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林靜儀醫師專欄|正視產後憂鬱問題:產後的身心支持比坐月子吃什麼重要多了

    2020-09-28 09:35 / 作者 林靜儀醫師

    「她一直都笑笑的啊」

    「她又沒說她不舒服」

    「只是帶小孩欸」

    「愛孩子不是自然的嗎」



    是。你們說的都是。



    可是她就走不過去了,在來不及的那一刻之前,連求救的訊息都發不出來。



    每一次有自殺的新聞,幾乎周邊的人發出的嘆息都是「怎麼會?」「看起來不像!」



    我相信,自殺者的親友,反覆痛苦思考的,也會是「我是不是遺漏了什麼他的求救訊息?」



    或許有,或許沒有,不是每個人都會發覺自己已經撐不下去,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在發現自己不對勁的時候發出訊號,當然,有時候,發出訊號也並不會獲得適當的協助;或者,是四周的人都覺得「你不會因為那樣而憂鬱」、「那有很嚴重嗎」。



    日本女星無預警自殺身亡的事件引起話題。今年因為武漢肺炎所造成的生活型態改變、消費型態改變、各種產業的衝擊,可能或多或少都讓許多人不安;台灣因為疫情控制穩定,大家還能維持一定程度的正常生活,是世界罕見;是否因為疫情的衝擊與各種生活和工作型態的改變,或是降低人際交流活動產生的隔離現象,使原本就有情緒壓力或障礙的名人採取輕生手段,還待研究證實。但是日本女星的「未滿一歲幼兒母親」身份,則引起另一波討論到,她是否是產後憂鬱症所導致。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在家身亡,引起是否為產後憂鬱症的討論。(圖片來源/醜聞專業律師官方Twitter)

    前幾年在立法院的時候,我曾經提出數次,希望國民健康署與心口司能夠更積極合作,讓產後憂鬱症的防治,能夠成為孕婦健康手冊中重要的資訊之一;包括孕前就有憂鬱症的女性如何在孕期間持續治療,避免自行停藥,包括產後哪些症狀屬於憂鬱警訊,應該如何尋求醫療上的諮商及幫助;也在每年自殺防治活動上提醒相關組織,應多關注產後憂鬱的議題。



    台灣有幾乎全球最仔細且可近的孕期照護,我們提醒孕婦要「為了胎兒」攝取營養,要「為了胎兒」接受檢查,要「為了胎兒」養成良好健康習慣,要「為了胎兒」接受必要的治療或避免哪些藥品,要「為了胎兒」學習哺餵母奶、克服哺餵母奶的各種困難;而孕婦的親友也不斷有各種意見,「為了胎兒」要多吃點,「為了胎兒」要吞保健品,「為了胎兒」別上班了,「為了胎兒」改變原本的飲食生活。彷彿從子宮內有一顆著床胚胎的那一刻,那個女人就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一條生命,而自己只是一個載體;而且,似乎誰都可以對孕婦「好心指點」,從家中長輩到熱心同事甚至隨便一個路人。我們一直沒有大聲的說,這些都是壓力。



    擔任母親包括了身體勞動與情緒勞動。在照護新生兒期間被打斷的破碎的睡眠,必須不斷在第一時間回應的所有需求,甚至照料新生兒的同時依然必須照顧更年長的孩子或是家人,以及將「小孩對其他家人造成的困擾」減到最低。



    曾照料過的一個產婦,她哺餵母奶最大的困境,是孩子因為母乳喝得不夠,或是餓得較快而哭鬧時,會「吵到第二天要上班的爸爸」;因此這個母親要一邊遵循孕期產後的衛教告訴她「餵母奶最好,配方奶對孩子不健康」,彷彿不餵母奶就是沒有為了孩子好,而一邊因為新生兒哭鬧吵到先生,好像餵母奶是做錯了什麼事一樣。



    很多人說,照顧新生兒是母性,就像哺餵母奶是自然而然就應該會的一樣。我認為這是錯誤的。



    早期農業社會是大家族共同居住,女性早婚早育又多胎,小女孩從小就看著嬸嬸媽媽姊姊經歷懷孕生育與哺乳,甚至許多女孩也擔負照顧更幼小弟妹的工作,對於照護幼兒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而當大家族中同時許多女人輪流生育時,哺餵與照顧新生兒,能夠集體互相協助,而非單打獨鬥。現代女性受教育過程的生育相關重點是避孕,直到懷孕之後才開始學習照護新生兒,而小家庭各自獨立,產後回到家幾乎都必須獨自面對一個似乎熟悉卻又陌生的新生命,這完全不是什麼「人類一直都是這樣,自然就會」。

    不少人的將母性視為與生俱來,對於母親角色有過多的期待與要求。(示意圖來源/PIXABAY)

    懷孕過程與產後的荷爾蒙變化,是產後憂鬱的其中一個因素,而對於新身份的衝擊,或者對於是否夠回到自己原本熟悉工作專業領域的擔憂,都是女性產後的各種壓力來源,甚至也包括對於自己身體形態改變所帶來的焦慮與沮喪。曾經照顧過的產婦在第二胎懷孕時,才哭著說她第一胎產後育嬰假期間,對於自己無法迅速返回職場的沮喪,使她第二胎懷孕時強烈恐懼不安。



    台灣特有的坐月子文化,包括了與家庭長輩的價值和知識衝突,以及傳統家庭中婆媳角色的緊張,也是壓力源;曾有產婦因為傳統月子飲食嚴重便秘,又被限制不能開窗開空調與出門,蓬頭垢面與新生兒被關在家一整個月,產後回診時在診間大哭。每次對產後孕婦多問了幾句之後,聽到她們的各種情緒崩潰,有些已經符合產後憂鬱症的狀況,都捏一把冷汗,不敢想像如果再更糟下去,會不會來不及伸手攔著她,覺得幸好她能說出來尋求協助。



    很多時候,產後憂鬱的婦女,自己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產後憂鬱,或者,發現自己不對勁,卻不知道怎麼求助,甚至更加自責而使狀況更嚴重。



    台灣社會對於產後婦女耗費了一大堆關注在莫名其妙的坐月子禁忌,以及不合時宜高膽固醇暴飲暴食而纖維質水分攝取不足的月子餐;只要把一半的精神花在討論產後需要的身心支持,和建立憂鬱焦慮諮商資源,絕對有助於在少子女化的台灣願意承擔生育責任的女性,有更健康的環境與照顧。



    日本女星的自殺事件之後,有一些女性分享了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產後低潮或憂鬱情況,我認為這是好的開始,產後憂鬱症是真的生病了,不是女人愛不愛孩子或是抗壓性夠不夠的問題,是需要專業協助與各種支持的;我們的社會需要認真的、全面的讓產後憂鬱症成為跟子宮頸抹片檢查一樣,全民都有足夠知能,正面看待與防治的一件事。



    (本文為合作專欄,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更多太報報導



    育兒壓力好大?三步驟讓爸媽安頓身心,化壓力為動力

    吳欣岱醫師專欄|現代女性要出得了廳堂,入得了廚房?

    周芷萱專欄|從《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看被過度神聖化的母職


     


    喜歡這篇文章嗎?

     快來媒體小農灌溉太報吧!


     



    ↑加入太報Telegram頻道↑

     接收第一手消息


    林靜儀醫師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