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搶水大戰2-1】踢爆停灌真相!政府護南科卻讓農民沒水用

    2023-01-16 07:00 / 作者 洪敏隆
    嘉南一期稻作停灌,農民只能望著農田興嘆,無水可用。洪敏隆攝
    曾文水庫蓄水率不到3成,嘉南地區今年一期稻作全面停灌休耕,在經濟部與農委會發布的新聞稿,從頭到尾看不到「停灌休耕」4個字,而是別出心裁的改稱「全面節水」,試圖淡化對農業負面衝擊的輿論效應,然而,政府沒說的是,近年南部科學園區用水量不斷大幅增加,法令用水優先順序「徒具虛文」。

    每年1月中旬起,在台南官田可以看到農民在水稻田裡忙著翻地、插秧,那種農民十分起勁、忙碌耕作的景象,今年已不復見,取代的是一整片光禿禿的稻田,原本成群的水鳥在稻田間遨遊飛翔的畫面也看不到。

    這些年,政府鼓勵青年返鄉,很多年輕人放下不同產業界的專業工作,返回鄉間捲起袖子做農夫,卻沒想過這幾年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面臨無水可用的窘境。


    響應政府返鄉青農 卻被剝奪「工作權」連4年停耕


    原本在工業區上班的官田青農陳鴻偉,返鄉務農已經10個年頭,前3年只是在父親幾分農地耕作當「假日農夫」,有機會接觸到友善工作,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回家鄉專職做農夫。

    「我是官田在地囝仔,小時候沒有官田工業區,那邊整片都是農田,沒有什麼工廠,隨著年紀慢慢增長,離開家鄉幾年,30歲出頭回來後,雖然官田每條路我都很熟,卻不清楚為什麼產生些變化,回來務農後才慢慢跟土地重新連結,對農業也越做越有興趣。」

    像陳鴻偉這樣回到官田務農的青年還不少,他們彼此交流、激盪、互助合作、想要建立農事傳承的良好環境,然而,政府宣布今年嘉南地區一期稻作全面停灌,對青農們產生不小衝擊,因為2021年遭逢百年大旱,台南一期作已經停灌,去年(2022)農委會開始推行的大區輪作,台南又有近7成農民未種植一期作,今年全面停灌加上明年又輪台南一期作休耕,等於4年都無法耕作。



    響應政府政策返鄉務農卻無水可用,青農陳鴻偉說不是要補助,而是要工作權。洪敏隆攝

    陳鴻偉說,一期稻向來比二期稻的產值高很多,因為一期生產過程,天數較足、溫度均等,病蟲害也比較少,二期因為面臨高溫多濕,病蟲害相對也多,成本相對較高、產值也較低,不只一年只領兩次工資(兩期稻作)的稻農大受影響,連續4年停耕對整個水稻上中下游產業鏈,包括育苗場、代耕業者、運送、後端收購都造成衝擊。

    農水全部掌握在公部門 農民沒權利說不

    嘉南地區1.9萬公頃農田全面停灌,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解釋,原因是去年下半年台南降雨量只有前年的6成,曾文水庫集水區甚至超過500天沒有出現單日累積80毫米以上的大雨,今年1月1日統計曾文水庫合併烏山頭總蓄水量是1.89億噸,水利署評估嘉南地區家庭與公共用水,到今年梅雨季至少須1.8億噸,基於風險控管,必須「撙節開支」所做的決定。

    曾文水庫蓄水量跌破3成。取自水利署網站

    諷刺的是,官田緊鄰嘉南大圳的水源頭,農田卻無水可用,《太報》跟著陳鴻偉走訪官田農地,只有少部分有鑿井抽地下水或是當地葫蘆埤周邊的農田因為有水可用,可以看見綠油油的插秧稻田景象,但是絕大部分農田都是光禿禿的景象,看得出農民為迎接一期耕種都已翻地整理,但停灌政策讓所有辛苦付之一炬,甚至有的農田可能因為好幾年都無法耕作,早已乾涸龜裂。

    官田有農地因停灌、大區輪作,已連幾年沒有耕作,早已乾涸龜裂。洪敏隆攝

    途中遇到載著好多水桶的忠和伯,他和陳鴻偉交談時是憤憤不平,「當初嘉南大圳水路是農民出的地,也出了很多經費,結果不給農民水用!」忠和伯說,停灌對農地地主來說,當然是「眉開眼笑」,苦的是要工作才有錢賺的實耕者。

    農委會農田水利署表示,一期作供灌至少要1.5億噸的水,為避免灌溉到一半無水可用衝擊更大,且在召開多場公開說明會,徵詢農民意見且多數農民都同意停灌下做出停灌決策。

    滿載著水桶的農民忠和伯遇到青農陳鴻偉,對政府停灌政策大表不滿。洪敏隆攝

    實耕者恐領不到補助 誰還相信政府返鄉工作

    「政府說的很好聽,名義上是到各地開節水的調查說明會,實際上是摸頭大會,政策都早已決定,農民有選擇的餘地嗎?」陳鴻偉說,現在農水全都掌握在公部門手中,且大多數同意的都是地主,因為對他們來說收益比出租更高,但是承租的實耕者的工作權被剝奪,「我們回鄉務農更不是為了領補助!」很多青農都揹著貸款,無水可用的影響衝擊,「誰還願意返鄉工作?」

    陳鴻偉以官田農田出租行情約每分地每年4000到6000元為例,政府停灌一期作給予每分地9600元,等於已經比一年租金還要高,即使地主願意跟承租者對半分,也比半年租金效益高,地主當然樂意停灌休耕領補助,但是承租者若要跟地主爭領補助,「地主以後還會願意租給他嗎?」政府必須把「停灌補償」調整為「旱災災損」,災損名目才讓實耕者比較好跟地主談。

    台南官田只有部分農田因為鑿井引地下水,有水灌溉。洪敏隆攝

    然而,政府都不願意承認這次是「停灌補償」,稱作「全面節水」,更不可能定義是「旱災災損」。翻開過往紀錄,2018年曾文、烏山頭水庫集水區的降雨同樣偏少,年初兩個水庫的蓄水量跟今年差不多,但是嘉南一期稻作供灌是採取「供8停8」因應,而非全面停灌,為什麼這次蓄水量差不多,卻完全不給農民水用?

    南科用水量逐年暴增 台積電三奈米量產用水更兇

    問題癥結在南部科學園區台南園區的用水量,近幾年是急遽上升。翻閱科技部的科學園區用水資料,2018年南科台南園區的每日用水量是12.04萬噸,隔年是13.5萬噸,2020年第二季台積電5奈米廠在南科量產,該年用水量已增加到每日15.97萬,2021年升至17.24萬,去年更提高到21.34萬噸。

    南科用水需求逐年大幅增加。取自南科局網站

    相較於竹科及中科園區的每日用水量近5年都維持在14萬與11萬噸左右,依照南科環境差異分析報告資料顯示,南科未來用水,隨著台積電三奈米也開始有規模量產,用水量還會持續大幅增加,預估2026年每日用水量需求增至33.5萬噸,8年翻升2.7倍之多。



    種稻以外,身兼掌水工的陳鴻偉更明顯感受南科用水增加後,農業用水的水壓越來越少。他說,過去不是沒有遇過大旱,但是水位也沒有這幾年這麼低過,「一樣的供水期,過去農田可能只要進水3小時就滿了,現在要4到5小時。」

    最讓農民大喊不公的是,看到嘉南各地的灌溉水路乾涸畫面,會認為旱象真的很嚴重,但是走到引烏山頭水庫水源的嘉南大圳看,接引往南科的水路豐沛水位,心裡頭會很不是滋味,「不是說要全面節水,為什麼只有農民工作權被犧牲?」

    嘉南大圳至南科的引道水量豐沛,讓無水可用的農民很不是滋味。洪敏隆攝

    政府將科學園區藏在公共用水 辯稱未違用水順序

    《水利法》第18條規定,用水優先順序為家用與公共給水、農業用水、水力用水、工業用水。《曾文水庫運用要點》也規範,當蓄水量達嚴重下限時,家用及公共給水,將按基準供水量的80%供應,而農業用水與工業用水量,則按基準供水量的50%供應。

    然而,即使有上述規範,但歷年發生大旱或用水問題時,政府都是採停灌休耕方式因應,且次數越來越頻繁,近8年連同此次已經4次大規模停灌休耕。

    全台灣最大蓄水量的曾文水庫,今年初蓄水量已不到3成。洪敏隆攝

    對此,水利署官員強調,《水利法》19條有規定,水源水量不敷公共給水,並無法另得水源時,主管機關得停止或撤銷第18條的水權,若原用水人受有重大損害,主管機關按損害情形核定補償,此次也符合規定給予農業補償。

    至於為何打著「全面節水」名義,卻只有農業被停止灌溉?王藝峰強調,有要求科學園區和工業區節水,南科目前每日節水8.9%,工業局所轄工業區節水量也有達5.2%。記者追問既然南科有節水,為何用水量是不減且大幅增加?他回應節水率是跟前一年比較,「新增的工廠建設用水,當然不會算在節水率裡面。」

    「科學園區的用水很多是計算在公共用水裡面!」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點出問題癥結,從法源來看,在自來水系統中的公共用水比農業用水位階高,實際上卻是藏一堆工業使用的「公共用水」,然後再以確保「公共用水」的理由限制農業用水,目的在規避《水利法》優先順序。

    許博任解釋,水庫攔截上游水源,將水導入自來水系統,再由自來水系統,分別供應給民生用水及工業用水,由於自來水系統即是《水利法》中指的「公共用水」,政府以維護公共用水為由下令停灌,卻對大比例的工業用水避而不談。

    原本1月已經引水耕作的灌溉水路,因為休耕無水可用。洪敏隆攝

    在經濟部的2021年「台灣各區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甚至不藏了,直接在公共用水項目就包含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以去年台南每日公共用水約120萬噸來看,民生用水約66萬噸,等於有接近一半的公共用水,是夾雜工業或科學園區用的水量。

    農業水權被剝奪 衍生食安、國土危機

    許博任說,法令規定面對旱災共體時艱,就應該一起討論研商,而不是只苦了農業,如果政府衡量認為工業用水應優先於農業用水,就請講清楚並且明確修改相關法令,未修法前的相關水源調度都應該納入在地農民代表才合理。他強調,讓工業用水在水情緊急時應該是要取得農業單位的水權同意,主動協商如何談補償,才符合公平正義。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也認為,每次為了工業,讓農民停灌休耕再由政府用公帑補償農民是很不合理,應該建立機制,讓企業因應珍貴水資源,有更積極主動協助農民改良生產方式,例如雨量嚴重不足的以色列運用滴灌技術創造該國高價值農業,就很值得台灣學習,政府不該一昧護工業用水,而是讓企業為了用水,願意更積極主動幫助農民創造雙贏。

    停灌休耕恐使農民鑿井抽取地下水的情況更頻繁,有地層下陷等危機。洪敏隆攝

    農業水權的維護不只是公平正義問題,粘麗玉強調,停灌休耕還有衍生食安問題。因為農民為了生計,不能只靠補助,勢必想辦法找水源灌溉,但有些水源涉及到生活廢水排放,誤引用恐招致全民受害,政府不該漠視農業水權的重要性和嚴峻課題。

    「水資源匱乏下,超抽地下水也是一大問題。」台灣樹人會理事長潘翰聲指出,不只是農民,很多工業為了搶水也在偷鑿井,只是政府查不到也沒在管,無穩定自有水源的雲彰地區長期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的問題要避免,變成台灣農業縣市的常態,也變成台灣另一個重大危機。

    面對愈來愈嚴峻的氣候變遷環境,可以預見未來水權的爭議只會愈來愈普遍,政府若沒有更積極的調適作為,更符合公平正義的遊戲規則,不只是犧牲讓缺水特定族群,裂解社會的共好,衍生的食安、國土安全等問題,恐讓國家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洪敏隆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