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小琉球等7處珊瑚非死即傷,呈「失能」狀態 守護珊瑚,海保署籲注意8件事

    2022-01-14 14:31 / 作者 陳毅龍

    全國NGO環境會議,5日進行線上離島環境會議時,表示30年前小琉球珊瑚覆蓋率高,如今卻呈現「重傷」狀態。針對台灣周邊及離島的珊瑚覆蓋率,海保署也進行調查,並於13日公布成果,發現卯澳、萬里桐,以及小琉球等7處呈現「失能」的狀況,換言之已失去珊瑚礁特的結構與功能。




    圖片
    海保署與團隊,對於台灣周圍海域的珊瑚進行水下調查。(圖片來源/海保署)




    2020年夏天,台灣曾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其中又以小琉球最為嚴重。對此,海保署開始與中央研究院、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等機構組成調查團隊,就全台近百處珊瑚礁分布地點進行調查、監測以及復育工作。



    海保署表示,調查團隊參考國際近年珊瑚礁評估方式,將台灣珊瑚群聚分成4級,並加入藻類數量指標。海保署解釋,透過珊瑚(硬珊瑚與軟珊瑚)覆蓋率除以藻類(大型藻與毛叢藻)覆蓋率所得出的比例,較能顯現珊瑚與藻類的相對優勢。



    海保署進一步表示,所謂的4級,是將珊瑚覆蓋率劃分為健康、穩定、衰退、失能等4個等級。珊瑚覆蓋率大於50%屬「健康」、珊瑚覆蓋率30到50%或珊瑚/藻類比例大於0.5屬「穩定」、覆蓋率10到30%且珊瑚/藻類比例小於等於0.5為「衰退」、珊瑚覆蓋率小於10%且珊瑚/藻類比例小於0.1屬「失能」。根據國外研究,10%的硬珊瑚覆蓋率是珊瑚礁碳酸鈣生產的最低閾值,因此將覆蓋率低於10%的礁區列為「已失去珊瑚礁特有及關鍵的結構與功能」,並簡稱為失能。



    海保署13日公布了台灣周邊及離島31個地點62處,珊瑚覆蓋率的調查結果,顯示北部的「卯澳」、南部的「萬里桐」及小琉球的「美人洞」、「漁埕尾」、「厚石群礁」全部呈現「失能」。東海岸的珊瑚群聚狀況相對最為「健康」,北部、南部及澎湖「穩定」。



    海保署推測失能原因,可能與人為活動破壞、污染、土地開發與廢水排放過度有關,再加上近年愈加嚴重的氣候變遷衝擊,如2020年全台海域廣泛發生海洋熱浪,造成大規模珊瑚白化。



    海保署也提醒民眾「珊瑚礁區該注意的8件事」,包括不踩踏、不揚沙、合格玩家(潛水時備妥裝備與遵守規則者)、保持適當距離、海洋友善防曬、不餵魚、不吃珊瑚礁魚、減塑行動。




    圖片




    陳毅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