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沈有忠觀點:三大挑戰待賴清德拆解 民主深化下一站還在路上

    2024-01-14 10:25 / 作者 沈有忠 /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2024年1月13日,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和副手蕭美琴舉行勝選記者會。路透社
    台灣從1996年總統民選以來,在每次總統大選後,都會形容為民主又再往前走了一步。但回顧與展望近兩屆的總統與國會選舉,過程卻是步步驚心,不僅是境外的力量無所不用其極的介入選戰,而民粹式的選風、保守力量的反撲,也考驗著台灣民主的韌性,更突顯出民主脆弱的一面。如今選舉雖然順利落幕,但也同時意味著各種挑戰即將開始。

    挑戰一:如何避免「雙不過半」、「朝小野大」的權力困境

    大選結果,因為是激烈的三腳督,民進黨的賴蕭配獲得40.1%得票率(558萬),以相對多數贏得選舉。民進黨在國會則是拿下51席,不僅未能守住穩定的過半多數,甚至以1席之差落後給國民黨退居第二大黨。由於立法院的選舉結果是三黨不過半,未來新政府的第一項挑戰,就是在沒有同時贏得國會多數、面對三黨不過半的結構下,如何與在野黨妥協、合作來組成政府並穩定執政。

    在大選期間,針對憲政運作的議題,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已經明確主張往內閣制移動,儘管在當時來看這只是選舉口號,但藍白兩黨必然會在新國會開議之後繼續操作此一議題。與此相關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新內閣的組成。

    依據《憲法》,總統雖然掌握了任命行政院長的權力,但國會也同時有不信任投票的倒閣權。對當選的賴清德而言,在民進黨欠缺國會多數的支持下,必然大大限縮了組閣的空間。要如何避免藍白兩黨杯葛,順利組織新的內閣,避免倒閣也避免僵局,是極大的挑戰。

    為了避免520之後,因為政黨的惡鬥而致使憲政運作出現僵局,新政府不妨思考在520之前針對內閣組成以及未來的施政議題召開跨黨派的國是會議,以求在降低政黨杯葛的風險下讓新政府順利組成。此外,總統與新內閣也應該盡量降低黨派色彩,優先推動三黨都有共識的改革議題,例如強化經濟韌性、推動青年為主的議題、解決少子化問題、醫療與長照等。透過較低分歧的改革議題來建立合作的氛圍,避免新政府一上路就陷入國家認同、核能爭議或是又陷入民粹的社會動員與對抗。

    總之,在雙不過半的選舉結果下,未來的賴總統應該盡力擴大施政的正當性,避免回到政黨對決的邏輯,以降低朝小野大導致憲政僵局的風險。

    挑戰二:如何化解民粹選風下造成的對立、分歧、且極化的社會

    在大選期間,政治攻防的過程中,免不了出現民粹式的攻擊與對立。相較於過往,上一屆和本屆的總統選舉,民粹選風、負面選舉都比以往更有過之。在立法院的部分,在野的國民黨甚至提名極具爭議的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擔任不分區第一名的立法委員。如今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新國會也即將在2月1日就要開議,可以預見的是,一旦國民黨提名韓國瑜角逐立法院長,以韓國瑜鮮明的個人特質和民粹性格,藍綠之間很可能陷入小型的大選延長賽,韓國瑜能否勝出,取決於民眾黨的關鍵少數。如果最終真的由韓國瑜擔任國會議長,立法院未來很有可能又成為民粹的溫床。

    面對立法院高度的不確定性,維持府會關係的和諧,或至少降低衝突,勢必成為新政府棘手的課題。未來的立法院是三黨不過半的席次結構,民眾黨在立法院將扮演關鍵少數,民進黨應該要認真思考,要如何和民眾黨務實合作來避免立法院成為民粹的溫床,也避免府會關係再次陷入民粹式的對立和僵局。

    除了立法院院長選舉可能出現爭議之外,在此次選舉期間,許多與過往改革有關的議題再次成為選戰焦點,例如恢復特偵組、兩岸服貿、核電與能源、甚至九二共識下的國家認同爭議等。更有些似是而非的議題成為民粹動員的焦點,例如土地與房屋爭議,又例如根本沒有廢除的死刑。這些議題在選舉中不斷用民粹方式動員,顯示保守力量仍在社會上盤據,並蓄勢反撲。對於新政府而言,要如何兼顧團結與和諧,又要持續深化人權的改革之路,確實具有相當大的挑戰。

    挑戰三:如何在中共壓力下維持台灣主權,並繼續深化國際鏈結

    視角拉到國際。此次台灣的總統大選備受國際關注,美國甚至形容為具有影響美中關係與牽動世界秩序的一場選舉。選舉期間,儘管三個政黨都強調維持台美關係的深化,但兩岸關係仍舊是主戰場,而兩岸關係也已經成為牽動美中關係的關鍵。賴清德的勝出,代表小英總統的路線將會獲得延續。這或許是美中台關係變動最小的一個結果,但也意味著兩岸的冷和與僵局將會持續下去。

    更有甚著,中共對併吞台灣的野心已經不是維持現狀可以滿足,各種經濟上、軍事上、外交上、社會上的滲透和壓力只會有增無減。對北京來說,以預見的是,未來不僅不會與賴清德政府接觸,更可能祭出比現在更嚴厲的手段封鎖台灣。要如何在中共的壓力下繼續維持台灣的主權,防止台海任何的衝突,盡可能尋求對話與交流,並且繼續深化國際連結,是新政府對外的首要課題。

    另外,新政府在520上任,美國總統大選就即將在今年11月舉行。也就是說,賴清德總統的國安與外交團隊必須馬上無縫接軌,針對美國大選的可能結果提前佈局因應。中共也很可能在520之後用更嚴峻的壓力逼迫台灣妥協,例如中斷ECFA、繼續挖我邦交國、壓縮國際空間、加大軍事演習的壓力、甚至嘗試局部封鎖台灣等作為。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加上朝小野大的結構,要如何讓國安、外交議題降低衝擊,是新政府的外部壓力與挑戰。

    結語:擴大共識、化解對立,以深化台灣的民主

    選舉已經結束,民主的韌性和脆弱性是一體兩面的結構。如果不能團結社會,選舉中的極化與對立將成為中共分化台灣的破口。賴清德贏得總統選舉,民進黨失去國會多數,社會上對於改革議題的態度民粹而分歧,國際上中共對台壓力有增而無減。賴清德和蕭美琴的勝選,沒有時間慶祝,也不會有蜜月期。

    提前做好和小英總統的交接準備,然後嘗試建立跨黨派的共識,降低政黨對立的氛圍,妥善處理爭議的議題,團結面對外部的壓力,這些都有待新政府發揮智慧來面對,台灣的民主才能在發揮韌性的優勢下繼續深化。

    *作者沈有忠為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