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防疫下的弱勢悲歌 全台兩千多名無家者缺工缺物資還被「社會隔離」

    2021-05-13 09:37 / 作者 劉彥甫

    新冠肺炎疫情近來延燒,除了零售與餐廳業者得配合防疫政策,旅行、飯店業者面臨消費者退訂壓力,各地量販店已稍稍出現民眾加緊添購民生物資的情況。然而,在防疫政策升級的情況下,全台有兩千多名無家者恐面臨更大的挑戰,由於社交距離的擴大,除了有舉牌、發傳單工作銳減的危機出現,長期被「社會隔離」的無家者處境,生活將變得更加艱辛。



    「居家隔離」、「社交距離」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最常出現在民眾生活中的詞彙,每個人或許都曾被呼籲待在家裡少出門,但無家者不僅沒有一個遮風避雨的空間可以安全地度過疫情,當疫情迫使台灣運動場館關閉,在街頭上缺乏盥洗資源只能依賴公共設施的無家者們,甚至失去了可以維持清潔的地方。



    長期關注無家者的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曾透露,很多人覺得無家者沒有工作、好吃懶做;但根據內部調查,將近7成無家者有工作,只是多半為易被取代的臨時工,微薄的收入,迫使他們必須放棄某些生活物質,成為人們口中的無家者,當嚴重傳染病來襲,生活變得更加艱辛。




    圖片
    疫情衝擊下的無家者較容易被社會忽略(圖片來源/擷取自推特)




    疫情衝擊無家者工作機會



    例如台灣去年疫情嚴峻時,以舉牌工作維生的無家者,平日的舉牌機會幾乎消失,當大家減少外出聚餐,餐廳營業額降低,首當其衝便是將計時人員減班退勞保,體力勉強能從事兼職零工的無家者,租房子的收入來源立即面臨危機。平時就不穩定的手做零工工作,因為疫情的關係,要一周前才能知道有沒有工作訂單,工作不穩定造成的心理不安定,是比賺不到錢更讓人焦慮的事情。



    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盈姿曾表明,一個人選擇流浪,背後的原因有千百種,流浪之後會讓生活處境變得更加惡劣,也會承擔許多污名。隨著疫情後工作量大量消失,連參與無家者導覽「流浪生活體驗營」的報名者也迅速銳減,有些沒東西吃、沒地方住而在車站附近靠物資捐助過活者,也因為疫情期間沒人來發物資,沒有便當、沒有衣物,只求一天溫飽都很困難。



    據衛福部在2020年更新的統計資料,截至2019年全台各機關回報的數據顯示,若排除未列冊的無家者,全台共有2194名無家者,其中男性占1921人、女性占273人。




    劉彥甫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