得好。」



    吳尚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