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八八風災的奇蹟─全台唯一原村重建的大武部落

    2019-01-11 18:21 / 作者 陳玠婷

    十年前,八八風災重創南台灣,一夕之間摧毀無數家園,大部份山區原民到平地永久屋開始新生活,重建家園只是個夢。



    不過,屏東縣霧台鄉的大武部落居民卻把夢實現了,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執行長、當時的村長彭玉花,曾表示無論在哪個地方,族人都會回到家鄉拉布灣Labuwan(大武部落之意),因為這裡是魯凱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上帝不會餓死努力的人,加深他們想回到家鄉生活的決心。

     

    部落返鄉青年為遊客進行魯凱文化與部落解說。圖片來源/大武部落生態旅遊官方粉絲專頁

    上帝不會餓死努力的人 部落族人要回家

    大武部落當時被政府列為災後特定區域,山區住民必須遷往平地,不能擅自回到原址以確保安全。原民們對全村遷居各有不同想法,於是自行成立自救會,成員沒有政府部門與非營利組織介入,每個參與者都有發言機會,投票決定「家務事」。後來,大家認同耆老回家後悔總比平地後悔的想法,將捐款所得捐贈成立重建基金,並推派年輕人組成先遣部隊,途經斷垣殘壁、翻山越嶺回家探查災情。



    大武居民在原址生活好幾代,對家鄉的感情深厚非比一般,因此當年輕人回到部落,看到家園殘破的景象與死亡家畜的臭味等感官衝擊,更加深村民返鄉重建家園的決心。為此,他們不顧政府勸誡,簽下切結書,成為全台唯一一個沒有遷永久屋、原址重建的部落。



    回到部落後,考量對外交通不便,如有大雨對外道路容易中斷,於是居民一同商量建立自給自足、友善環境、達成永續環境的生存方法。

     

    運用里山精神 開闢在地文化產業

    首先解決糧食問題,居民開闢小米公用田,用於緊急救難、節慶,並且進行小米保種計畫。目前已有21項品種,譬如糯小米、紅小米、黑小米及其他古老品種小米,這番成績十分罕見。彭玉花表示,小米是大武部落的文化,八八風災前剛好小米豐收,他們妥善存在倉庫,保種工作才不致於難產。還有,大武積極向外推廣小米,順利達成企業認購、開展通路的目標。

    小米是重要的主食與經濟來源。圖片來源/大武部落生態旅遊官方粉絲專頁

    大武部落為了保存祖先種植小米的歷史與記錄保種過程,成立小米故事館,希望文化得以傳承下去。另外,公用田小米也足以看到大武部落的凝聚力。



    除此之外,從八八風災開始關注大武部落的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帶領團隊進入部落,希望協助居民找到在地特色,發展永續,她認為部落不能只依靠觀光收入,必須擁有自主能力生活。



    於是他們想方設法,找了許多經濟收入,譬如引進中興紅羽土雞,雞群在自然環境活動,採足足一百五十天的低密度養殖法,餵咸豐草、牧草、月桃葉、小米梗、紅藜梗,這些雞取名為「大武森雞」,成為大武居民的蛋白質來源之一,也為部落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大武森雞養在山林間。圖片來源/大武部落生態旅遊官方粉絲專頁

    其他經濟收入還有種植山當歸、太空包養菇、有機紅藜、小米、咖啡,觀光有哈尤溪溫泉、彩虹石區、野溪賞魚等,無論參與哪一產業,盡可能達到環境生態永續的目標,共同維持家鄉淨土。

    採收下來的紅藜,大片紅豔豔的,很像大武豐富的生命力。圖片來源/大武部落生態旅遊官方粉絲專頁

    經歷八八風災,大武部落在重生過程越認同土地,他們不放棄祖先的家園,積極轉型,那一股精神讓人感佩。彭玉花表示,重建的路很漫長,可是他們從來不後悔回山上,因為部落老人屬於山裡,在這裡生活才是最健康的方法,看到他們有笑容,這一切努力都很值得。

    延伸閱讀

    從絕望到盼望:國際志工Karen用舊鞋改變非洲女孩的一生



    「我替你記住就好」 三地門學童融化失智爺奶的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