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顧爾德專欄:中國軍演後,賴清德藉羅文嘉傳遞和平對話訊息

    2024-05-27 10:55 / 作者 顧爾德 /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賴清德安排羅文嘉出任海基會秘書長,代表對兩岸關係突破有所期待。總統府提供
    中國以兩天圍台軍演回應總統賴清德就職演說。8年前蔡英文首度就職演說,北京還以「這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來回應,要給蔡英文「補考」機會;如今北京卻強硬且快速地回應賴清德五二○講話,這是否代表了賴清德政權一開局就在兩岸關係方面走上絕路?

    首先要搞清楚北京為何反應如此激烈?可能的原因大概可歸納幾項:

    第一點是賴清德演講中,以國民主權證呈「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被前總統馬英九批為「新兩國論」。

    第二,演說中要求「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這是首度把「中國」和「中華民國」並列。北京可能解讀為,這不只是否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政權,也切斷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關係。

    中國進行圍台軍演,我空軍監控解放軍飛彈驅逐艦。空軍司令部提供


    第三是賴清德強調「世界的台灣」,這讓反對台灣問題國際化的北京芒剌在背──賴清德感謝美國的「印太安全補充撥款法案」立法,強調跨國合作維護區域和平穩定,這些看在習近平眼中都是在挾洋自重。

    四、如今兩岸情勢不同於8年前蔡英文剛上任時,尤其是2022年8月美國會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北京對台灣的武嚇模式愈來愈清楚:穿越海峽中線、不斷壓縮台灣的迴旋空間、演練各種武力犯台的情境,企圖建立所謂「台海新常態」。綜觀中國近兩年來對台灣的武嚇,北京這次激烈回應並非出人意表,只是在過去幾年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威逼。一位國安高層就指出,解放軍軍演「我們一點都不驚訝;倒是兩天就收,有點出乎意料。」

    「現狀」其實是變動的 美中台各向利己一邊傾斜

    到底台海現狀為何?兩岸關係是否已被推到毫無迴轉空間的死胡同?讓我們先回顧台海「現狀」這20多年來的變化:

    美國從柯林頓(Bill Clinton)時代開始強調台灣「維持現狀」。「現狀」(status quo)其實是變動的,美、中、台三邊都在不斷定義台海現狀,讓現狀往自己有利一邊傾斜。上述中國的「台海新常態」就是在讓現狀位移;而美國因應中國崛起,從2010年代中期開始,陸續在幾項決策中明列「六項保證」為台灣政策基礎 ;美國官員近來陸續發言稱,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只是關於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和台灣最終政治地位無涉。提「六項保證」、「台灣地位未定論」也是在改變現狀。

    至於台灣,最重要的就是李登輝藉兩國論(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定義現狀。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已經多次陳述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蔡英文更不只一次用和賴清德五二○同樣的字句表述兩岸互不隷屬。從李登輝到賴清德走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到現在台灣民眾聽到「中華民國主權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論述已習以為常,五二○演說後台股照漲。

    馬英九批評賴清德在提「新兩國論」,而馬自己跳脫兩國論的論述是「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兩岸互不承認主權」其實很阿Q──全世界大概除了馬英九沒有人會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中國大陸擁有主權;他想廻避主權問題所以拒絕把中華民國和台灣畫等號、否定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結果卻是讓中國更理直氣壯地向全世界宣稱擁有台灣主權,「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只有馬習會時,習近平才會給馬英九一點面子避談此話題,這就是北京的「一個中國內外有別」的態度,對「內」(在一個中國前提下)避談,但對「外」時可一點都不客氣地封殺中華民國。相對的,馬英九也不敢當著習近平的面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

    在目前台海現狀下,賴清德做為台灣的領導人必須宣告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而北京方面則會持續否定海峽中線、否定台灣的管轄權,不時運用武嚇把台海現狀往它有利的方向挪移。美國也不會坐視台海情況往對它不利的方向傾斜──6月初美軍將於太平洋地區舉行「勇敢之盾」(Valiant Shield)軍演,日本自衛隊將首度參與;接著,美國領導的29國環太平洋軍事演習(Rimpac)也將在6月底登場。

    仍有意避免衝突 北京迅速結束軍演、台灣從旅遊文教切入

    台海現狀的確嚴峻,但不代表雙方沒有避免衝突的意願。共軍演習兩天就結束,說明了北京視之為一種對台灣新政府的下馬威(用北京語言是對台獨的「有力懲戒」),並未完全切斷對台灣政府的關係。4月底中國宣布恢復福建居民到馬祖旅遊,賴清德新政府的陸委會也在23日舉行的第一場記者會中釋出善意, 希望與北京方面協商兩岸觀光與陸生來台問題,就也是賴清德就職演說中提到的。顯然旅遊與文教成了賴清德目前在兩岸問題上的突破口。

    更值得注意的是,5月24日陸委會宣布,推薦羅文嘉擔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陸委會在新聞稿中稱:「本會相信憑藉羅先生擅於溝通協調之特質,定能搭配鄭董事長共同組成最強的海基會團隊,為國人提供更好的服務」、「促成兩岸關係良性發展」。

    據瞭解,原本卓榮泰內閣早已內定羅文嘉擔任政務委員,但之後賴清德指示改變這項人事安排、轉為出任海基會秘書長。羅文嘉與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是同時期台大學運同志,之後都陸續從政但參加民進黨不同派系。兩個人都是點子多、有創新能力,也積極將創意付諸行動,同時都像官方新聞稿所說的「擅於溝通協調」。鄭文燦多年來一直積極從事兩岸溝通交流,相較之下羅文嘉兩岸經驗少很多。賴清德為什麼找一個兩岸經驗有限的人和鄭文燦搭檔?

    羅文嘉在賴清德兩次競逐總統大位時力挺,獲得賴的信賴。資料照片,胡家銘攝


    羅文嘉深獲賴信賴 派去海基會意謂層峰願溝通

    大家記憶猶新,5年前賴清德與蔡英文爭取黨內總統提名時,卓榮泰、羅文嘉與林飛帆分別擔任民進黨的黨主席、秘書長與副秘書長,3個人都挺賴清德。到這次總統大選,3個人也積極輔選賴。經過這兩役,3個人都是受到賴清德信賴。如今卓榮泰組閣,林飛帆擔任國安會副秘書長,而羅文嘉則被擺在對中國溝通窗口。政務委員是部長級,位階高於海基會秘書長,賴清德會把羅文嘉移到這個位子,代表著他對兩岸關係有所期待,而羅文嘉就是他所信賴、可以準確傳接訊息的人。

    賴清德有意透過羅文嘉在兩岸關係上做一些突破,羅的角色功能類似當年蔡英文任命文膽姚人多為海基會秘書長──兩個人都受層峰信賴,也都能直達天聽。而就任之初,姚人多兩岸經歷也不算豐富。

    羅文嘉與鄭文燦的挑戰艱巨無比,美中競逐對抗的大結構不會變、中國以武促統的策略也不會改,而習近平集權統治下,中國民間社會自主空間所剩無幾。不過,鄭文燦在桃園執政時勤走基層,用心與民間組織「盤撋交陪」,這有助於應對中國近年來對台灣「入島、入戶、入心」的統戰,也能穩住台商的信心;羅文嘉則在政經硬議題外的社會文化領域敢於嘗試突破,可以在兩岸有限格局下開創新空間。

    北京方面應該也從羅文嘉的人事任命中接受到訊息:賴清德是願意和北京對話溝通。正如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重申的「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期盼習近平能正確解讀台灣方面的善意,在兩岸問題上不要無限上綱,而是在具體交流對話中建立互信實現互惠。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顧爾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