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瓜石十三層遺址 中秋節點燈重現黃金城市風華

    2019-09-09 16:40 / 作者 陳玠婷

    夏季的金瓜石,一眼望去綠意蔥蔥,若從北海岸往基隆山方向去,途中經過水湳洞選煉場遺址(俗稱十三層遺址),自從淘金採銅時代結束後,它寂靜矗立在山線四十多年已成廢墟,不過,因建築結構體完整漂亮,因而被稱為「礦山上的布達拉宮」。



    今年中秋節,十三層遺址即將復活,變身成為戶外美術館,由台灣電力公司邀請國際照明大師周鍊、優人神鼓及藝術家何采柔為遺址設計不同藝術表演,重現過去黃金城市風華,期待十三層遺址有機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十三層遺址點亮計畫模擬圖,琥珀色的光呼應陰陽海外的漁船。 (圖片來源/翻攝台電官網)

    水湳洞的金銅礦 歷經三次改朝換代

    1890年,清朝建造基隆台北間鐵路時,工人在金瓜石附近河道中發現砂金,開啟金瓜石採金的黃金時代。20世紀初期,日本政府接續在金瓜石大量開採金,後來發現硫砷銅礦,便轉變為開採金銅礦,並且逐漸拓展礦床和煉製廠,產量逐年攀升,1907年金瓜石產出的銅礦有47公噸之多,1914年則達到1874公噸,可見當時採礦依舊頗具規模。



    水湳洞選煉廠建立於1933年,依山建造十八層(普遍流傳十三層),是負責處理礦砂生產粗銅的礦煉製廠。1945年台灣光復初期,這一片礦場由臺灣金屬礦業公司前身接手,直到1987年結束閉廠而荒廢,變成如今只剩建築結構的風貌,它的存在十分具有歷史意義與產業文化價值,同時昭示世界少見完整的採礦史。



    而水湳洞選煉廠就在水湳洞聚落間,聚落隨著採礦業發展而興盛沒落。採礦盛行時招集眾多漢人礦工,促使水湳洞聚落和九份發展,臺金關廠後,居人陸續遷走,少數人留下來,直至現在還有礦工家屬居住在此。



    那麼水湳洞名稱怎麼來的呢?其實與地形有關係,礦場的廣場巨岩旁,溪流流經海蝕洞入海,長期沖刷成湳仔地(低窪地形)故稱水湳洞。

    藝術家周鍊與優人神鼓 喚醒沉睡的黃金山城

    臺金閉廠後,水湳洞選煉廠交由台電接管,被稱做十三層遺址。另外,過去採礦土地殘留有害物質,被列為污染管制區。今年夏天,台電規劃一系列金水地區文資活化計畫,一地區特性不同打造活化活動,十三層遺址是計劃第一棒,打響台灣第一個土地污染用地再利用的例子。



    活化計畫邀請三組藝術家為建築體設計燈光和藝術活動,重現過去採金銅礦石的風華。三組藝術家分別是照明專家周鍊,藝術家何采柔和優人神鼓。周鍊過去曾任美國BPI公司總裁,專長為世界知名地標景點設計燈光,像是紐約自由女神像、北京頤和園、吉隆坡雙子星、台南奇美博物館等等,作品遍佈全球。這一次他以漁船燈火為靈感,為十三層遺址設計不同強度的琥珀色燈光,希望它能與漁火遙相呼應。



    作品〈夢遊〉常出現在台北街頭的何采柔,這一次為十三層遺址周邊設計四個白色造型藝術品,希望點燈後這些藝術品就變成時光隧道的門縫,重返過去礦業盛產時期。而優人神鼓則會於中秋節當天,在金瓜石地質公園舉辦戶外演出,藉由陣陣鼓聲和步伐舞動,揮別山城寂寥,遙祭風華。

     

    同場加映:

    北海岸住宿│住在黃金古城金瓜石 找回慢活動力

    法國YouTuber酷│韓國人喜歡台灣的原因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心中好新聞吧!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