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本土檢出3例新興變異株「皆為重複感染」 羅一鈞推測:這株恐成下波主流

    2022-12-05 14:52 / 作者 陳毅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公布新增新冠肺炎(COVID-19)案例,本土增1萬209例,與上週一相比少374例,降低約3.5%;境外移入增35例,中重症29例,新增22例死亡。關於新興變異株部分,本土驗出2例BA.2.751、1例BQ.1,未檢出XBB,且3例都是屬於重複感染。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推測,「BQ.1恐會比XBB更容易成為下一波主流病毒株」,但仍需要多觀察。



     




    圖片
    目前BA.5仍是本土的主流變異株。指揮中心提供




    關於每週定序結果,羅一鈞表示,不論是境外移入或本土,變異株仍以Omicron BA.5為主流,境外佔46%、本土佔93%。



    至於其他新興變異株,羅一鈞表示,境外檢驗出較多的BQ.1,總共有3例,XBB則為1例;本土部分檢驗出1例BQ.1,未檢出XBB。不過,羅一鈞也指出,BA.2.75在本土與境外都各自檢出2例。



    比較需要關注的新冠變異株部分,BQ.1的境外來源,目前仍以美國、英國、土耳其等歐美國家為主;XBB則在上週有檢驗出1例來自新加坡的病例。




    圖片
    上週檢驗出境外1例XBB、3例BQ.1,本土1例BQ.1。指揮中心提供




    關於今公布的1例本土BQ.1,羅一鈞表示,確診者為一位北部70多歲女性,本身無出國史,11月18日出現咳嗽,但由於女性10月5日曾確診過新冠,因此醫生懷疑女性是重複感染。做PCR確診後,經定序結果為BQ.1的本土感染個案,屬於社區感染與重複感染。



    另外,還有2例本土BA.2.75,分別為東部的10多歲少年、中部3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兩位確診者分別是在11月17日、11月21日出現流鼻水、喉嚨痛、肌肉痠痛等。



    由於兩位確診者,分別在6月5日、11月1日都曾確診過,所以醫師也懷疑是重複感染,PCR檢驗陽性後送定序,檢驗結果為BA.2.75。



    羅一鈞指出,上述新增的3例本土特殊變異株個案,都是屬於重複感染。另外,他也指出目前本土病例中,絕大部分仍以BA.5為主。



    至於下一波誰會成為主流變異株?羅一鈞分析,從每週境外移入的病例分布來看,BQ.1、XBB每週都有消長,但國際上目前BQ.1增加速度快,XBB則增長較慢,因此他推測「BQ.1恐會比XBB更容易成為下一波主流病毒株」,但還是得再多觀察,目前較難準確預料。




    圖片
    5日新增1萬209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增35例,中重症29例,另新增22例死亡。指揮中心提供




    今增22例死亡個案,年齡從50多歲至90多歲,羅一鈞表示,大部分為本身患有慢性疾病,或未打滿3劑疫苗者;另外,今無40歲以下較年輕的死亡個案。



    兒少中重症部分,從上週四至今,累積共3例兒童MIS-C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第一位是3個月大女嬰,未接種過新冠疫苗,先前也未確診過新冠病毒感染。女嬰11月11日出現發燒,送醫急診經檢查發現有皮疹、結膜炎、冠狀動脈瘤,因此院方懷疑是MIS-C或川崎氏症,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後,女童病況好轉,已於18日出院。



    不過,由於仍無法排除女童曾感染過新冠,於是醫院之後又檢驗了新冠病毒的N抗體,12月1日確認為陽性,因此通報為MIS-C,目前持續追蹤治療女童中。



    第二位是2歲男童,羅一鈞表示,男童接種過1劑新冠疫苗,10月31日曾確診新冠,11月23日開始出現發燒、喉嚨痛。26日送醫急診,檢查發現有草莓舌、頸部淋巴結狀況,因此懷疑是MIS-C。另外,男童住院後也出現結膜炎、冠狀動脈擴大,經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男童病況好轉,已於12月3日出院。



    最後一位是3歲男童,曾接種過新冠疫苗,先前未確診過新冠病毒感染,男童11月18日出現發燒,20日PCR檢驗陽性確診,居家照護期間,男童又陸續出現皮疹、紅眼,以及右頸腫脹等症狀。



    11月26日送醫急診後,因院方檢查發現男童有輕微心包膜積水、冠狀動脈發炎,因此醫師推斷該表徵較像MIS-C而非新冠,所以診斷為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男童病況好轉,已於29日出院。



    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MIS-C已累積185例,整體兒童重症病例為279例,沒有新增兒童死亡個案。




    陳毅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