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糞海膽50年來剩5萬顆!NGO籲澎湖禁捕

2022-06-30 10:30 / 作者 張家瑞

海洋公民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9日表示,7月1日到8月底,澎湖將進入馬糞海膽開放採捕期,半世紀前逾2億顆,如今剩5萬顆,4月中潛入海僅看到2顆,呼籲該全面禁捕了。




圖片
海洋公民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馬糞海膽在半世紀前逾2億顆,如今剩5萬顆,4月中潛入澎湖海域巡查僅看到2顆,呼籲澎湖縣政府落實全面禁捕。取自中央社




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9日發布聯合聲明指出,今年4月中,志工下潛到澎湖海域巡查,不太見到海膽,僅在尖山海域一帶看到2顆老年馬糞海膽;且對照半世紀前逾2億顆,已銳減剩5萬顆。



海洋公民基金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呼籲澎湖縣政府,「是時候落實全面禁捕了,因為這幾年數量銳減到幾乎捕不到」,並呼籲民眾「不要再吃澎湖馬糞海膽,給海膽一個喘息、恢復族群量的機會」。



澎湖在地的民間組織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曉嬋說,長期監測當地市售情況發現,市面上已難以見到整顆海膽,漁民為了規避查緝,常在捕撈後將海膽剖殼裝盒,也不斷傳出有漁民偷藏私養海膽,地方政府人力有限下,難以有效執法,導致馬糞海膽幾乎被抄家滅族。



她並說,6月海洋公民基金會志工再度前往馬糞海膽的重要棲地,包含赤崁、後寮和青螺觀察,竟然一顆都看不到,「再不禁捕,海洋生態資源真的會崩解」。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整理國際間保育海膽的策略顯示,積極有效的管理措施要做到4件事,包含搭配嚴格的採捕許可證制度,還有捕撈限制(限制季節、體長、區域),以及總量管理、個別配額管理系統,加上嚴格有效的漁獲申報與統計。



她說,澎湖縣政府雖在2007年開始管制採捕,2018年因持續銳減,將原訂每年5月16日到8月31日的4個月採捕期,減至7、8月剩2個月,1年雖長達10個月禁捕,但因只制定禁漁期加上限制採捕大小,卻未制定採捕許可證照與總量管制、禁止採捕區域,並落實撈捕回報及漁獲統計(卸魚聲明),禁捕期幾乎形同虛設。



馬糞海膽原名「白棘三列海膽」,雌雄同體,撥開黑色硬殼所見黃色腺體,為海膽的卵巢、精囊,十分受饕客喜愛,每年5月到9月為海膽性腺發育成熟期;馬糞海膽主食為海藻、海草,且進食速度快,可有效控制大型藻類生長,為珊瑚提供較多的附苗空間,增加珊瑚礁生態系的基礎生產力。陳玉敏強調,過去幾年只要撈捕期一到,不用半個月,馬糞海膽馬上就被捕光。



她說,墾丁國家公園率先在2005年成立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全面禁捕馬糞海膽,並放流幼小個體。根據統計,2017年墾丁的馬糞海膽最高密度為每10平方公尺168顆,多年禁補後,幾乎恢復到1984年的最高密度170顆/10m2。




張家瑞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