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統計處今(21日)公布10月外銷訂單表現,受到全球不景氣及終端需求疲弱影響,外銷訂單金額為554億美元,年減6.3%,接續9月呈現「連二黑」;本期各主要貨品接單皆因終端需求走弱,產業鏈調整庫存影響,都較前一個月出現明顯減幅。
統計處處長黃于玲表示,11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40億美元至506億美元,年減17.6%至年減14.5%,預估跌幅達雙位數,恐將「連三黑」;被問及全年是否會正成長?純粹以數學式計算,平均每月訂單金額要549億美元,都在估算範圍內,但11月是關鍵,全年有機會正成長。
按貨品別分析,11月外銷訂單仍舊是依靠資訊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來支撐,受到基期因素、全球經濟趨緩,資訊通信產品呈現衰退,訂單金額 184.5億美元,月減9.4%、年減0.3%;反觀電子產品訂單金額188.6億美元,雖然較前一個月減少8.7%,但年增9.6%。
而光學器材方面,儘管大尺寸面板報價止跌回升,但仍遠低於去年同期價格,加上電視、筆電等終端產品需求疲軟,影響面板接單動能,不僅月減13.2%,更年減43.4%,創13年以來新低。
在傳統貨品方面,由於業者對設備投資意願轉趨保守,加上部分產品價格低於去年同期,導致塑橡膠製品、基本金屬、化學品及機械分別年減38.3%、35.6%、31.0%及25.3%,可以說六大類主要貨品呈現衰退。
針對科技貨品的增減幅,黃于玲分析,電子產品受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續強,以及年底備貨挹注,使得接單出現年增;而資訊 通信產品因手機新品效應及數位轉型需求持續,推升接單動能,抵銷部分減幅,而出現年減。
被問及10月外銷訂單呈現年月雙減,是否與手機新品旺季結束有關?黃于玲認為,雖然說手機新品旺季會出現在9月到10月,且10月機率比較多,但11月也有可能創新高,很難有定論。
黃于玲說,展望11月跟12月,雖然新興科技應用、歐美年終旺季跟農曆春節的需求是利多,相對整體大環境,因全球終端需求偏弱,又產業鏈庫存狀況持續,再加上通膨、升息等不確定因素,以及俄烏戰爭狀況及中國大陸的清零政策未取消,都會增加不確定性,11月恐再出現減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