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搶救中華民國政府美學大作戰!聽聽設計師們怎麼說?

    2020-09-09 16:04 / 作者 洪采姍

    聽過「中華民國美學」這個詞嗎?這不是讚美,而是鄉民常拿來嘲諷一些不合時宜、美感彷彿停留在上個世紀的公共建設。究竟什麼是中華民國美學?為什麼公部門推出的建設或活動總是飽受批評?請跟我們一起看下去。 






    這幾年,公部門的許多案子愈來愈常被鄉民討論,如台鐵去年打造的「觀光列車」,花了近9000萬元卻遭嫌俗;前陣子,國道「鶯歌八德」段的匝道口指示牌,也因標示不清,讓許多人下錯交流道。而高雄即將完工啟用的流行音樂中心,更因奇特造型引發諸多討論。



    不過,與此相對,我們也看見不少令人驚艷的公部門作品。像是屏東縣立圖書館翻新30年舊大樓,成為綠意環繞的「森林圖書館」;小到平面出版品,如桃園市政府找來知名設計師聶永真,將官方刊物《桃園誌》改頭換面。



    同樣出自公部門,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落差?

    首位入圍葛萊美獎的台灣設計師蕭青陽,多年來一直期待公部門美學更加進化。

    民眾美感覺醒了,政府卻跟不上

    黑暗,其實是光的缺席;被鄉民嘲諷的中華民國美學,反映了設計專業的缺席。



    「30年前,全台灣哪有什麼美術科系?」台灣首位入圍葛萊美獎的知名設計師蕭青陽直說,中華民國美學並非單純的不好看,而是反映不同時代的美感。



    蕭青陽觀察,近年各大學廣設設計相關科系,培養大量人才,加上國人頻繁出國旅遊,見識愈來愈廣,刺激民眾的美感覺醒,頻繁對各項公共建設品頭論足,進一步深化整體社會對美的追求,衍生成一股「設計新浪潮」



    「公部門心態就怕麻煩,所有東西都照SOP。」柏成設計負責人邱柏文認為,政府長期遵循流傳多年的標案規格,不僅造成許多建設走向僵化,更缺乏追求設計與美感的誘因。



    在這個趨勢下,公部門秉持的「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思惟,開始跟不上社會期待。當民眾的美感意識不斷提升,政府部門卻還停留在古早年代,每次建設和作品出爐後,引發強大的批評聲浪,自不意外。



    事實上,對民意動態相當敏感的政治人物,已關注到這股趨勢,也開始有所回應。



    「現在很多政治人物,都比唱片業的明星長得漂亮跟帥了。」蕭青陽笑說,不少政治人物愈來愈重視自身形象,當選後,也開始將「美」的堅持帶入市政體系。

    翻轉一:調整標案模式,不再堅持「最低標」

    然而,只有首長和政務官帶頭還不夠,要翻轉整個公務體系的陳舊美學觀,還有許多障礙。

    柏成設計負責人邱柏文。

    過去政府部門開的標案,幾乎都採「最低價」得標。表面好處是節省成本、避免弊端,但在「能省則省」的情況下,許多工程的品質被犧牲,「設計」也成為優先排除的奢侈選項。



    再加上,過去標案撰寫的邏輯,常常僅為「規格標」,比如會議空間需要幾張桌子、椅子,標案的內容缺乏理念。



    如此一來,不但無法吸引設計師參與,也只會吸引專接公部門案子的標案公司。長期下來不但缺乏競爭,最終成品的功能只要符合標案規格,即可驗收過關,自然難有進步。



    結果是,愈來愈多公共建設缺乏新意,而且經常套用類似模組,如之前被民間狠批的台鐵觀光列車,就是一例。

    台北市「城市品牌小組」的市長室顧問蕭伶伃。

    怎麼翻轉呢?其實公部門要先問自己,到底要提供怎麼樣的服務?許多公部門在撰寫標案時,並不清楚自身角色跟定位,也不知道要提供怎麼樣的服務給民眾?



    台北市的「城市品牌小組」就發現這問題,開始藉由不同的專案和各局處合作,協助大家重新思考,要向民眾傳遞什麼價值和服務?



    負責城市品牌再造工程的台北市長室顧問蕭伶伃打趣形容,當業務承辦人的同仁很衰,常被長官交辦事情,每天負責寫報告、回應上級要求,「卻沒有嘴巴,只有手跟腳」。



    事實上,他們才是城市建設的第一線執行者。



    而城市品牌小組的任務,就是替新生代公務員創造成長空間,一方面從設計師身上汲取創意,也有機會跟上層主管溝通,讓政策跟得上時代潮流,不再閉門造車。

    翻轉二:尊重專業,設計師不是廠商、是伙伴

    另一個重點,在於改善公部門的業主心態。



    過去公部門就算找來設計師,常常也因著無法理解設計理念,只好把設計師當廠商,開出許多讓設計師搖頭不已的要求。

    新北市政府最近啟用的「逗點實驗室」(Comma Lab)。(柏成設計提供)

    當雙方的關係淪為標案書上的「甲方」(雇主)和「乙方」(業者)時,設計師便不再有熱情,只能淪為應聲蟲,久而久之,自然也不會有設計師想跟政府合作。



    邱柏文強調,如果首長不夠重視這些標案,「只派一個秘書來看,他又無法做決定,會讓雙方溝通很不順利。」



    先前台鐵「觀光列車」引起軒然大波,台鐵高層相當重視,每次開會都派許多長官參與討論,還在內部組成美學小組,主動跟設計師溝通,後續成果就相當順利。



    新北市祕書處處長饒慶鈺分享,當初決定「逗點實驗室」會議空間的標案時,市府就決定改採最有利標,把理念寫入標案,希望吸引優質設計師合作,在過程中不是把對方當成委託廠商,「而是當做夥伴!」

    要翻轉公部門美學思維並非一時三刻之事,連在卡片上改點東西都需大費周章。

    最後,美學討論常會落入「美不美」的主觀陷阱:有人喜歡、自然也有人討厭。公部門應該放下對外觀美醜的爭執,轉而探討設計是否真能解決問題?或者滿足民眾的期待?



    「如果能解決問題,它自然是美的。」饒慶鈺篤定地說。



    其次,好的設計,絕不等於砸大錢。



    若公部門無法認清場館或服務的主功能,做出來的軟硬體建設,就可能變乏人問津的「蚊子館」,或根本沒人想用的「蚊子App」。外觀再美、設計再炫,也是浪費公帑。

    剛啟用的「屏東縣立圖書館」頗受好評。

    誠如蕭青陽所說,當愈來愈多民眾關注公部門的建設品質,促使政府更願意對外徵求好的設計和美感,就是整體社會的一大進步。



    在台灣設計新浪潮的全力推動下,以前總遭人訕笑的中華民國美學,未來必須持續進化。

    作者:馮紹恩 攝影:張智傑、池孟諭、蘇義傑



    文章出處:城市學

    延伸閱讀

    台北首輛「自駕巴士」半夜上路!會自動閃避、煞車,系統全是MIT

    全球百大駕駛城市調查:駕駛們的「天堂」和「地獄」在哪裡?

    洪采姍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