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蔡明叡|台商在歐洲確診接受新療法:可怕的不是染疫,而是沒有呼吸的權利

    2021-06-09 17:33 / 作者 陳玠婷

    不是每個人都幸運身處台灣,能夠在保護傘中度過最艱辛的一年時間,從2019年底疫情爆發開始,歐洲因為聯盟經濟體的活動模式,病毒擴散的速度超乎我們想像,封城必然手段的衝擊更是重中之重。



    旅居歐洲的台灣友人是精品通路商的總裁,去年面對歐洲數個月的封城,仍然選擇讓所有員工持續領著薪水,因為視訊另一頭的他說:「遇上這種時刻,員工們更是需要這每一塊錢。」我敬佩他所做的一切,有多少老闆會掛念員工封城的生活?我想,為數更多的是公司沒有運轉,員工沒有上班憑什麼領薪水吧?



    我們會挑朋友、挑老闆,但病毒不會挑人,在病毒面前的我們絲毫沒有差別。這個友人他很好,好到讓周遭的朋友都不可思議,但卻也在去英國開會的過程中染疫確診,原先還半開玩笑的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直到他倒下送醫昏迷那刻,我們的警鐘才真正被敲響。



    當失去自由的「肺」 你何來自由的空氣?



    從今年初確診到重症昏迷,這急轉直下的情況不過才三週時間,一個年紀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也不是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為何他突然倒下?講話越來越「喘」,是我們能找到的脈絡,後來才知道他的「肺」早已被破壞殆盡。




    圖片
    在歐洲的台商朋友在今年初確診,突然倒下讓親朋好友擔憂絕望。 (圖片來源/Unsplash)




    很多人難以想像,當肺部完全浸潤,那種無法吸氣的溺水感,光聽就讓人感到驚恐,而肺部「纖維化」更是疫情下,除了死亡之外最不可逆的情況。在昏迷三個月後,歐洲醫療團隊諮詢願不願意嘗試新的人體試驗,確實有案例利用幹細胞移植,讓纖維化的肺自主修復,但一切的療效在醫界仍然沒有把握。



    四月下旬經過了第一次的試驗,友人奇蹟般的在那10%的機率中醒來,三個月的人生就像暫停一般,偷走的光陰只記錄下身體與病魔的對抗史,三階段的療程雖然只走完不到一半,能否再向前一步的好轉,沒有人說得準,但能確定的是未來的復原之路,絕對會是條漫漫長路,而我看見了一個父親的偉大,願意放手去拚那最後的機會。



    為何患者分流相當重要,在台灣卻仍有許多人無法接受?如果你願意借鏡歐洲,多數沒有醫療急迫性的患者,就算發燒依然是返家吃藥。這些重症患者他們是更脆弱的一群,因為插管並非一般人所想的扎根針、插血管,是插入氣管利用機器來協助呼吸,當你能張口吸著氣大罵時,別忘了還有人連呼吸的權利都沒有,你還想爭什麼呢?



    學會與病毒共存 從科學角度預防重症



    不是所有人都能砸下千萬在歐洲接受治療,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嘗試從未人體試驗的療程。大家對於新藥、疫苗、甚至新療程的發展多少充滿疑惑,但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我們沒有迷路,我們往往只是早別人一步,許多事情只有到最後才知道,卻不代表你就該停滯下來,過去的教育太受完美主義影響,而忘了每個成功都是試出來的。



    疫情下的每個故事,都代表著一個生命,代表著一個無能為力。歐洲的民眾因為見過病毒的無情,所以在疫苗施打上相當迅速,同樣的疫苗來到台灣,為何四月的疫苗不想打?五月的疫苗不夠打?我們在面對疫情的思維有沒有改變,現在同島一命,危機仍就是轉機,染不染疫在病毒流感化的過程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對重症你保護好自己了嗎?



    當你願意借鏡每個重症所帶來的啟示,從科學角度出發去施打疫苗,不要一秒當專家的評論,就不會再淪為口水戰的一員,齊心抗疫需要的是噴酒精而非噴口水,檯面上會見縫插針的他,都是有著各自的盤算,唯有插下疫苗之針的你,才是為自己的健康做打算!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陳玠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