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顧爾德專欄】民眾黨崛起:民粹已成政治新常態

    2024-01-16 08:00 / 作者 顧爾德 / 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民眾黨支持者在1/13開票時聚集在柯文哲競選總部。資料照,陳祖傑攝
    民眾黨與柯文哲現象是這次總統大選結果中最值得關切的,民眾黨的崛起不僅影響未來4年中央政治運作,更代表著台灣政治結構出現一個長期性、常態化的轉變─一民粹勢力將穩固地佔據台灣兩成政治版圖。

    大選進入最後階段時,一些擔心民進黨選情的支持者熱心建議民進黨如何積極從白營拉回年輕選民。當時我對這樣的主張抱持保留態度,因為我的觀察是,民眾黨是個民粹型政治團體,支持者對領導人柯文哲是抱著宗教性的祟信,賴清德與侯友宜都不具有這樣領袖魅力(Charisma)。而且這些年輕柯粉具有反建制特性,很難被已佔據體制主流地位的藍綠吸引。

    柯文哲與白政黨票成績亮麗 證明柯粉凝聚力

    不過,當時社群媒體上還是有許多人努力在幫民進黨想辦法要裂解白營、拉回年輕選民。直到選前之夜,凱達格蘭大道上出現近10萬柯粉聚集,人數倍於藍、綠兩陣營的造勢大會,年齡也沒藍、綠造勢場上的支持者群那麼老化。這才讓那些相信綠營可以挽回白色年輕選民心的人驚覺不妙。隔天票開出來,柯文哲與民眾黨亮麗的成績證明了柯粉的凝聚力。

    就在這群凝聚力強的柯粉支持下,台灣進人另一個朝小野大、三黨不過半的4年。大家關切的焦點轉到未來藍白綠要怎麼合縱連橫。立法院2月1日報到,立法院長選舉是「三國演義」第一戰。1月15日剛當選的8位民眾黨不分區立委舉行記者會強調「改革比位子重要」,民眾黨立院黨團成員之一的黃國昌說:「對的事情我們可以跟任何政黨合作。」他要求藍綠兩黨有意角逐立院院長者,先提出改革的政見與藍圖,另一位成員黃珊珊則稱:「民眾黨團將是團進團出,不會有個人意思。」

    選制不利小黨、基層組織弱 區域立委全軍覆沒

    未來4年立法院是民眾黨最重要的戰場,也是他們擁有的少數舞台。這一次選舉,民眾黨在區域立委選舉全軍覆沒,一方面說明民眾黨基層組織、陸戰能力不足,但更結構性的困境是單一選區本來就不利於小黨,一旦兩大黨夾擊,民眾黨就幾無生存空間。這次國民黨在少數選區禮讓民眾黨,但民眾黨還是無法當選,尤其是在台中參選的民眾黨候選人蔡壁如,她獲得國民黨籍市長盧秀燕全力相挺,結果依然落敗。

    選制的結構限制,讓第三勢力政黨很容易在一次選舉中突然泡沫破裂、消失無蹤。這次大選的時代力量就是民眾黨的前車之鑑。不過民眾黨與時代力量還是有個不同點:時代力量沒有一個可以問鼎總統大位的政治明星,即使過去黃國昌備受媒體寵愛(也受蔡英文寵愛),但時代力量還是只能當「小綠」。

    相對的,民眾黨有柯文哲這個「總統級」領導人。若就選票分析,柯文哲在總統選舉中獲得369萬票,比立委選舉中民眾黨政黨票304萬票多出65萬票,這代表著選民對「柯文哲」這個品牌的認同感高於對「民眾黨」的認同。 如果就得票率分析,柯文哲拿26%選票,比民眾黨立委選舉政黨票22%高出約4%;賴清德40%,民進黨政黨票36%,也是多出4%;只有侯友宜拿到33%,低於政黨票的35%。由此可以推測,認同國民黨卻不支持侯友宜的選民,很有可能把總統票投給柯文哲;相對的,支持賴清德的人可能同時支持時代力量等「小綠」政黨。

    柯文哲有吸票能力 但已無實體領地

    柯文哲這位黨揆有較高吸票能力,這讓民眾黨在國會之外還有能力擴展政治領域──對柯文哲比較不利的是,他已不再是地方首長、失去了「地盤」。在沒有實體領地的情況下,「兩岸」成了柯文哲很可能搭建政治舞台的領域。

    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因為民眾黨在立法院之外沒有政治地盤,會讓它有意願和執政黨合作──如果民進黨願意割讓出一個政治領域給柯文哲或民眾黨其他政治菁英經營,這不只符合民眾黨個別菁英的利益,也有利於黨的擴大發展。

    在時代力量之前,宋楚瑜的親民黨,郁慕明、趙少康等人領導的新黨,也都曾經燦爛一時但如今已人去樓空──老牌的新黨政黨得票率甚至比「雙語無法黨」還低、幾乎是「屍骨無存」。不過民眾黨和親民黨、新黨有一個很不同之處:橘、黃兩黨都是從藍分裂出來的,後來橘、黃的瓦解,也多是因為兩黨政治菁英回歸到正藍。但民眾黨並不是從民進黨或國民黨分裂出來的,這是個新政治產物,它的出現已經改變了現有藍綠政治結構,未來白營雖然有可能和藍、綠進行各種合緃連橫,但短期內很難再回到泛藍/泛綠對抗的政治結構。

    反建制的民粹潮流 柯文哲韓國瑜成教主

    從太陽花運動前,台灣社會就隱約出現一個非藍、非綠的政治空間,但對這個新空間如何定性還不明確。太陽花運動後,時代力量與社民黨成立,他們以「公民社會」的代表自居、企圖佔領這個空間;最後卻是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時,由柯文哲收割了太陽花運動成果。之後再經過韓國瑜的「韓流」襲捲全台、柯文哲創立民眾黨,這場新政治運動的社會基礎愈來愈清楚──這是一股反建制的民粹潮流,它混雜了左、右不同的政治社會價值,但共同點是反建制,而柯文哲與韓國瑜成了收攏這些民粹力量的教主。

    最有可能被反建制教主吸引的是兩種人:從優勢社經地位滑落到社會邊緣的民眾,或者社經地位與價值認同還在浮動中的年輕人。

    民粹政治摻雜著革命熱情與宗教狂熱,這不是建制化的民進黨與國民黨可以馴服的(韓流就常砲打黨中央);尤其是像賴清德、侯友宜這種看起來「守規矩」的政治菁英,更難吸引反建制的民粹力量。國、民兩黨都有人在大聲疾呼「要改革」、「要年輕化」,但兩黨的青年部門組織只是既有體制再生產出的複製品,難以打動人心;反而是韓國瑜、柯文哲一些無厘頭的言行,會被年輕人認為是創新、顛覆、不陳腐的。

    2024大選最重要意義:民粹力量已常態化

    從2014年以來的重要選舉都可以發現民粹力量發揮影響力的跡象,表現選票上則佔大約兩成。這次民眾黨的政黨票達22%、柯文哲總統票26%,「基本盤」就是民粹票,再加上部分從藍綠陣營(主要是藍營)游離出來的選票。

    2024年大選最重要的意義不在於國會三黨不過半或民進黨創紀錄三連任,而是可以確定民粹力量已在台灣常態化。由於反建制性格,它是不穩定的;因此,民粹政治領袖也面臨一個困境──當他們累積的政治資源愈來愈多、試圖建制化運作權力時,可能面臨信徒的反叛,他們會去尋找另一個新教主。

    民粹,已是台灣政治未來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
    顧爾德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