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嚴重失溫3小時就會奪命!能高縱走山難恐因「失溫」造成、高山醫學權威揭保命守則

    2020-10-19 14:49 / 作者 張佩雯

    66歲陳姓男子日前參加7天6夜的能高縱走行程,10月16日行程接近尾聲之際,疑似出現高山症、失去生命跡象,經緊急救援仍不幸身亡。南投仁愛消防分隊今(19日)上午出動空勤直升機將遺體吊掛下山,由檢警進一步相驗處理。對此,高山醫學權威王士豪醫師今日在臉書進行分析。


    能高縱走示意圖,與本新聞無關。(圖片來源/能高生態旅遊臉書)

    高山症,多半在進入高山地區三天之內發作。如果沒有高山症症狀,高度適應則多半在進入高地之後三天後完成。因此,行程已經接近第六天才發作的症狀,是高山症的可能性非常低。如果真的是高山症,症狀也會因為下降高度而有戲劇化的明顯改善。但是此案例,在下切溪谷期間症狀仍然惡化,這不是高山症應當會有的表現!



    因此,此案例的致命的原因,我推測並不是高山症。反而,應該要比對氣象資料,了解一下是不是因為失溫而奪走這位山友的性命。

    關於在高山上失溫,25個您一定要知道的重點:

    1.在台灣山區活動,失溫很常見,且多半發生在春、夏、秋三季,因為大家容易忽略氣候變化、大雨造成失溫的風險。反之,冬季或雪季登山,因為大家對於低溫多半都有預期心理,會預先做好充足的準備,反而比較少發生失溫。因此,在台灣,只能分為雪季跟非雪季。非雪季時登山,在準備登山裝備時,一定要以會遇到下大雨的情況來做充分的準備。



    2.在高山上,意識改變的病人,要同時想到以下五種最常見的情況:高海拔腦水腫或嚴重高山症、低血糖、低體溫(失溫)、頭部外傷、喝醉酒。辨別方式是:聞酒味、檢查是否有頭部傷口、給糖粉、摸體溫看身體是否濕冷、回溫或下撤後觀察變化。



    3.在高山下雨時,病患淋濕時,失溫導致的意識改變,與高海拔腦水腫或嚴重高山症導致的意識改變,很難以分別,事實上,這兩者有可能同時出現、彼此加重。此時,唯一的分辨方式,是回溫與下降高度。



    4.當在高山上,遇到一個皮膚濕冷,沒有做好保暖,而且意識改變的病患,當排除低血糖、頭部外傷、喝醉酒的情況後,一定要先以失溫來處置,儘速回溫。因為,嚴重失溫,可能在三小時內就會奪走病患的生命。失溫死得比高山病還快



    5.失溫的定義,是一個人的核心體溫低於攝氏35度。由於一般溫度計,最低只能量到攝氏35度,因此,在高山野外現場,請絕對不要用體溫計量體溫來判定病患是否失溫,請用病患當下身體的表現做判斷。



    6. 在野外現場,請使用瑞士失溫分級系統來做失溫嚴重度的判斷:

    【寒冷、不是失溫】

    身體表現:顫抖、意識清楚、身體功能完好而且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中心體溫:此時中心體溫大於35°C。



    【第一級失溫】

    身體表現:意識清楚、顫抖,身體功能略為下降且需要他人照顧。

    中心體溫:此時中心體溫大約是35°C到32°C。



    【第二級失溫】

    身體表現:意識模糊、停止顫抖。

    中心體溫:此時中心體溫大約是32°C到28°C。



    【第三級失溫】

    身體表現:失去意識。

    中心體溫:此時中心體溫大約是28°C到24°C。



    【第四級失溫】

    身體表現:看起來呈現死亡的外觀。

    中心體溫:此時中心體溫大約是24°C to 13.7°C。



    【第五級失溫】

    身體表現:必定死亡,不可回復。

    中心體溫:此時中心體溫小於13.7°C。

    一旦進入瑞士失溫分級系統第二級失溫,死亡率就非常高了。



    7. 失溫時,一般民眾可以採取的現場處置如下:

    (1)確保救援者的安全,不要增加失溫的人數,不要讓自己也成為失溫的病患。

    (2)阻斷「傳導、對流、及蒸發」:尋找遮蔽,脫離濕冷的環境、移至溫暖處。除去潮濕的衣服、換上乾燥的衣服或乾燥的裝備。使用睡墊、乾報紙、睡袋、大背包、露宿袋、塑膠袋、同伴來阻絕寒冷。

    (3)適時給予補充食物及飲水,提供身體能量來維持顫抖反應!

    (4)意識清醒且不會嘔吐的病人可以給予溫暖的飲料:溫紅糖水及熱薑湯。

    (5)避免喝酒。

    (6)儘快下撤、求救。



    8. 針對嚴重低體溫的病人,可以採取的高山野外現場處置,要由現場實際救護能量及現實情況而定,來採取主動體外回溫(如:喝溫水、將溫水瓶、溫水袋置放於腋下、大腿、頸部等處)、被動體外回溫(移除濕冷的衣服,換上乾燥的衣服),至於主動體內回溫要在醫院才有辦法確實執行。但即使在高山野外現場做完以上處置,嚴重低體溫的病人仍然不可能在高山野外現場完全處置到治癒,也就是,緊急救護人員及醫療人員即使在高山野外現場採取處置,也只能試著延長病患的生命,減慢走向死亡的時間,嚴重低體溫的病患,終究要到醫院才能獲得有效的治療。



    9. 一個意識改變的病人,要分辨失溫與高海拔腦水腫/嚴重高山症的唯一方法,就是做適當回溫處置後,下降高度(或是無法下降高度時,使用加壓艙來模擬下降高度進行處置)。如果,海拔下降300至500公尺或進入加壓艙一段時間後,病患意識狀況逐漸改善;海拔下降1000公尺或持續使用加壓艙經數小時處置後,病患意識恢復正常,那麼,意識改變的原因就應該是高海拔腦水腫或嚴重高山症。反之,如果下降高度或使用加壓艙後,意識狀況完全沒有改善,那麼,病患意識改變,就是來自於低體溫。



    10. 當您在高山野外地區或是山頂上,如果您的夥伴意識模糊,懷疑是失溫、或高海拔腦水腫/嚴重高山症或是以上兩者同時發生時,當您對外求救之後,一定要盡力協助那位夥伴脫離寒冷的環境、盡力協助病患保溫、盡力下撤到溫暖的山屋、盡力找有遮蔽的地方。下撤到山屋,對於低體溫的病患是有利的,下降高度本身,也會對高海拔腦水腫及嚴重高山症有幫助。保溫,對於低體溫病患有幫助,也會減緩嚴重高山症惡化。



    11. 低體溫最好的治療是預防、不要讓自己變成失溫的病患、危邦不入、完善的裝備、早期察覺失溫的症狀、準備緊急的備用衣服,還有隊友的相互扶持。

    (1)危邦不入是指:惡劣天候就不要在戶外行走,若情非得已,也請進入森林或找岩洞遮蔽,不要在稜線上、暴露感大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行走,以免風寒效應加速體溫流失及加速及加重失溫的發生。

    (2)完善的裝備是:三層穿法,外層防水防風,中間保暖層,內層排汗,且禁止穿棉質內衣及牛仔褲上山。防水防風的外層,可以阻絕外界的風雨,製造一個圍繞在身體周邊的微氣候(micro-climate)讓您的身體,處於溫暖的空氣懷抱裡。中間保暖層,請使用人造纖維材質或是羽絨衣,可以有較多的空隙,蓄積空氣,讓微氣候的空氣多一點。排汗層,可以讓汗水,從皮膚移除至排汗層與保暖層中間,身體就不會耗用體溫來蒸發汗水,體溫的流失會少一點。牛仔褲及棉質內衣,會大量吸水,是通往死亡的衣著,在戶外活動時請勿穿著。



    12.人體,從感到寒冷,到非常寒冷,到身體機能下降真正進入低體溫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顫抖三部曲,顫抖,本身就是肌肉的活動,藉此產生熱量,身體在自救的反應。感到寒冷,多半是核心體溫攝氏37度至35度間,會開始顫抖。非常寒冷,會達到顫抖的高峰期,體溫大概是攝氏35度。一旦身體機能下降,顫抖也會逐漸減少,這時候體溫已經低於攝氏35度,開始進入真正的低體溫。



    13.當一個人,在風雨中持續前進卻沒有做防護或沒有尋找遮蔽,如果身體從開始顫抖,到劇烈顫抖,到顫抖減少,這不代表他已經適應風雨,這代表他已經開始步入失溫,一步步走向死亡。



    14.當您或您的夥伴在風雨中感到寒冷,且開始劇烈顫抖時,這代表核心體溫大概是攝氏35度,此時,就要立刻脫離寒冷的環境、避難、並開始做回溫的處置,就要視同已經發生低體溫。



    15. 失溫的病人,如果沒有脫離寒冷的環境、沒有做適當的處置,失溫絕不可能自己好。失溫的病人,在沒有脫離寒冷的環境、沒有處置時,不會最糟,只會更糟,三小時內就有可能會死亡!



    16. 失溫的病人,如果意識清醒、不會嘔吐,要適時給予補充溫糖水,溫水可以提供回溫,糖分可以提供顫抖反應所需要的能量,讓體內產熱。糖分也可以矯正病患可能同時存在的低血糖。



    17. 加壓艙,只能治療高山症,無法治療低體溫。因此,如果您在高山上面臨到的是一個身體濕冷、意識改變的病患,請先做好回溫後,再讓他使用加壓艙,而使用加壓艙一段時間(約莫十分鐘至一小時)如果病患症狀絲毫沒有任何改善,那麼病患的意識不清就比較不太可能是來自於高山症。



    18. 嚴重低體溫的病患,由於在現場無法治癒,勢必要儘早下撤,然而,即使嚴重低體溫的病患即時送達醫院處置,也是要進入加護病房治療,在回溫過程中,隨時會因為心律不整(心室纖維顫動)或是電解質不平衡而死亡,相當難以治療,死亡率相當的高。



    19. 完善的裝備是預防失溫最好的方式,危邦不入,顫抖時就要儘快脫離寒冷的環境、找遮蔽、做適當的處置,一旦在遠離公路的偏遠高山,讓自己進入嚴重低體溫的狀態,甚至意識改變,就很難救了。



    20. 請務必每次上山時,都準備一套備用中層保暖及內層排汗上衣及褲子,用垃圾袋、包兩層、打死結,或是裝在專用的防水袋內,放在你的背包裡。您可能爬二、三十次山都沒有用到,但是如果一旦你失溫需要用到,這套乾燥的備用衣物就會救你一條命。 



    21. 每次上山時,可以的話,請攜帶緊急避難帳或兩個特大的垃圾袋或是特大加厚的塑膠袋,萬一遇到惡劣天候,面臨失溫的危機,卻找不到適合的地方遮蔽,緊急避難帳或兩個特大的垃圾袋可以變成臨時遮風避雨的小小避難所。



    22. 書到用時方恨少,一步走對,全盤皆對。在亞熱帶,氣候多變化的台灣,失溫的處置很重要,坊間有許多課程,多學,多練習,遇到的時候才能救人或自救



    23. 執行救援失溫病患任務的搜救隊員,多半也是在大風大雨下出勤執行任務,搜救隊員也是走進會導致失溫的環境,搜救隊員自己也是冒著失溫的危險,這等於是用一整隊搜救隊員的命來拼一條人命,非常辛苦,非常危險,非常偉大。1945年,發生在三叉山的三叉山事件,就是搜救隊在惡劣天候下,造成重大傷亡的悲慘事件。



    24. 嚴重失溫到意識改變的病人,即使搜救隊很快來到,即使很快送到醫院,都很難救活。因此,您的安全,是您自己的責任。



    25. I always help others to help themselves. I cannot learn lessons for them. (我總是幫助大家來幫助自己,我無法代替大家學到教訓。)



    作者:王士豪醫師、文章出處:Facebook。(完整內容可參閱王士豪醫師著作《瘋高山》)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更多太報報導

    爬秀姑巒山不幸身亡、妻反被領隊求償500萬!如何慎選登山領隊,先問自己3個問題

    3歲娃完登「谷關七雄」!攀岩拉繩全都自己來、登頂還萌問:下次要爬哪座山?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張佩雯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