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深度報導】電資系招生無畏少子化繼續衝 為何連理工教授都說是隱憂?

    2023-02-17 07:00 / 作者 林佳鋒

    為了因應產業人力缺口,教育部從3年前開始,年年給予半導體、資訊相關科系10%額外的招生名額,不但讓電機、資訊科系在少子化下招生名額逆風成長,隨著科技業待遇、職缺數雙雙高漲,也促成畢業生連年往此聚集,然而人才過度集中的趨勢,如今就連以理工掛帥的大學主管,也紛紛表達隱憂。




    繽紛多彩的行動徵才車停在校園裡,車身上殷紅的TSMC字母宛若發光,吸引一群群探頭探腦的學生將攤位擠得水泄不通;呼喚他們的除了「護國神山」的響亮名號,還有百萬起跳的年薪,以及上千個亟待填補的職缺。



    這樣熱鬧的徵才博覽會,過去幾年來在各大專校院陸續登場。有的是來自本土的半導體業,也有來自海外如Google、微軟等軟體業,堪稱「軟硬兼施」,鳳凰花還沒開,就已經訂走大半畢業生。




    圖片
    農曆年前考完的學測,將在月底公布成績。資料照,廖瑞祥攝




    產業缺工,企業搶人搶進學校,同樣地,政府與大學這幾年也紛紛順應趨勢,在相關科系開出更多名額,在行政院規劃下,除了大學設立半導體學院培育碩博士人才,教育部也從109學年開始,每年給予資通訊系所額外的10%招生名額,隔年再擴大為半導體、AI及機械領域,如今112學年的外加名額,總計有3298個。



    「人才供需上要調整無可厚非,但如果太過強調,就可能會失衡。」清華大學以理工立足頂大行列,儘管如此,副校長戴念華受訪時也表達擔憂,少子化下新生不斷減少,但招生名額持續不變的話,最後結果恐怕導致學生素質下降。



    外加名額開大門 電資科系名額逆勢增長



    事實上招生名額不但沒有減少,還持續增加。新一年的大學招生如火如荼地進行,學測農曆年前才剛落幕,本月底就要公布成績,然而在少子化下,各大學去年紛紛遭遇招生缺額的挑戰,也讓今年度(2023)名額下修,全國共減少2500個名額,從10.42萬下降為10.17萬。



    整體名額的縮減幅度大約是2.4%,但看火熱的資電領域,光是資訊工程系今年就增加338個名額,漲幅9.61%,電機、電子工程系也成長380個名額,年增達8.16%,大多都是來自外加名額,而這個現象還將持續下去。




    圖片



    112學年度大學招生整體名額縮減幅度大約是2.4%,但火熱的資電領域,漲幅約8%、9%。太報製表



    「錢」途看好的科系水漲船高,不被看好的科系則繼續萎縮,如語文類科系的名額便一口氣縮減達11.36%,甚至傳統觀念中,文組出路較好的法律、財金系,也紛紛減少1.07%、2.61%。



    遭遇挑戰的不只文組。機械系今年獲得155個外加名額加持,但整體名額僅增加41人,化工系在222個外加名額下,也僅成長51人,若無這般優惠支撐,也將呈現衰退情況,同樣獲得125個外加名額的材料系,更呈現衰退趨勢,外加名額理組幾乎人人有獎,但分布也不盡然均勻。




    圖片



    112學年度大學關鍵科系招生名額,「錢」途看好的科系水漲船高,不被看好的則繼續萎縮。太報製表



    大同大學以工學院為主力,校長何明果指出,少子化下人才又往特定領域聚集,長期來說並不是好現象,「因為需要的人才,不一定是那個名字畢業的科系」,像半導體業不一定要電機系才能進入,也需要化學、機械、物理背景的人才,過度強調特定領域,反倒造成人才供需扭曲,「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機械設計基礎,要怎麼去設計半導體的曝光機?」



    智慧、數位……新設科系都有這些關鍵字



    除了招生名額增加,再看今年的新設科系,某部分也反映出產業趨勢。112學年度總共有25個新設的學士班、學程或分組,其中除了過去一直是大宗的商管類佔7個外,資訊類科系也有5個生力軍,包含台灣大學增設智慧工程科技全英語學程,中山大學資工系增設全英學士班,義守大學甚至直接開設半導體學士學程等。



    另一頭早已泡沫化的餐旅、休閒科系,今年又有7個科系或學程退場,藝文類科系則有4個關門。




    圖片



    各科系領域新增與退場狀況。太報製表



    如果再看新增的科系名稱,透過文字雲分析,不難發現除了管理外,今年還有4個熱門關鍵字:科技、資訊、智慧、數位,其中不少是跨領域科系,比如中國文化大學財金系便增設數位金融組,實踐大學則加開東南亞智慧商務學程等。



    畢竟這幾個領域近年來確實炙手可熱,但成功大學教務長沈聖智指出,這些關鍵字是否是未來大學招生趨勢,或對學生是否真的有吸引力,都還有待觀察,少子化下各校招生確實面臨難題,如何因應是重要課題,而對於目前趨勢他還有另外擔憂。




    圖片
    從新增科系名稱文字雲可發現,除了管理之外,科技、資訊、智慧和數位都很熱門。太報製表




    沈聖智表示,疫情下有些產業退場,有些產業有新契機,半導體、資訊業算是站在上風處,家長或高中端指導學生時,多少都會釋放此類市場趨勢訊息,學生也會因此決定選讀科系,但他擔心,學生的選擇是否真的和自己志趣相符?是否有真的了解自己喜歡或想要的科系?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110學年度休退學人數統計,大學部約有4.35萬人退學,休學者則約有3萬名,最大宗理由仍是「志趣不合」。




    圖片
    家長對孩子將來就業領域非常關心,專家認為可能會影響學生選讀科系。圖為學測當天家長擁抱孩子給予鼓勵。資料照,廖瑞祥攝




    沈聖智就此指出,家長希望孩子讀好就業的領域無關對錯,但以教育角度來說,當學生不是真正找到符合自己的興趣,或真正地喜歡這些領域,反而容易削弱學生的學習意願。



    「先進國家該多元發展」 獨尊電資關鍵還是在產業



    「唸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才有機會達到最高成就,不是一定要去讀電機。」元智大學教務長謝建興也有同樣見解,他認為,如果是在20年前的環境,確實需要集中特定領域發展來幫助產業,但現在台灣GDP在亞洲已經是前段班,需要更多元的發展。



    「先進國家是要多元發展,也要有藝術、人文背景的人才。」他強調,當產品提升到一個程度後,就要開始增加附加價值,不能再走壓低成本的路線,因此學校端也不要一味把招生不好的科系關掉,否則未來出現人才需求時也沒有地方培育,社會將失去面對變化的靈活度。



    對於產業缺工,謝建興則回憶過去在外國留學的經驗,指出像歐洲、美國在20、30年前也面臨過類似情境,當社會發展成先進國家時,都會遭遇少子化挑戰,確實有些領域、科系人才供給短缺,當時多是透過開發中國家的移民替代,如今台灣也該思索類似管道,印度人口14億,加上新南向國家就超過20億,台灣在待遇上比較優渥,也有地緣優勢,政府應該更加思索吸引這些國家的學生、人才。




    圖片
    專家認為要讀自己有興趣的科系,才有機會達到最高成就。圖為台大校園。資料照,廖瑞祥攝




    戴念華則從另一角度指出,即使政府、大學沒有透過政策跟名額引導,學生也會往資電產業集中,因為相關產業需求量大、薪資待遇高,其他產業要競爭攬才確實有難度,他認為關鍵還是要產業升級,其他領域如果能擺脫勞力密集狀況、提升附加價值,才有機會改變這個現象。




    林佳鋒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